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4/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企業之困,傳家容易傳業難!

2020.06.21
終究還是抵不過網路數位時代巨輪的翻滾,台灣最後一份實體印刷報紙「聯合晚報」於六月二日正式停刊,從1988年2月22日創刊至此已逾32個年頭。
時報精神已死
時報精神已死
在網路尚未發展成熟前,晚報曾經是許多股市投資人獲取收盤訊息的重要來源,隨著聯合晚報熄燈,晚報從此走入歷史,不再見於股友們的手中。

晚報之路風華漸衰,行過媒體凋零的死蔭幽谷

回首台灣晚報史,自立、大華、聯合、中時這四份晚報在不同時期創刊,分別具有不同的媒體屬性色彩與命運。
《自立晚報》1947年10月10日創刊,台灣第一份中文晚報,標榜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為創報理念,卻因政治因素被當時的執政者下令停刊三次,直至2001年10月2日永久停刊,過程中《自立晚報》因各種因素多次易主,藍綠皆曾入主經營。
《大華晚報》1950年02月01日創刊,由一群新聞工作者所發起,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定位為是一份「為社會大眾服務,為消滅共匪,光復大陸而努力」的報紙,五十年代《大華晚報》曾獨領風騷,之後因董事長李荊蓀入獄而漸走下坡,於1989年停刊。
《聯合晚報》、《中時晚報》則分別為《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大報系下的產品,就外界一般觀點而言,聯合系統立場偏藍,中時報系較敢針貶當時時政(此指當時還是由報人余紀忠先生主導經營時的中時報系),這兩份晚報曾經隨著台灣股市淹腳目的行情,發行量高達40餘萬份,但隨著股市延長交易時間以及網路興起,晚報的生存空間便日漸萎縮凋零。
《中時晚報》於停刊前曾經與《聯合晚報》共同商議合併辦報的可能性,從採編到印刷發行,試圖以精簡人力成本,共同經營獨佔市場的方式,為晚報找出一條存續的生路。無奈雙方從最基礎的編印系統到經營決策思維皆無法取得共識,最終以破局收場。之後不久,便聞《中時晚報》於2005年10月31日發行最後一天,隔日起正式停刊。

二代之變,傳家容易傳業難

企業之困,不在環境,而在於經營者之鈍與無心。

從聯合中時兩報破局至今,已然又經過了15~16個年頭,《聯合晚報》終究還是不敵大環境的劇烈變動,黯然吹起了熄燈號。
若從中時與聯合當年破局之初,《中時晚報》毅然決定停刊這個決定,是否意味著當年中時報系的經營者的眼光較為獨到,知其所不能,而不為呢?
其實不然,與其論斷中時報系的經營者是否較有決斷力?不如說當時中時報系的經營者根本早已無心於媒體,又何談經營決策之道!
因為,從2005年11月《中時晚報》正式停刊後短短三年的時間,2008年11月,由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一生戮力創辦的《中國時報》母體事業集團便遭出售,為旺旺集團所收購。
中國時報之變,正是今日台灣許多企業正面臨的傳承危機,許多接不了班的第二代,反而成為了摧毀企業長城的關鍵因素。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存活壽命約為13年,再放大到國際企業來看,根據美國財經雜誌《FORTUNE》所統計的數字顯示,如今停留在前500大企業的平均壽命僅剩下約15~20年。其中的因素除了現代企業得面臨網路時代數位轉型的挑戰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關鍵要素在於因「接班失敗」而遭到併購或破產,成了企業的致命危機。
一般普遍認為台灣中小企業的生命力旺盛且擅長單打獨鬥,但這指的是企業第一代創辦人的創業精神與經營韌性,然而這種屬於非常個人特質化的精神很難傳承,再加上台灣中小企業仍存在著家族傳承的觀念,未能善用專業經理人制度,因此只要第二代接班人無心或無能經營,一代企業便將面臨消失的危機。
反觀,英國《衛報》這一份之所以能夠持續經營發行至今近二百年的英國報紙,便是因為史考特家族於1936年決定放棄對《衛報》所掌握的全部資產,當時價值約一百萬英鎊,成立了史考特信託(Scott Trust),轉為由信託百分之百擁有《衛報》,建立起《衛報》完全獨立且長治久安的財務運作,同時透過信託來任命理念相同總編輯的遴選制度,以確保《衛報》能夠始終堅守著當初創辦時的理念,「監督政府,為百姓發聲」,且不受商業的影響,讓《衛報》得以永續經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