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9|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溫柔而堅定地在山裡行走〔上〕—在那陽光普照的嘉平林道,大專山訓教會我的事

2022/2/10-13
2022年寒假結束前,我與社團的夥伴參加了體育署和師大公領系主辦的「戶外領導人才研習營」,跟隨一群素未謀面的隊友,在教練的帶領下,我們將於那少有登山客造訪的嘉平林道,展開為期4天的訓練課程。從未想過山訓帶給我最大的收穫,竟非技能上的鍛鍊、亦非知識面的增長,而是一次難得能夠讓內心沉澱、吸收、茁壯的心靈旅途。
若要以簡單的一句話統整本次的經歷,我想我會說,這是一次「讓我更迫不及待想上山」的旅程,而歸納出如此心得的原因,或許就待本文娓娓道來。
位於加羅山區的嘉平林道,是日治時期「舊太平林場」的運材要道之一,在通往加羅湖的巨木登山口前與四季林道分道揚鑣,隨後轉入較少人踏足的潮濕林蔭。林道南起加納富溪、北抵留茂安登山口,途中可順訪嘉蘭池、給給池、加羅神社、神代山、神代池、神代神木等處,也可在神代山後自十字路山下鳩之澤,整個區域內有許多路線可供選擇。
一般人造訪加羅神社,大多會採「四神湯」或者「嘉蘭給給順訪神社」的路線,本次由於是以訓練為主要目的,因此選擇在嘉平妹池附近的三叉營地紮營後,再行安排每日的行進路線與教學。與尚未熟識的隊友談笑磨合、與瀟灑多變的山林打好招呼,為期4天的訓練即將開始,在那陽光異常耀眼的嘉平林道。

初次見面
有些緊張地坐在教室的長桌邊,圍繞在一群年齡相仿的同儕間,潮濕的空氣混雜著初次見面的輕微憂慮緊塞在胸口。雖已在網路上透過訊息聯絡過不少次,但真正碰到面時感覺依然相當陌生,這群言談間仍略顯生硬的「網友」們,將要在不到12小時後一同上山訓練、同吃同住。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教練,大家可以叫我阿Q。」
爽朗的嗓音配上平易近人的笑容,輕易地打破了正緩緩凝聚的尷尬氣氛。這次的研習營的戶外課程共分為4組,分別由不同的教練帶領,眼前這位笑容可掬、掛著圓眼鏡的溫和男子,正是我們這組的教練。
既然說到教練,就不得不先提起這次研習營的主辦陣仗了:這個研習營由體育署委托師大公領系主辦,提供完整的訓練課程給大專山社學生進修,並希望參與者能將在研習營中的所學與得到的刺激,帶回各自的社團持續發展,共創一個更完善、安全的登山文化。
活動雖是由政府出資、免費參加,但師資陣容卻一點也不馬虎—自己所屬的第一隊教練阿Q,本名李孝勤,從事林務局森林調查工作近10年,以登山為業,長戲稱自己是「領國家的錢爬國家的山」;第三隊教練郭熊,因去年公共電視播出的「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而在大銀幕上露面,長年從事黑熊調查,熟知山林裡野生動物的習性;而第二、第四組的教練,則是特搜退役後,又待在北搜持續服務的老前輩,擁有豐富的搜救經驗。
有些得意地從手上的塑膠袋裡抽出兩支扎實的乾木材,檜木獨特的香氣立刻蕩漾在空氣之中,阿Q教練笑著說到:「我們拿這兩隻木頭練習一下山刀和鋸子的使用吧!劈完之後還可以帶上山"取暖”用。」明明同樣開朗地笑著,卻總覺得此時他臉上的那抹微笑,似乎多了些不懷好意。
依序劈砍木柴的同時,大家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起來,在逐漸趨於輕鬆的氛圍下,話匣子也慢慢打開,碰面前的緊張正悄悄自心底消散。我自認不是善於交際的人,面對陌生人容易表現得較為封閉,直到我認定足以給出全盤信任,才會開始展露平時無厘頭、上躥下跳的模樣,因此對於立刻就得與一群素未謀面的人組隊上山,說實在有些不安。
另一個原因,是由於自己身為社團嚮群長的身分,加上前陣子舊古樓的事件(未來或許會再撰文說明),使得如今的我對於隊伍的組成、風險管理等事更加敏感。對於將要一起相處的隊友,只知道各自概略的登山經驗,而並不清楚個性、體能等狀態的情況下,更增添了不確定性。
夜幕降臨,黏地圖的工作也告一段落,一行人背著登山包漫步於台北的街頭,準備採購接下來數日的食材。燈火闌珊的台北街頭,被雨水打濕的柏油路面反射出斑駁街燈,微光灑在大包小包的戶外裝備上,畫面顯得有些違和。可就如同每次和社團出隊前的採買、打包流程一樣,全隊聚集採購糧食、分配公裝的場景,對我來說已經是與登山難以分割的情節,或許也是直至採購的當口,隔日就要上山的事實才終於有了真實感。
敬山也靜心
眾人圍成一圈,主持人手拿盛有少許飲水的瓶蓋,熟悉的敬山儀式在不同的人員組成下,似乎有些不同的感受。若是來自偏傳統的山社,相信對敬山儀式都不會陌生,非山社出身的人在MIT台灣誌、群山之島等節目中,大概也都能窺見一二。
熟悉的敬山儀式,同樣感謝、竟愛山神,在此時卻多了一絲沉澱、整備的意味(Photo credit by: Carol)。
熟悉的敬山儀式,同樣感謝、竟愛山神,在此時卻多了一絲沉澱、整備的意味(Photo credit by: Carol)。
以我們社團平常的敬山儀式來說,主要的目的應該算是「祈求」,祈求山神賜予好天氣、祈求山神保佑我們平安、祈求山神給予我們適當的考驗,但本次跟著山訓團隊的敬山儀式,我認為更接近在群山之島中所見的,以「感謝」與「沉澱」為目的的儀式。我們感謝山神接納我們的造訪,也希望藉由儀式的進行收斂起平時笑鬧繁雜的心,留下更多的空白給山、給森林、給溪澗,讓山進入我們的心靈,再以我們真誠的心作為反饋。
「啪哩、噗嘶~」
順手打開一大瓶進口啤酒,在眾人有些驚異的視線下,阿Q教練舉著杯邀大家在出發前「潤潤喉」。山訓的行程,果然從開始就出人意表阿。
小隊坐成一圈,邊享受宜蘭驚人的陽光,邊摸索著眼前的地圖、指北針。今早的台北仍下著濛濛細雨,可車輛駛出雪隧的瞬間,燦爛的朝陽耀眼得令人難以睜眼,全然無法相信這是那個永遠陰雨迷濛的宜蘭。我們在教練的引導下,坐在因日照而略顯溫熱的馬路上,學習前進方位角的基本判斷方式。
硬實的水泥林道踩起來毫無彈性,濕漉漉的路面有些濕滑,正午前的豔陽下,即使走在林蔭中仍使人小汗流浹背。時而停下腳步辨認著路旁的植物、時而指著轉角處要大家判位,隊伍走得悠閒,在這惱人的漫長林道上,倒也顯得輕鬆一些。
由於這次的伙食和酒水幾乎是毫無節制的在開,加上依照體能分配的公裝後,肩上的重量來到了22公斤,對於許多善於負重的人來說或許沒什麼,可對我來說卻是直逼上山時最大荷重的負擔,行進速度雖慢,卻仍有些喘。
在加那富溪前的空地用過午餐,我們踩著石頭越過溪水,前方直直向前的康莊大道直通嘉蘭池、給給池,前往加羅湖的門戶巨木登山口,也就在這條林道上。轉頭面向左側草木繁盛的泥土小徑,我們的路線在此與熱門的加羅湖登山路線分道揚鑣,踏上那濕軟而相對少有人煙的嘉平林道。
人煙稀少的嘉平林道,在霧中展露著優美的姿態。
水泥鋪面消失在腦後,取而代之的天然道路大大緩衝了落下的每一步,森林的綠意回到視線當中,令人熟悉的林道樣貌這才終於現蹤。午後的加羅山區溫度稍稍下降,走在樹林裡相較上午涼爽許多,只有沉重的背包仍壓得雙肩生疼。
林道上積水不少,時不時出現個擋路的泥潭,但左閃右躲下,雖得多花不少功夫,卻也沒讓登山鞋進水。順著逐漸變寬的林道走去,三角形的諾大空地出現在樹林之後,右側尖端的小徑延伸而去,清澈的溪水自上游汨汨流出,好一處完美的營地。
此時的林子裡雲霧開始聚攏,視野變得模糊,氣溫也直直下降。比我們要早抵達的營本部和另一小隊已經選好地方開始搭帳,在剩餘的空地裡挑了塊相對平坦且不會積水的區域,掏出扁帶,著手搭建起接下來4天的小窩。
由於選擇的位置僅其中一側有健康的樹木可當固定點,另一側的支點得拉分力來搭設,可為了拉出足夠10人過夜的長度,又得要用省力系統催緊主繩,不斷嘗試在分力的極限與主繩拉力間取得平衡,整整忙了一個半小時才終於順利搭起天幕。卻也好在當時在教練的慫恿下,選擇將天幕拉成ㄏ字形,獲得了較寬敞的生活空間外,也順利、舒適地挺過了接下來的三個夜晚,也算是對得起山社的訓練,不至於在眾目睽睽下「漏氣」。
花了無數時間心血才完成的小窩,是我們接下來4天的居所。
來去Q池走走—尋找「真」神代池
睜開雙眼,黃得有些偏橘的朝曦斜射在一旁的山坡上,從天幕邊緣向上張望,沾染著晨光的枝椏彷彿正發出著金色的光芒。爬出睡袋,自顧自地跑到營地對面的山坡後頭小解,遠離了營地、避開了人群,早晨寧靜的森林混著濕氣,散發出一股安詳的芬芳。
早晨閃著金光的山坡,那是一整天裡頭最美、也最安靜的時段之一。
回到營地時,隊友已開始炊煮中午要吃的烤肉飯,由於昨夜的「酒席」,我們果斷放棄了四神的行程,決定今日至附近的嘉平池晃晃,再盡早回來整理今晚獨處的營地。山訓的第二天安排的行程是「叢林穿越」,各組要自己選擇有興趣的路線,並盡可能依照地形而不參考路徑,穿越至目的地,主要為的就是練習在探勘當中的地圖判位,也體驗看看開路的感覺。
被我們戲稱為「真神代池」的嘉平池,是在營地附近林道旁的一個隱蔽水池,由於該池的發現是我們隊伍的教練在此區做森林調查時的一次偶遇,因此認識他的人都叫他「Q池」。早晨的涼意尚未散去,加上又是輕裝行進,裹著化纖外套和雨衣也並不覺得熱。鹹香的便當從包包裡飄出陣陣香氣、腳下潮濕的林道不時發出噗吱聲響,走在隊伍最後,我跟著前方的人緩步前進。
轉向一旁的密林,真正的「叢林穿越」就此展開—由於並非在正路上,前往Q池必須得按著地形、比對地圖上的相對位置前往,可以算是小小的探勘行程。切入樹林後,我們首先接上了一條荒廢已久的林業道路,但早已沒了人工跡象,僅剩平坦的地形能夠稍作推測。離開古道後,一群人穿梭在茂密的林木間,道路以外的植被相當繁茂、地形起伏多變,行進路線百轉千迴下,要依靠紙本地圖判位說實在並不容易,即使有著以往社團、課程的訓練,仍只能大致辨認出概略的位置與方向,很難點出確切的位置。
確定了方位,隊伍直線前進,腳下的泥土越來越潮濕,湖岸常見的水生植物開始浮現,有些不妙的預感則愈發強烈。眼看著前方越陷越深的雨鞋,穿著登山鞋的自己只能努力地踏著芒草根部,試圖不讓雙腳浸入水中。前方波光嶙峋的水面與對岸寬敞平坦的林道,一再顯示著眼前的水塘理應不是隱藏於林間的,可執迷不悟的隊伍依舊筆直地朝著「水中央」前進...
「你們該不會以為我們要去嘉平妹池吧?我們要去的是嘉平池喔!」
正當前方的隊員半條腿泡進水裡時,先前一直在隊伍後方晃悠著的教練終於開口。眼看著不遠處的林道,畢竟頭都洗了一半,咬緊牙,隊伍挑著水淺處穿越那就在林道邊肉眼可見的妹池,回到林道後重新開始定位。而自己一路上努力踩著植物根部的辛勞也沒白費,顫巍巍地跳上泥岸後,鞋襪內的雙腳依然乾爽。
前往Q池途中偶遇的苔原,彷彿鋪成了厚厚的地毯般的可愛姿態,令人忍不住有些垂涎。
再度回到密林之中,太陽驅散了每晚聚積的水氣,林下的空氣也乾燥了起來。校正過後的路徑上多出了不少落差,等高線難以顯示的微地形增加了行進的困難,在翻過了一處凹溝後,我們終於鑽出那有些惱人的植被,「真神代池」的身影映入眼簾。略為偏黃的靜水映射出泥塘底部的深棕色澤,猛一看竟有些近似於濃稠的深色樹脂,黏滯於深林圍繞的凹地。
色澤深得看似濃稠的Q池,也可以說是林道附近鮮有人跡的秘密基地。
繞到湖對岸的空地,吃著早上才烤好的鹹豬肉便當,隊輔Carol分享著他背上來的乳酸飲料,明媚的陽光美好得有些不真實。早早回到營地,我們著手為了今晚的「重頭戲」準備起裝備:今晚是獨處之夜,有些類似於社上初嚮的外放訓練,但目的是讓大家練習在山林裡獨處、練習與自己、與環境相處,而非是訓練迫降、求生的能力,因此可以盡可能攜帶任何想要的裝備,讓自己過得舒服些。
簡單指導了基本的天幕搭建方式,我們來到水源處正對面的舊路谷地,分頭找尋當晚的歸宿。既然是為了「獨處」,理所當然得找個最隱密、最不受干擾的位置紮營。刻意放過了較靠近荒廢路徑的幾個平坦空地,我與最後幾人一同來到稍遠處的幾條稜上。將靠近山谷的空地留給其他人,自己有些倔強地爬過了宛若牆面般隔開凹谷的瘦稜,一處緩稜上的小空間吸引了我的注意。
站上寬稜,稜線的末端正是今早叢林穿越時經過的狹長苔原,坡度和緩的稜線只要稍微整地就可以得到一塊恰巧睡得下1-2人的空間,位居高處的地勢有利排水、視野也還不賴,且在瘦稜的阻隔下,完全看不見其他組員,得以獨享這片小小天地。拔除地面上的細小植株,再割下附近的芒草、蕨類鋪成厚厚的床墊,蓋上地布後,方正的空地躺起來十分舒服。利用登山杖撐起3*3天幕,單人限定小窩即時落成。
林木間的小縫隙間,剛好一人大小的空地,便成了我當晚的歸宿。
從帳內向外頭望去,蒼蒼的深林對我來說似乎有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常讓我呆望許久。
隨著天光散去,山嵐再次湧現、能見度逐漸下降,我們也紛紛回到營地準備晚餐,並做最後的收拾整理。飯後所有人集中在營本部的天幕下,一方面分享著今日叢林穿越發生的種種、也聊聊今晚將要迎接的獨處時光。
「當你抱著一顆真誠的、向山林學習的心,我相信只要能帶著這樣誠懇、謙虛的心,那麼山也一定不會傷害你。」活動的總籌老龍如此對著大家說到。
正如同昨日的敬山儀式不單單只是儀式,而該藉由這樣的形式提醒我們,我們正進入山的領域、向山學習。以真誠的心面對大自然,大自然也必將坦然以對,不幫助、不阻撓,只是最純粹的展露出當下的一切,給予登山者學習的機會。實在該感謝山,提供了這麼寬闊而又深邃的場域,讓我們學習、成長、反思,或許未來再度進入山林時,我們也該保持著那顆相同的虔誠的心,以最謙卑的姿態、最誠摯的態度,向山林、向自然、向天地這位老師,吸取那一絲絲的生命姿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11路公車│The 11th Bus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