2022-04-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創作風格 與 內在的連結

昨天早上上畫畫課,問老師心中長久的疑問:「老師的色鉛筆教法好像不同了,為什麼呢?」 一開始跟老師學色鉛筆,老師會一筆一筆像是刻進畫紙裡面,陰影、固有色層層疊加,畫出非常立體且色澤飽滿的成品。
一開始老師教色鉛筆的風格,喬安納的練習
一開始老師教色鉛筆的風格,喬安納的練習
[喬安納的練習] 下筆要渾重有力
現在老師的教法轉變為不求下筆渾重,而是大面積的上色,也不要求要先畫陰影,而是固有色直接來,再後加陰影等。
老師說:「因為考量學生跟不上啊。」 如果照之前 Hard-core (硬漢派)的教法,學生可能會感到挫折,而流失學生。這是實際層面的考量。 另外,老師說教學也是需要與時俱進。如果老師拿學生時期學習到的那一套,教個十幾二十年,但時代已經改變了,那麼,這樣也不是好的方法。 像是現在已經不太能要求學生要從立方體、圓柱體等素描基礎開始,愈來愈多學生想要很快地有成品可以展示。
實際跟著老師的新方法作畫,的確輕鬆許多,手腕也不像以前吃力,可以比較快完成一幅作品。 相對的,畫面的色調就比較淡,看起來好像有很多白色顆粒,比較像是插畫的感覺,看起來舒服,但衝擊力道比較小。
老師這麼靈活的轉變教學方式,我反而好像還在適應新變化。
新畫法:畫面的色調就比較淡,比較像是插畫的感覺 [喬安納的練習]
§§
下午我參加了台北文學季講座,王浩威 v.s. 陳雪,主持人蔣亞妮,主題是「從文學裡窺探創作內在秩序」。
從文學裡窺探創作內在秩序
主持人問的問題很貼近聽眾,也很貼近生活,讓場面有點笑聲,氣氛輕鬆。 王浩威的回答很暖心,不愧是心理醫師,感覺很有溫度。 陳雪的回答帶著許多的自我剖析,過去的歷程與創傷。
王浩威說,一個作品是否會感動人心,要看寫東西時是否與自己的內在連結。不能只是想著讀者想要什麼,而也要考量到自己(Self)在哪。如果只是想著讀者想看什麼,拼湊著別人說過的話,就沒有自己的聲音。
文學在提問、自省、探險,因為問問題時就是面對過去不敢認識的自己
陳雪是與文字搏鬥過的人,她很直接地回答聽眾:「我從來就不會鼓勵別人寫作。」 另外的回答有:寫自己想寫的,有作品再來考慮其它的(例如出版等等)。 維持寫的習慣,坐下來就要可以寫。 如果不知道寫什麼,隨便打一些,之後要來刪跟修改都可以。 卡關的時候,可能是閱讀的不夠,廣泛閱讀相關的書當作自己的資料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日常生活中,我有許多感受、想法會突然像是從心口湧出,變成一連串的字句。每當那個時刻發生,我有股衝動想要記錄下來,寫下來、講出來。 那些無以名狀的感受跟我的生活習習相關,很私人、私密。如果你想了解我檯面下的生活,聽我講悄悄話,請支持我。期待與你聊聊我的世界,也歡迎你在日記下方留言回覆你的想法。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