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報紙的起源
小時候家中(代書事務所)訂的是自由時報,報紙與我不過是家中的一處風景;一處掛在報架上的風景。真正與報紙有互動、透過報紙獲得資訊是從國中時期,那時每個班級每天都有三大報(聯合、中時、自由)各一份,不知是報社免費提供(培養閱報人口)還是學校支出。身為班長或副班長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天去教務處領熱騰騰的報紙回來,然後一回來就被分成體育版和非體育版。
剛開始也不怎麼看報,直到國三,當時打掃的區域是學校的圖書館,打掃的SOP是,先看完報紙然後再打掃(原來那時就已產學合作,薪水小偷的部分XD)。看報是隨手翻一翻,不並整份都看,主要也是看體育版(興農牛球迷)。直到高中時,為了培養寫作與閱讀能力,才在每天最後一堂課下課後,晚自習前,到圖書館看報。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才慢慢開始仔細的閱報,從閱讀社論,到每個標題都看,看到有興趣的標題再閱其內容。
大學時,閱報已成為一種習慣,更精確地說,閱讀聯合報已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儀式、糧食。不管平日假日、晴天雨天,只要圖書館有開,一有空堂或空閒就往圖書館跑,不去圖書館的日子就在宿舍附近的便利商店買(最討厭買到那種被翻過的,剩最後一份也只能硬著頭皮買)。甚至當兵新訓時,不過短短10天沒看報,懇親時還請父親帶這10天的報紙過來。下部隊後,因為擔任工程官文書,每天藉著出營區抄水表的機會順路至便利商店買份報紙回來。直到退伍後,才開始習慣訂報,一路訂到現在。
這邊我要先岔開說一下訂報的好處與壞處:好處是,除了颳風下雨不用出門、在家就固定有報能看外,還有訂閱優惠,如:訂一年送兩個月或加價購家電。壞處是,沒發票可兌獎(不過我覺得送報不用另外收費本身就是個獎了)、有時候會送錯(收過人間福報XD)、沒送到(隔天一次送兩份)或太晚送(這要看各地送報的狀況,之前住中壢幾乎都要到7點左右才送到)。在此誠摯感謝在無數夜黑風高時悄悄得來又悄悄得走的送報人員。
閱讀報紙與網路新聞的差異
即便現在網路網路新聞普及,我還是習慣閱讀紙張的報紙,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報紙與網路新聞取得資訊根本的方式不同;網路新聞是點到點式的閱讀(看標題→點擊→閱讀),重點在標題是否吸引人,且透過演算法推薦的新聞容易得到的是較具爭議性高的、沒有品質把關的新聞,甚至假新聞。報紙則因為有排版,故其閱讀為面到點、點再到面式的閱讀,排版除了將相同的新聞置於同一版外,如:政治、全球、社會、地方、產經等,利於接收某類別較全面的資訊。甚至有時會有整個版面(整頁)的專題報導,更鉅細靡遺、深入全面的了解議題來龍去脈與各方評論。相對於網路新聞的即時性,報紙雖晚一步,卻也把關了內容的品質及查核假新聞的時間。
閱報的樂趣正是在這種綜合的、「不挑食」的資訊提供,總能不經意的觀察到社會的另一種面向。如:有次在頭版看到角落「誠徵姻緣」寫到,具經濟基礎(醫、牙、藥、中醫師、建築師、大專教職、中階軍、公、科技、企管人員),結尾「非誠勿試並謝絕記者採訪」。先不談該家長的用心良苦,建築師竟然還排在大專教職上面XD。
另大部分的網路新聞是免費的,然而,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記者辛辛苦苦跑的新聞,為何坐在辦公室的網路新聞小編、社群平台可隨手免費分享?資訊是有價的,如:今年2月澳洲通過新聞媒體議價法,強制Google和FB要分一部分利潤給當地媒體,為的就是保護新聞產業與新聞品質。
為何獨鍾聯合報?
報紙百百款,新聞內容大同小異,然而,為何獨鍾聯合報?主要在於「聯合副刊」。雖然現在已不是副刊的黃金年代(有關副刊的黃金年代,有興趣者可至YT搜尋「聯副70線上論壇」,最近有一系列關於聯副的線上講座),副刊卻持續為台灣這片土地上自由的靈魂提供一處天地,甚至說副刊是聯合報的靈魂也不為過。
從高中時就很喜歡讀副刊,除了純文學外(如:每個月第一個禮拜一刊載的「文學相對論」、或「文學台灣」系列),最愛的莫過於讀者投稿的家庭版與繽紛版,分享各種生活上各種心情、友情、愛情、溫情,讓我有機會看見社會與人生不同的面相,如:「這個職業有祕密」系列,就曾請台灣的漫畫家、出版編輯、演員、森林護管員、法官、護理師、譯者、領隊等分享職業不為人知的一面。這對我的個性或說同理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有時還會刊載某讀者對於之前某文章的回應、互動,表示這些經編輯選用的文章,真的有與讀者、社會產生共鳴。
關於投稿,我最早也是投聯副,只是都沒中。後來試著針對時事評論,才有機會在自由時報與網路新聞發表四篇文章(報紙:2014.10.19〈通風口不只是通風口〉、2019.5.1的〈反對放寬建築博士學位〉,網路:2016.3.28〈國家文藝獎提名「個人」的矛盾與隱憂〉、2017.1.09〈AlphaGo贏了嗎?從人機大戰談人類勝利的喜悅〉)。
「每個人靈魂自由的時候,不管是不是作家,都需要文學。」─許悔之
每個人靈魂自由的時候,也都需要報紙。你有多久沒在公共場所看到他人在閱報?捷運上、火車上、高鐵上或飛機上。現在大家看著手機,甚至不再觀察他人、觀察環境。過去搭飛機怕報紙被拿光,現在則是怕手機沒電可充。報紙有可能消失嗎?從〈台灣報紙還有未來嗎?數據與觀察〉一文中可知,以收支結構面看,報紙的收入=價格x銷量+廣告;支出=產製+印刷+分發。在廣告越來越轉向網路的今天,一份10元的報紙,光紙的成本就去掉一半,若再加上印刷、分銷,每賣出一份報紙,報社就會賠上5.5元,這還不包刮人事成本、電費、折舊等。
以台灣三大報為例,自由時報由聯邦企業集團經營,其本業為房地產;中國時報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經營,跨足平面、網路、電視媒體;聯合報則由聯合報系經營,跨足平面、網路媒體與出版。媒體多角化經營是趨勢,但我認為報紙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報紙除了是資訊傳遞的形式,亦是一種文學的形式,一種最直接反映社會、引導社會的形式。真正該擔心的是─政治持續介入媒體,除了聽不見多元的聲音且持續分裂你我外,更讓專業的新聞人不再敢接露真相,成為服務政治的工具。那才是不只報紙、更是台灣良心、自由靈魂消失的一天。
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