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公里的掙扎〔下〕—六順七彩東進西出,一場林業與能源史的洗禮

2021/12/0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D5 太平無事,禍不臨身—海天寺的祝福與擦身而過的死亡
出發前,我們翻上招待所對面的山丘參觀海天寺,由於大多數徒步的人會選擇走捷徑跳過這裡,因此主要只有騎單車與坐摩托車的遊人會造訪此處。興建於1977年的海天寺,是當時為了紀念拯救森林大火的祈雨儀式成功所建造的,隨後也成為林場伐木人員與丹大台電工人的精神依靠。由於1985年的林木禁伐政策,以及2004年孫海橋遭沖毀所導致的交通封閉,海天寺逐漸被世人淡忘,與一路上看到的工寮、工作站一同緩緩風化。
逐漸被世人淡忘的海天寺,狀況卻仍保持得相當不錯。
脫下帽子,合掌向前一拜,感謝廟內供俸的地藏王菩薩、觀音大聖、以及媽祖娘娘等神祇保佑我們順利走到這裡,也祈求能庇佑我們平安下山。緩步跨入昏暗的屋內,裡頭的神像、桌椅都保持得相當不錯,右手邊櫃子裡還留有當初印製的福籤。籤筒好像已經消失了,只覺眼前的某張籤紙特別顯眼,就順手抽了出來:
「月出光輝四海明,前途祿位見太平,浮雲掃退終無事,可保禍患不臨身。」
當下也不曉得是甚麼意思,但既然出現「終無事」、「禍患不臨身」等字句,心想應該是張好籤吧。默默感謝海天寺的祝福,期許剩下的旅途真能「太平、無事、禍不臨身」,別再有人受傷了。
海天寺的福籤,背後的寓意其實較接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似乎與自己胡亂猜測的解釋有些差異。
由於昨天提早推進到海天寺,加上我們原先就排了6天時間,因此今天的行程相當輕鬆,只需要走12公里就到六分所了。行程短、全程又都是下坡,走起來心情愉快許多,怎麼都想不到才出發不到半小時,方才抽中的福籤就遭到了挑戰。
從花蓮開始,已經走了近100公里的林道,路旁坡面的崩壁早已見怪不怪,卻也正是在這看似稀鬆平常的崩塌處,體驗到這輩子最接近死亡的瞬間。沉默地走在一成不變的路面上,前方5公尺左右的學弟突然停了下來抬頭往上看,正困惑著他在看些甚麼,耳邊開始出現不尋常的喀啦聲。順著學弟的視線看去,幾個小小的黑點貼著山壁彈跳著,並且迅速地變大。
「哇靠!落石!」
國罵脫口而出,我迅速地環顧四周,由於走在平緩的林道上,隊伍距離拉得蠻長,此時位在崩壁下的僅有我、Fely、與學弟三人,轉頭看向前方依舊抬著頭愣在原地不動的學弟。
「跑啊!」
我拔腿狂奔,瞬間跨過5公尺的差距,一把用力推向學弟的背包,三人拚了命的向前方的樹林奔去。石頭的聲音越來越大,原先清脆的喀哩聲也逐漸變成鈍重的硄礑聲。倉皇間轉頭一瞥,原先不到彈珠大小的黑點已放大成數個小客車輪胎大的圓扁狀石塊,正以令人驚悚的高速襲來。一瞬間,身旁的一切好像慢了下來,我清楚看到約莫5-6塊全都比腦袋還大的石頭先後撞上岩壁、彈跳、然後橫向飛來。只一個瞬間,巨大的岩塊分別從眼前與腦後呼嘯而過,眼前的落石距離鼻尖大約只有30公分左右,同時後頸部則拂過一陣小小的旋風。
飛也似的跑入安全的林下,轉頭看見Fely也平安抵達,這才稍稍鬆了口氣。或許是衝擊真的太大,在腎上腺素的作用下,整個人興奮得不得了,絲毫感受不到任何恐懼,嘴上不斷驚呼,臉上卻掛著難以置信的笑容。大口喘著粗氣,心臟仍在劇烈的收縮,血液撞擊瓣膜的震動狠狠地打入頭顱深處,眼中的世界隨之震動。
專注於呼吸的節奏,深深吸飽氣、微微憋住、再緩緩地吐出,衝撞著腦門的震盪終於減緩,心跳也開始趨於平緩,數十秒前的記憶自腦海深處浮現。雖然登山至今將滿2年,也自認自己算是小有經驗,但第一次遇到落石的反應說實在有失理性。事後回想起來,或許真的是海天寺的庇佑,讓我就這麼剛好地跑在兩塊落石的正中間,多一步、少一步的下場,都是等人上來收屍。感謝老天保佑,讓我得以笑著回憶這段經歷,更讓我深刻認知自己在危機狀況下的反應與處置,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落石驚魂過後不久,我們來到卡社溪與林道交會處,流經路面的溪水清澈見底,全然透明無色。溪邊有片相當大的空地,靠近山壁處也有樹蔭,對於吸了整路沙塵的我們簡直是沙漠中的綠洲。4天半下來,所有人早已灰頭土臉,看到這乾淨清涼的溪水,情緒大概跟看到落石一樣激動。
由於時間尚早,我們決定在溪邊頹廢的度過整個上午,吃過午餐再出發。張開雙腿站到溪流中央,彎下腰把頭整個埋進水裡用力搓揉,5天以來第一次洗頭,頭髮早就被頭皮分泌的油脂沾得油膩膩的,髮根處也推積出分泌物乾燥留下的硬塊。任由凍人的溪水沖得太陽穴發疼,大力地把頭皮給刷個乾淨,實在是登山最大的享受。
盥洗過後,躺在林蔭下吹著微風,盡情享受旅程中的清閒。中午時分,我們掏出一路背來的麵粉與可可粉,在溪邊搓起雙色湯圓,不說人家還以為我們是來野營的。但旅程中的美好,不就經常來自於那一點點的悠閒、與奢侈嗎?
卡社溪的湯圓大會,大家玩開了,怎麼樣就是不肯好好的搓成圓形。
吃飽喝足,再度踏上歸途,溪水擦去了滿身的沙塵與旅途的疲勞,走起來又比早上更為輕快,總覺不一會兒就到了目的地六分所。道路右側的建築是台電的保線所,共有三棟,最右側的建築當下似乎有工作人員住著,門前的草坪也明顯是有保養過的,門外還設有洗手台,取水相當方便。中間的雙層建築則是一般登山客入住的區域,共有兩層樓,二樓的面積較小,但兩個房間內都有架高的床板。無奈空間有限,比我們早些抵達的陽明山社已經占去二樓大半的空間,沒擠上二樓的我、Fely、與腳傷的學長便在空曠的一樓打地鋪。
趁著太陽還未下山,坐在保線所門口的草地上,看著精力旺盛的陽明同學們玩著我們帶上來的飛盤,愜意但又有些感嘆。轉頭往眼前停機坪一旁的草地看去,一個修長的身影如波浪般竄過,漆黑的頭、尾、四肢,與鉻黃色的身軀,靈活的在草地上跳耀著。
「黃喉貂!」
忍不住驚呼出聲,在錯過了高登的水鹿後,山林裡的哺乳類再度現蹤,首此不是透過自動相機的鏡頭窺見其身影,驚喜之餘更是滿懷謝意。
由於六分所是大多數隊伍離開七彩湖後的第一個營地,陸續抵達的山友不少,晚餐前詢問了一下同住的山友,得知他們隔天清晨2點就要起床、4點起登,打算趁早踢出林道。畢竟被吵醒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我們索性提早就寢,隔天跟著其他山友一同起床出發。住在遮風避雨的工寮確實方便舒服,卻也經常得和其他山友的行程相互妥協,算是個小缺點罷。
D6 丹大林道的51區與濁水大澡堂
凌晨2點半,外頭的夜色正濃,2千4百多米高的空氣在月色下冰冷而清新,總覺得似乎比七彩湖的清晨還冷,即使穿了薄刷毛和防水外套,仍感到絲絲寒涼。
喝下最後一口溫熱的奶茶,收好吃飯的傢伙,準備走完今日這最後的24公里林道。穿著防水外套,束緊領口與袖口,口中吐出的空氣在頭燈搖曳的燈光下凝聚成陣陣白煙,心中珍惜地接受這日出前難能可貴的沁涼。
林道兩側時不時地出現幾道長長的鐵柵欄,在頭燈有限的照射範圍內,只見得裡頭滿地的灌木與人高的芒草,彷彿在視線無法觸及的地方,隱藏著甚麼見不得人的秘密,得用鐵柵欄阻擋來者,因此被我戲稱為「丹大的51區」。事實上,這些區域其實正是當年租給農戶開墾的林班地,由於殘餘農藥的危害,如今林務局正努力在這些地方試驗性的種植新苗木,為了避免水鹿破壞苗木,才設立了眼前的金屬網阻隔。
在抵達管制交通的二分所前,會分別經過丹社群、卡社群、加年端部落、拉夫嵐舊址等遺跡,算是一路以來原住民遺跡最密集的地方。七彩湖一帶自古便是布農族的傳統獵場,六分所後沿途的遺跡也正是那些布農族先民生活的見證。
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的布農族依居住地區不同,可分為卓社群、卡社群、巒社群、丹社群、郡社群共5個亞群,是台灣典型的高山民族。我們在夜色之中,先後經過了丹社群與卡社群,但都只看見路旁的標示牌而不見遺跡。抵達加年端部落時,太陽早已高掛在空中,伴隨著高度的下降,空氣也變得燠熱惱人。
從加年端部落的標示牌下切,途經部落遺址後可抵達丹大溪谷的加年端溫泉,由於路途遙遠,算是較少人造訪的野溪溫源,想著日後定要沿溪上溯來窺探其面貌,這次就暫且別過吧。
續行不遠,右側出現的岔路即通往整路最大的舊部落遺址—拉夫嵐舊址。攀上略陡的土坡,整片的部落遺跡出現在眼前,無數石板建造的房舍沿著坡地整齊排列,雖然大多只剩靠近地面的矮牆,但仍然能想像出往日的繁忙光景。每棟房舍外牆上幾乎都鑲有刻著家族氏名的木板,靠近中央通道處則設有介紹部落歷史的石板。
介紹部落歷史的石板。
拉夫嵐舊稱蘇奴科,居民安居樂業,生活穩定,直至民國24年因生計等問題由政府調遷至雙龍部落後,此處便再也沒了人跡。沿著山坡往上走,最高處左側仍有保留相當完整的房舍,除了消失的屋頂外,房舍架構基本上完全被保留了下來,石板製的地面、曾搭著斜屋頂的三角形牆面都仍清晰可見。回頭俯瞰整片遺址,再度感嘆遺跡的完整性之餘,也遙想著那個林道尚未開通、此處仍隱身於山林的年代。
遺跡最上層,保留完整的房舍,還可以清楚看到當時屋頂的形狀。
俯瞰整片保留完整的遺跡,想像著那個林道尚未開通的年代。
頂著烈日,踏著沉重的步伐,搖搖晃晃中,一棟貼了磁磚外牆的水泥建築與橫跨路面的鐵柵門終於出現,二分所,到了。這裡是進出丹大林道的管制站,山友不論是騎單車或是走路,都必須在此繳交入山證明。曾經,這裡也是旅途的終點,但無奈孫海橋沖毀後建置的鋼製便橋,好死不死就在我們出發前一天上午拆除了,如今車輛大多無法跨越濁水溪,我們也只能摸摸鼻子,繼續從此處多踢近5公里的林道,並以渡溪結束這趟旅程。
鑽進屋簷下的陰影處把握時間休息、進食,管制站黏人的大狗跑來蹭食物,雖說還有2個小時的路要走,但眼看終點已近在眼前,心情也不自覺地放鬆下來。最後的這幾公里走起來特別漫長,眼看左側的溪谷越來越近,卻似乎永遠走不到終點。跨步、轉彎、抬頭張望、再度跨步,極度枯燥的步驟不斷重複著,數不清第幾次抬頭張望,巨大的橋墩霎時聳立在眼前,我們到了,終於到了,本趟旅程最後一次的說著,到了。
沿著左側的斜坡興高采烈地衝下溪床,寬大的濁水溪奔騰流轉,在陽光下不斷閃爍的水花好不誘人。選了一處水流較緩的地方,我們脫下鞋襪、撩起褲管,踏入沁人心脾的溪水。站上對岸的碎石地,跟上學長的動作,卻並非是走上前方百來米處的馬路,而是丟下大背、轉頭就往溪水裡跳!
仰面躺在竄流的溪水中,水流帶走了旅途的壓力、煩悶、與一身的疲勞,我們盡情的大笑、盡情的打鬧,巴不得把溪床翻過一遍的用力打滾。不到1週前,我們才正從花蓮踏上旅程,如今的我們已橫跨了整個中央山脈。躺在諾大的濁水溪裡,旅程中的酸甜苦辣,如今轉換為滿滿的欣慰,謝謝身旁的夥伴、謝謝上山同樂的學長姊、更謝謝山林,再一次的給了我這麼豐沛飽滿的回憶。六順七彩東進西出,120km Loading, Complete!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