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邁向台語、台文之路

去年底,孫女出生,回家之後,我對她都講台語,對女兒也講台語,女兒小時候跟阿公在一起,台語大都聽得懂,不懂的會問我,有的詞我會主動再說一遍華語,有時候她會回我台語,就這麼慢慢浸淫其中,不管小孩或大人,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項寶藏,雙語不是只有增加英語一種,台語、各種母語也算。
小孩出生前我就這麼打算了,跟女兒說了,她沒意見,跟女婿說,他知道我的計劃,他說他聽得懂的不多,沒反對就是。我將50年沒講的台語重新回想,自己練習,不會的查線上的教育部辭典,再不會的也有台語老師和社團可以問。到現在第4個月了,我的台語緩慢進步中,在2個女兒和兒子身上沒成功的台語,想在孫女身上再試一次。到現在有些體悟,先說一說。

一、 2個女兒和兒子時
2個女兒幼稚園時,我想教她們台語,就教她們說一些簡單的句子,她們也認真跟著我講,只是我很忙,想到時講3天,然後忘記3個禮拜,最後當然不了了之。
老二8歲時,我生了老三,請育嬰假,自己帶,真的都跟他講台語,他還不會講話時,就聽得懂了,當時他坐學步車,我跟他說:「遮提乎阿公。」他接過東西,往阿公的位置滑去,將東西交給阿公。
一歲半時,給保母帶,保母是嘉義人,台語講得很好,我跟保母說,請她跟兒子講台語,她帶4個小孩,習慣說華語,不理我,我說了幾次,也不知道要怎麼表達,所以對兒子講台語的事情,又無疾而終。

二、 原來固定的人跟孩子說固定的語言,孩子從小會2種母語
過了很多年之後,看到一篇文章,在說固定的大人跟孩子說固定的語言,孩子自然2者都會,不會搞混,裏面舉一個例子,媽媽跟孩子說華語,爸爸說英語,他們住在歐洲,因為某些原因,孩子上德語旳幼稚園,同學們來家裏玩的時候,孩子和小朋友講德語,轉頭和媽講華語,碰到爸爸說英語,完全不會弄混。
文章裏面強調,要固定的人說固定的語言,不可以一個人混著講,孩子自然會2種母語。原來可以這樣,我不知道,錯失了孩子講台語的機會。會2種母語,是我們給孩子的寶貴資產,完全不用另外費心力,自然學來,而且深入他的生命,不會忘記。
我高中時聽同學說過,她有一位親戚,在美國幾年後回台灣,在家裏台語、華語和英語混著講,孩子處在學講話的階段,他想說話時就卡在那裏說不出來,不知道該用哪種語言說—成為那個小孩的語言問題。
我高中時,有幾年的時間住在桃園、新竹地區,周圍有很多客家人,聽到客家話,但是沒想過要學客語。同學中有人說:「人家都會講客家話,只是沒講。」我心裏有疑問,如果都不講,只放在肚子裏的話,那客語就不見了,當時我沒想過,台語也會不見。我發現有2種(以上)語言的地方,比較容易推行華語,我高一以前在宜蘭,同學中下課時會講台語,後來轉學到新竹,大概台、客語人各一半,少數的外省人,就大家一律說華語了,只有客家人私下會講客語。
之前的社會氛圍沒有母語的空間,大女兒長大後,跟我說過,她小學的時候,試圖要說「標準」的國語,標準的華語是高尚的象徵,有台灣腔的華語被當成取笑的材料。

三、 從身體部位的字詞開始講
陪孫女時,只要她醒著,就跟她講話,要講什麼呢?除了問她好不好?餓不餓之外,就先指著身體部位跟她說「喙」、「目睭」、「耳仔」、「倒爿耳仔」、「正爿耳仔」、「手指頭仔」、「跤底」,再來是形容詞或動作,「你的喙真古錐」、「跤踢來踢去」。
然後講周圍的人和東西,如:「阿媽去洗手」、「來看阿媽煮菜」……,原來學語言是這樣的,除了字或詞之外,還有許多動作、形容詞、狀態詞和連接詞,要一直講才會運用自如啊!講了才發現必須表達的字詞和情況那麼多,不是上課背幾個單字,學幾個句子就會了,我知道我英語一直學不好的原因了,從來沒講過,哪學得會呢?

四、 原來台語可以用寫的,可以用漢字或羅馬拼音
以前大家都認為台語沒有文字,只能用講的,口耳相傳,需要寫的時候就各寫各的,像台語歌、招牌、想用台語表達字詞時,每個人用大概的音來寫漢字,要唸一唸才知道他在說什麼,也有唸了也不知道的,像常見的母湯(正確:毋通)、卡多(正確:較濟),後來教育部做了統一的標準,建立了線上辭典,有個標準可以遵循,大家都寫一樣的字詞才能溝通啊!語言不能光用講的而已,要有文字,語言才能保存下來,才能流通。
我的理解是,既然已經有漢字了,就不用自己另外造字,直接借用漢字就好,但是每個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跟原來的華文不同,必須另外學習。再另外建立一套羅馬拼音,方便不會說台語的人學習,已經會說的人學會羅馬拼音以後,可以隨時將文字和發音正確地表達出來。

五、 我寫台文用漢字,打算要學羅馬拼音
我十多年前,自己胡亂寫歌仔戲劇本,每個字詞都查字典,每句的最後一個字的韻也都查過了,寫了2部,放在電腦裏睡覺。
前幾年開始用漢字寫台文,寫了幾篇就沒再寫了,覺得好麻煩,要學的東西很多,壓力很大。後來加入臉書的台語社團,看看別人寫的,一邊學習,回應時都用台文;追踪一位教台語的老師的臉書,偶而回應時也儘量寫台文,就這麼慢慢來就會進步,不要求快,然後發現現在看台文的速度比較順,也比較快了。
就像我十多年前開始寫小說時,需要用到中國出版的資料,拿了一本正體字和簡體字的對照表來對照,看了簡體字的文章一陣子之後就很順了,和正體字一樣順。我想台文應該也是這樣,何況我很用功,不斷查字典,背起來,有機會就寫,和人互動,慢慢累積。現在有線上辭典可以查是多幸福的事情啊!
現在先用漢字寫,打算孫女2歲以前去學羅馬拼音,她大一點之後,帶她去參加台語的小朋友團體,有同伴可以一起講台語。

六、 老年時改變語言和文字,是幸或不幸?
我曾經在社團裏問過:「老年時要改變語言和文字,是幸或不幸?」好像沒人看懂我的意思,有人回應說是幸運的。我的意思是,我用華文寫了很多很多字,運用自如,為什麼要在老年時決定好好說台語,寫台文呢?而且不是「主流」的語言、文字,真是自找麻煩,因為不忍心它消失,這是台灣的文化資產,而且是最基本的,語言失去以後,很多東西會跟著消失。我小時候會說台語,學台文對我來說不是難事,我不做的話,誰該做呢?
一直在悔恨我的孩子沒學好台語是沒用的,我對孫女說台語,其他時間也儘量說台語,我的孩子們的台語也會進步,任何時候開始做都可以,我的孩子們長大以後也覺知到要說台語,只是學習和使用的機會有限,我這麼做只是推了一把而已。這總比日本人來了改說日語、寫日文,國民政府來了改說華語、寫華文好太多了(比慘的,哈!),那些時代的人很慘,尤其是文字工作者。

七、 開始行動,成為生活的習慣
我在礁溪,跟路邊的歐巴桑買菜時,我說台語,她們都回我華語,而且發音不準,就是台灣腔華語,只是大家都聽得懂,我的心裏很難過,這才真切地感覺到台語快滅亡了,也在想,她/他們說起生活的華語算流利,但是可以正確表達感覺或心中細緻的想法嗎?如果不行的話,對於他們的表達剝奪也是很嚴重的。
我除了在家裏講之外,就從我去買東西時說台語開始,這需要一段時間的猶豫、下決心和練習。在台北時,也從市場開始,再來,從生活中發覺會講台語的人,儘量和她/他說台詞,這是我可以做的一點點努力。
我運動和正念時常要在心裏唸數字,前幾天才想到,要改用台語唸,哈!

八、 只要使用,新的字詞就會出現
在台灣有幾十年的時間,因為少人使用台語,造成許多新的字詞沒有,讓人以為台語已死,是過時的語言。現在比較多人使用和推展,新字詞大家在使用、討論中,慢慢形成共識,像:「線頂」—線上,「面冊」—臉書,「迷眾頁」—粉絲頁等都出現了。(註:教育部辭典沒有包括「全部」的台語字詞,它也在增加中)
還有,台語不是鄉野小民在使用而已,那是之前被打壓時,當局有意形成的認知。

九、 拜託大家,要整句台語或華語,不要摻雜著說
有些事情或感覺用台語說比較傳神,但有整句都說台語能力的人不多,常見有人一個句子中,華語、台語混著說,這是很不好的事情,媒體中也很多人這樣,說的人不覺得怎樣,我聽起來很難過,要整句都說台語,台語才會進步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