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與昨日之我為今日之同一個人嗎-論尋找自我中最有趣的人格同一

繼上次到台大旁聽後過了兩個禮拜,我們的腦袋開始想念那種因為思考和理解新概念以及其中產生衝擊的感覺,因此我們又一次地來到台大哲學系旁聽,或許是因為有了上一次的經驗或對於這堂課產生了信心,除了興奮和期待,唯一的不同,就是那緊張和不安的焦慮情緒早已煙消雲散,想到能夠在台灣最頂尖的大學內和教授、學生進行思考交流、衝擊,就足夠讓我的腦袋開機並處於最高效能模式了。
這堂課的主題為「與昨天之我為今天之同一個人嗎」聽起來很複雜也挺難理解的,剛看到這標題時也覺得很像在繞口令第一時間沒會意過來,不過如果仔細去想的話其實還蠻好理解的。
我們主要是在討論說萬物無時無刻都處在變動;天空在變動、季節在變動、時間在流逝,那身為處在變動中人類的我們,要歷經多大的變動才會從存在的我變成不是我,要有什麼條件去確認何者才是真的我,什麼時候的我才是我?以及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為同一個人嗎?從這角度出發,引申出許多問題和遐想,也為我們這堂哲學課開啟了思考的序幕。

特休斯之船(Ship of Theseus)
特休斯之船(Ship of Theseus)
特休斯之船(Ship of Theseus)是西元1世紀時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提出的有趣悖論,應該也不少人聽過,這邊再簡單來說一下。
這艘特修斯船因為年久失修,所以船上的木頭一片一片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光是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知道會有非常多答案,有人說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也有人認為早已不是原來的那艘船,更有人說兩艘都不是,以及衍伸出的如果兩艘都不是原來的船,那原本的那艘船跑去了哪裡呢?
在場教授也有稍微統計一下,每種都有人認為才是正確的那個。而這也再次讓我覺得哲學有趣的地方在於說,即使同樣的問題經過不同的角度和思維,就能給出不同的解答和甚至形成悖論,先不論對錯,光是這點,就足夠讓人細細咀嚼了。
回到這個問題的本身,教授說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同一性」認定一個事物是不是它本身的依據不是組成這事物的元素,而是這一事物的內部結構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一事物的時空連續性。但如果僅僅結構相同,並不表明他們就是同一事物,還必須同時具備時空連續性才行。為什麼一定要具備時空連續性呢?我舉個例子:
現在有兩座大樓,我們假設建築師都是頂尖高手,兩個大樓的任何一個分子、原子都完全一樣,所以這兩座大樓具有一模一樣的結構,但他們顯然是兩個事物。兩座大樓同時處於空間的不同位置,它們當然不可能是一個東西。我們從來不會見過你的身體同時在兩個地方。
如果我在兩個地方見過你,一次在家裡、一次在學校,那肯定不是同時,一定是不同的時間。而且我可以肯定:你一定有一個從家裡到學校的連續的運動過程,雖然你在不同的時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你肯定在一個唯一的地方。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即使特休斯船上原來的零件被換光了,後來新的零件和原來的零件雖然是不同的東西,但功能是一樣的,而且還有時空連續性。這就是同一性。
這也讓我延伸出想到了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論:構成材料的是質料因,物質的設計和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因決定了物體是什麼,因為雖然材料變了,但船的設計「形式因」沒有變。由這邊去想,形式因才是能夠代表一個物體是不是在經歷了時間和變遷中原來的那個相同物體,因此,我認為即使特休斯之船即使換了零件,它仍然還是特休斯之船。
重要的不是數量上相同,而是形式上的相同,且具有時空連續性

講完了特休斯之船,要如何確認何謂才是真的我的這個問題就變簡單了,因為同樣的雖然人體每七年左右全身上下的細胞和組織都會汰換一次,但我們仍然認為你還是你,現在的你和七年前的你是同一個人,原因就和前面所講的一樣,身體內的元素雖然被替換了一遍,但是同類粒子之間是完全一樣的,沒有性質的區別,所以不會因為假設我現在犯了罪,七年後就說我不再是原來的那個我而放我走一樣的道理。
說了這麼多,卻也只是我們這堂課聽到的一小部分,而我們的文字肯定比不上實際在場聽教授講解,因此在這邊強力向大家推薦有興趣的人可以到台大旁聽哲學課,相信大家肯定會收穫滿滿。
最後,我們覺得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如果沒有好好的利用大腦最棒的禮物-思考,就會像身上的肌肉一樣用進廢退、逐漸麻痺,而哲學,就是有這種魅力,可以讓人思索在思索,即使同樣的問題,也能有數百種解答,而且在思索種種問題時,往往能鍛鍊邏輯思考、洞悉問題的能力,我們相信這些能力是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能夠受用一生的能力,因此,希望大家也可以和我們一起體會哲學的樂趣以及其中的奧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