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太監下西洋記]的三界組織(觀念與神譜)-張火慶1992.6
第一節 三才與三界
三才定位與三界組織的觀念,在學術界與民間信仰中經過長期醞釀,而表現於戲曲小說;但只有零碎的看法,而非明確嚴謹的理論。以下分別論述之。
〈西洋記〉第一回,從天地人「三才」起講,而歸結於儒釋道「三教」;這是全書思想觀點的重心,也是主題結構的預設。由此演義出複雜的人物與情節。侯健先生說:
西洋記與尋常小說相異的地方是,它要當一套完整的神話,所以……從「天開於子」開始,指陳了無盡現象的天上二元,也便是太陽太陰;「地闢於丑」,便有了地上的二元,智者所樂的水,和仁者所樂的山;有天地而後有萬物,不僅「人生於寅」,而且有了胎卵濕化等等之異;再以後便有了文明、有了聖賢,而三教九流,為主的是儒釋道……作者所用的是玄學推理法……其中的神話觀念,是機械的自然發生說,並不含真正的初民神話色彩。對這套理論,作者顯然在理智上可以接受,在情感上卻不能完全接受……西洋記要說歷史、說人世,當然要從宇宙觀開始。[1]
這段話頗有見解,卻也有些疑點,或因小說這種「開天闢地」的敘述模式,很難在其他傳統文類看到,也沒有足夠的理論根據可供分析;於是部份學者乃轉而乞靈於西洋學說,把全書的主題思想與情節結構,套入「神化學、原始類型」的方法,給予詮釋;其主要假設是:這本小說「所以顯得蕪雜,不易為人接受」,因為它要「創造或復現」一套完整的神話,並「囊括各種因素」。在此方法與前提下,必須把小說割裂而摘取符合神話內涵的情節,以便於比附解析。這是很牽強的;〈西洋記〉是否能滿足這種「實驗」,是否必要借用這種方法才能成功的解讀,頗可懷疑。
其實,〈西洋記〉的宇宙觀並沒有那麼複雜,而是保守的、因襲的;只就中國傳統小說的類似觀點,參考比較,即可解釋清楚。並且,也沒什麼特殊「與尋常小說相異的地方」,其本文中大部分的思想觀念,與〈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皆有模仿承襲、對照發明的關係。若說它要「創造或復現一套完整的神話」,也必須是根源於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而非作者的獨創,亦不可比附西方理論。所謂天有日月,地有山川,乃先秦以來的陰陽二元論,若再配合五行學說、干支與卦氣,則可以完整的解說宇宙三才的現象與秩序。這種「玄學推理法」、「機械的自然發生說」,演繹性強,不同於初民神話的觀物方式。但不知侯先生憑什麼斷定作者對這套理論只能「在理智上接受」而不能於情感上認同?
〈西洋記〉海外旅遊所要呈現的(或包括初民神話及西遊記、鏡花緣之類小說),並非西方定義的「追求神話」,其過程也與魏惺閣「基本禮儀形式」無關;它不是為了象徵英雄人物在旅途中「鬥爭、受難、死亡、復活、重現」等連串的活動與命運的改變。相反的,這些人物(張天師、金碧峰、鄭和、王某)都不是獨立自由的個體英雄,他們不僅沒有與天命抗衡的意志,也沒有對自我存在的懷疑;他們只是政治使命的服從者與執行者,對傳統文化有絕對的信心,也未感到內部任何嚴重的缺失與匱乏;因此無須追求、印証、改變什麼。他們的海外航程,從出發到回歸,始終如一的為了展現天朝的權威,用夏變夷、招致朝貢;其經歷並無冒險犯難的意味(如金碧峰幾乎是全知全能,西洋路線如示諸掌,且隨時有心血來潮或信風報訊;而張天師亦能袖占一課,預知前程而臨機應變;一切事件都在從容掌握中);雖偶有阻挫,也總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不曾造就任何心理本質的改變。至於神話理論中視為追求目標的象徵物「傳國璽」,雖曾是下西洋的第一動機,卻不成為終極關懷;它的有無,並不重要;有了它,不過為聖人治世的太平景象,錦上添花而已;得不到,亦無損於已經確定的政權效用。它只是一個藉口,一種幻象,沒有實質意義,亦不必比附為「聖杯、金羊毛、樂園」。或者說,下洋船隊所聲張的旗幟口號,「取寶」是對內鞏固現有的權威與秩序,「撫夷」則是對外招諭番邦朝貢與附庸;這兩項相輔相成,使和同華夷的天朝意識得以具體化、絕對化。但仍以撫夷為主題,取寶則靠運氣;與其附會傳國璽的神話象徵,不如把它還原為政治意義。
所謂「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是借用邵雍的「元會運世」說,以架構宇宙生成論。邵氏以「一元」為天地起結的時間單位,其週期年數共一二九六○○年;又分十二會,配以地支與辟卦,則是:子復、丑臨、寅泰、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垢、未遯、申否、酉觀、戌剝、亥坤;每會一○八○○年;子丑寅「三會」為天地人「三才」定位;卯辰巳三會為上古文明盛世,即神話傳說階段;午會從夏商周至於今日,乃歷史文獻時期。
這是根據易術先天圖推算,消長生滅的宇宙假設,是抽象的數字概念,並無人類具體經驗的參與;或者說,邵雍只提出一個展示圖表,按時序排列的每段空間裡,應有或可有何種內容,概括介紹而已。圖表的前三會–三才定位–常被小說引用,作為開闢理論的依據。茲舉明.周游〈開闢演義〉為例;第一回引邵雍圖說,又配以神話人物云:
天始開於子,復卦也……地闢於丑,臨卦也……開物於寅,泰卦也……則盤古氏乃開天闢地之時也,該計二萬一千六百年,以當子丑之會……陰陽未分,安有人生?天地定位,方可言生……愚按,天皇生在寅,地皇生在卯,人皇生在辰,伏羲在巳,神農、黃帝、堯、舜在午……今正在午者,是也。
子丑之會,盤古開天地而分清濁,陰陽交媾,而寅會開物,天皇降生:「自是天下四大部洲,或天降、或地生,或三或五,皆成人形。」故曰「人生於寅」。接著,天皇又定干支甲子,地皇分晝夜星辰,人皇別山川九區;分佔寅卯辰三會。但以下云,五帝據有「巳午」二會,則與邵雍差誤,因「午會」以夏商周為始,已是歷史時期,不可又與五帝傳說相混也。〈開闢演義〉是講述「盤古」到「周武」這段漫長年數的故事(以邵氏易推算,至少六萬餘年),其內容是神話傳說,卻按照帝王相承的世系來敘述,是介於神話與歷史的兩種演義形式之間。它的例子顯示了:邵雍的元會宇宙觀在小說中較可取的只有前三會,彼時混沌初開、三才初定,是創作期,可容納各種荒誕怪異的想像;而卯辰巳三會,不易與傳說材料配合,每有爭議;但把午會定為三代世襲的「信史」開端,則頗方便。
〈西遊記〉亦以三會定三才開場,其推算元會年數及貞下起元的循環論,完全符合邵雍學說;而「天有四象、地有五行」則是分別取象的問題。其後接著說:「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不再比附三皇五帝所屬會次,而概括的說明天地萬物的形成,及人類文明的發生。五帝之後,即當進入三代歷史,〈西遊記〉卻在此打住。
這兩部小說所取「三會定三才」,要說明的只是「空間序列」的概念;天地人分別為三個空間、容器、形式的並列,各有所屬歸類的內容。當人類睜開眼看世界時,已經是三才定位了,至於天地如何演化成形,其非所知,亦不能實証其先後。正如基督教〈舊約〉的創世紀,按照第一日到第六日,逐步創生萬物,也只是推測萬象發生的應然次序及所屬空間,人類總是最後出現的,並未目睹造物過程,且彼時既是「永恆的上帝」隨意造作,亦無人為的時間感(不可思議也)。傳統神怪演義的歷史感較差而想像性較強,脫離我們熟悉的歷史架構,使小說情節在森然的秩序下超越歷史而運作。因此,〈西遊記〉的史前敘述只說到「五帝定倫」為止(相當於巳會),即轉向四大部洲與三界組織的「縱橫交錯」立體空間,發揮想像,極盡荒唐。以唐僧師徒為主的取經故事,亦因此游走在歷史邊緣,亦虛亦實。
另如〈封神演義〉開場詩:「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前三句仍是盤古開闢到三才定位,然後歷敘前五帝(有巢、燧人、伏羲、神農、軒轅)與後五帝(少昊、顓頊、帝戄、堯、舜)等傳說人物,到禹王開國,即進入歷史時期;並以夏桀荒淫而商湯弔伐,商紂無道而周武革命,成為歷史循環論的道德借鑑,雖也提及三才觀,但作者重視的是宇宙洪荒如何由天地定位而人類文明,並自覺的開啟歷史,這已跳過描述階段而轉向批評層次,這個轉向更被正史小說普遍採用[2]。但〈封神〉敘入商周後,並未依歷史敘事的原則來結構情節,因此時期(商周之際)文獻資料較不可信;故又轉往道教信仰,放縱想像,敷演怪力亂神。
上述小說中對元會宇宙論的運用,是以數術推算及象徵簡化,把宇宙形成與文明發生的各種神話傳說,按玄學推理而秩序化,並導入歷史文獻期,即以午會初的夏商周三代為開端,從此而有人為經驗的時間概念。因此,這個開天闢地的起講模式,在小說中只是概括的指陳一個其來有自,但渺遠難稽的史前觀念,而把重點放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以鋪陳人世活動,深入細節描寫。但「神魔小說」保留神話特性以淡化歷史敘事的限制,而發揮想像;「歷史演義」則偏重信史流程而強化眾生百態的說明,且趨向寫實。
〈西洋記〉也從三才定位說起,但未採用元會計年,也無傳說比附,僅以概括取象的方式,標舉三才空間的主要內容物:天有日月、地有山水、物有八生;在天覆地載、萬物演化的過程,人類挺出超前,發展了獨特的文明,其名目大致歸納為九流,又併為三教[3]。這種敘述近似〈西遊記〉,為空間的並列與內容的展示,卻省略了神話傳說與歷史朝代的介紹,直接轉入三教,分別敘說三位教主的事蹟,然後以獨尊佛教的語氣,接敘明朝初年,西天靈山勝境的說法因緣,提出「四大部洲」的佛教地理觀,並說明此書情節運作的神話背景:玄帝臨凡,淨掃妖氛;然燈降世,解釋厄會。
〈西洋記〉省略神話階段與歷史流程,由史前跳接明初,其神怪演義的超時空性格,極為明顯。它所要的只是一個有關宇宙起源的空茫背景(三才定位)作為想像空間,以映襯特定歷史時期的人事活動,大空間與小空間,虛實相映成趣;作者往來游刃,伸縮自如,不致受限於歷史紀事的原則而施展不開。
三才定位是結合神話與數術的宇宙源始觀,其適用於史前階段的推測,這階段的一切活動,被歸屬為自然法則的機械發生,而人類處於「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的情況。從午會進入歷史時期後,則有人類自覺的意識與創造的作用。於是由自然型態的「八生」而突出人造文明的「九流」又濃縮為三教。九流三教都是歷史的成果,以人類的經驗智慧為主體,重新省察人在宇宙中的處境與地位,建立人文的世界觀,這便是小說中混合三教的「三界組織」。這裡不再討論天地起源與文明發生的時間流程,而著重於呈現當前生存空間的多重架構及其交映相攝的關係。根據這個全新的人文觀點,初民神話中的人物事蹟都必須納入三界組織,重新詮釋與定位,並分派相應的職分,如〈封神演義〉便是採用三界神譜的觀念與方法,把流傳於民間的神仙精怪,加以審查抉擇,汰舊添新,斬除原來的身分與面貌,送往「封神台」受領新職,取得新生[4]。這或許是宋元以來,學界與民間流行的「綜合」傾向(包括三教調和論),混淆個別事實的分際,而改用新的觀物方式,給予整合的安插配置,形成新的秩序。
〈封神〉借用的歷史時空較為遠古(商周交替之際),彼時尚無佛教;書中提及的「三教」,就後代觀點看,「闡、截」雖分二門,其教主元始與通天皆是鴻鈞老祖的徒弟,同屬道教;「人道」或指人間政府及其將官,包括初民神話的角色,可歸為儒家;而後又出現以準提、接引二道人為代表的西方極樂之鄉,即是佛教前身。因此,六五回以「金丹、舍利、仁義」為三教;八四回又以人道、闡教、西方,並稱為「三教聖人行正道」。可以說,〈封神〉的三教名目,並無嚴格定義:或為闡截人,或為儒釋道[5]。其三界組織也不確定,七七回云,當初三教共立封神榜,按道行深淺為「仙、神、人」三等,乃「天地之生化也」。這其中「人道」或即人間修道有功有德者;「神道」則為天界諸神及原始神話的英雄;「仙道」乃此書重點,有明確的師承系統,即闡截二教的祖師門徒及外化散仙。從這三道內容看,〈封神〉的三界組織是以「修行等級」來區別的,可以互相聯係。此時仍無天庭與冥界的政府,亦無天堂與地獄的報應;所有的只是仙宮道統、紅塵人世、西方樂土而已。
〈西遊記〉第三回云:「上聖三界中,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這個「上聖」不知何指,而「三界」乃佛教名詞,雖有禪定高低與業報差別的層級,但同屬有漏,為凡夫生死往來的場所。小說常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成語,若依佛教,應是證涅槃的羅漢以上果位,煩惱已斷,不入輪迴。但引用此語的神仙,多仍在三界諸天之內,甚至未脫欲界,仍有凡夫習氣。因此,所謂「三界」別有所指,或即六朝以來被道教吸收改造的新形式,配合三才定位的觀念,而為上中下、天地人、或神人鬼。〈西遊〉第五回,瑤池金母的宴客名單,可供參考:「五方五老」:西方佛老聖僧、南方觀音菩薩、東方崇恩聖帝、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角大仙;還有「五斗星君」、「上、中、下」八洞的天仙、神仙、地仙。這五方八洞所列都是神仙以上名色,釋道夾雜,遍布三界內外,很難規劃出明確秩序[6]。或許可從其他章回情節探索。十一回云「六道輪迴」是:仙(行善)、貴(盡忠)、福(行孝)、人(公平)、富(積德)、鬼(惡毒);依佛教歸類,只是天、人、餓鬼三道而已[7]。又云,修行者若成就「佛仙聖三者,躲過輪迴」;因此,這裡的三界似指未得究竟解脫的天界(仙)、人界(人)、地界(鬼),即是前述佛教的六欲天、四大洲、及陰間的眾生,在三毒業報中浮沈輪轉,或上或下,不得自在。
至於〈西洋記〉的三界觀,則「人界」區別為四大部洲,各有國度政府;「地界」乃酆都鬼國,及諸地獄;「天界」則為大羅天、東天門、南天門、北天門、西天靈山勝境,南海補陀落伽山等,似為橫面的分區,包括道教諸天及佛教道場,並列平行,各有轄屬;唯「南天門」附設行政機構,統理三界事務,受命於三清,考核於三官,下轄北天門、四大洲、海藏龍宮及幽冥地府;於是有縱橫交錯而互相聯係的空間結構,把三界組織成人鬼的大輪迴場。
上述傳統小說的三界觀,雖不能確定其始作俑者;但論其實際內容,則似乎是採用邵雍以來流行的「三會定三才」架設空間,而填入三教糅合的神佛系譜,逐漸推演比附而來。起初,三才定位的階段,只說天有四象,地有五行,都只是歸類取象的認識,並無神明信仰的意義;且「人」間雖有各類生命現象,但除天降的治世聖人(三皇)外,餘皆低等的蠢動含靈,較進化的也只是「略具人形」而已。生為異類,死歸無知。因此,就生命的存在而言,三才互不相涉(天地無情,自然物而已)。其後,由於三教成立,以萬物有靈論重新組織三界:眾生(四大部洲的人類及其他物類)所依存者為「人界」;眾生死後為鬼,仍有知覺,是「地界」;或者行善成神,修道成仙,功果不減,生「天界」。於是天地人三界,充滿了各種變化形式的生命,且互相干涉、升降、輪迴,不淨三毒、不求出離、不得解脫;於是而有紛紜複雜的萬象,有悲歡離合的故事。這便是宗教信仰的「三界組織」取代了數術推理的「三才定位」,而成為小說情節的時空舞台。
第二節 神佛譜系
〈西洋記〉藉遠航海外所發生的神魔鬥法情節,牽出大量的三教仙聖及自然精怪,並誇張其教派法術及個體功行,試著勾勒一個無所不容的宇宙圖式,看似紛紜複雜,缺乏明確的組織系統及轄屬關係;此或因魏晉以來,皇權專制的政治猜忌,迫使傳統道教轉向個己修煉、師徒相授的封閉形式,各教派有特定的祖師與神譜、儀式與理論、信徒與道場,各自為政,各領風騷;雖可交流借光,卻又保守門戶。但民間的流行信仰,則可能回復原始而素樸的型態,兼併新興及外來的教派,隨機混合,而形成模糊鬆散的三界觀,在期間優游自得,安身立命。
〈西洋記〉的宇宙觀便是這種民間型態,釋道共榮,三界混通;作者或亦曾借鑒於正統道書的成說,卻又游移出入,每隨情節需要而更易增減其名數與秩序,亦因主題偏向而升降褒貶其教義與道術,以致別開生面,難於釐清。及就〈西遊記〉、〈封神演義〉、〈西洋記〉而言,其三界組織與仙佛譜系,皆不相似,研究者只能個別探討,互相較論;而不許衡以嚴格的經典軌儀,批評其荒謬錯亂,並因此破壞其通俗情趣。
〈西洋記〉七七回曾借飛鈸禪師數說道教卅六洞天的名目與順序,大致與〈云笈七籤〉所載符合;但諸天名數,則有差誤。按道書中較流行的看法是「三界廿八天」加上「四梵天」、「三清境」、「大羅天」共卅六天;佛教則多認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廿八天。〈西洋記〉混合佛道,又顛亂其位序,混淆其名目,共標列卅八天:
1越衛(衡) 2濛翳 3和陽 4恭華 5宗飄 6皇笳 7堂耀 8端境
9恭夢(慶) 10極瑤 11孔昇 12皇崖 –色界十二天
13極風 14孝芒 15翁重 16江由 17阮樂 18曇誓 19宵度 20元洞
21妙成 22禁上 23常融 24玉隆 25梵度 26賈奕 –無色界十四天
27黃會(曾) 28玉完 29何重 30平育 31文舉 32摩夷 –欲界六天
33四天王天34忉利35燄摩 36兜率 37樂變化 38他化自在 –無欲界六天
依佛道經論來校對,則27–32為「欲界」;1–18為「色界」;23–26為「無色界」;19–22為「四梵」;這是道教的卅二天。而33–38為佛教的「欲界六天」。
〈西洋記〉如此標列諸天名數,只是隨手牽合,並不應用於情節內容;它所認同的似乎是民間所信奉而約定俗成的另一套看法:橫列而相統屬的「方位五天」說。此說至今仍然流行,且為通俗小說及鸞堂善書所採用[8]。
第五五回,藉由金國師得出幽入明而指點三界組織的概況,大略是如此排列:
△大羅天景宮:三官大帝。其神職乃獨立的考核監察機構,定期查驗三界神仙人鬼的功過,彙報行政部門以決定升黜賞罰;位尊而清,但無實權。
△東天門火雲宮:三清祖師。統轄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蓬萊閬苑,三島十洲,所有修道成仙者。按照道書中,三清(玉清清微天、上清禹餘天、太清大赤天)是僅次於(或包括)大羅天的最高天界,乃玄元始三炁所化,在宇宙之先,創生萬物;其中居留往來者,多為修煉成道的後天仙真(大乘九聖、中乘九真、小乘九仙),他們皆已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通逍遙,災劫不及,(而〈西遊記〉五五回則以「光明宮」昴日星居東天門,有增長天王及鄧辛張陶為護法)。
大羅天與三清天之下,則是所謂「三界諸天」及「海藏龍宮」、「酆都鬼國」,皆屬至尊玉帝統轄;又區分為:
△南天門凌霄寶殿:玉皇大帝。直轄下列神明:左輔右弼、左天蓬、右黑煞、卅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廿八宿、九曜、馬趙溫關、鄧辛張陶、龐劉茍畢、風雷電雨、諸天神聖、清淨彌摩。這是個嚴密的中央行政系統,所有應氣成象的先天真聖,未成極果的神仙道士,以及功在世間的陰魂、長命成精的物類,皆得受領神職,各有所司,如四御、二斗、三省、六曹、七十四司、各級星官、五方帝、卅二天帝、五岳四瀆、龍王水族、酆都帝王、城隍土地、灶君三尸……其組織龐雜,業務繁重,最具有權威性與世俗性,大致乃人間集權政府的仿造,而為民眾所信仰,小說所樂道。在道書中,玉帝乃受命於元始天尊,而考核於三官大帝,是現任的統治者。
△北天門:玄天上帝。在三天門中,「東天門」為度脫教化的群仙洞府;「南天門」則是治世行政的眾神衙門;「北天門」似無明確職分,專為玄帝(玉虛師相、蕩魔天尊)所設的丞相府或將軍邸。在道書及其他小說,未見如此配置,而轄下只有丹陵聖火、皎陵聖水、黑臉兜鬚、治世無當四大元帥,亦不見他書記載。若據傳說,玄帝乃「金闕化身」,應歸順南天門玉帝管轄;〈西洋記〉第一回也說:「元始乃命玉皇大帝降詔紫微,陽命武王伐紂,陰命玄帝收魔。」則其統屬關係,似頗明確。(而〈西遊記〉五一回則云北天門「烏浩宮」乃火德星君所在,有多聞天王及龐劉茍畢為護法。)
△海藏龍宮:四海龍王。管領水府龍族魚類,職在興雲布雨。
△酆都鬼國(幽冥地府):十殿閻君、崔鈺判官、陰差鬼卒。設置「靈曜之府」、「賞善罰惡」行台,及十八層地獄;管領死魂,按其生前功過,判決賞罰,升天入獄或轉輪投胎。
上述各單位分司彼此間的轄屬關係,約略可見,形成較完整的宇宙圖式,而與此平行的化外之地,還有三處:
△驪山碧雲洞:治世老母。據說她生下盤古,開天闢地,分別陰陽,創生萬物;可視為道教神聖的前輩,與三清祖師比肩,與然燈古佛爭先;不受玉帝管轄,獨佔驪山養真。
△西天靈山勝境雷音寶剎:釋迦牟尼。掌理佛教道場,有三千古佛,五百阿羅漢、八大金剛、大眾菩薩。
△南海普陀山落伽山紫竹林:觀世音菩薩。有隨侍徒弟惠岸、龍女、善才。
後兩處是佛教聖域,與前述道教世界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不相統屬。而互通聲氣。宋明以來三教合一的思想,反映在通俗小說,便是儒教神聖、釋教佛僧,及道教仙真的混雜往來,分別接引修行人,共同處理三屆事;但就民族文化認同而言,儒道乃是本土宗教,根源於傳統與現實,較親切而普及,成為民眾信仰的主體;佛教雖然經長期漢化,也深入民心,但總多些超越俗世的異國情調,而被視為化外之教;小說戲曲處理這類問題時,往往在道教諸天系統之外,別置西方勝境,作為佛教徒眾的保留地;於是佛道二教的成就者及信仰者,各有歸宿,自成世界(如〈西遊記〉以南贍部洲及西牛賀洲劃分道、佛教區);但彼此亦可平等互惠,交換成員(由道皈釋的如關公、玄天上帝;援釋入道的如華光、四大天王;亦釋亦道的如觀音、濟公);若遇天地劫運或人間異變,則釋道亦能聯手合作以因應氣數,重整宇宙;如〈西洋記〉即以然燈古佛降凡,協助玄天大帝,完成掃除腥羶、宣揚聖化的下西洋使命。
其次,既有西天靈山勝境作為佛教的根本道場,為何又在中國境內的南海普陀山別置觀世音菩薩的洞天福地?或許傳說觀音與南贍部洲的眾生有殊勝因緣,特別受到崇仰;且是女性形象,慈悲柔和,既不便與西天男眾混雜,又可居中協調釋迦與玉帝兩大系統的關係。何況,觀世音前身乃「正法明如來」,在三千古佛之數,其輩分資歷亦當享有獨立自主的法門勝地。
以上就〈西洋記〉所錄,略述其六合三界的組織概況,接著便該詳細探討活動於其中的神聖仙佛的名目與來歷,及其在小說情節過程的角色作用。
類似〈西遊〉、〈封神〉等明代的神魔小說中,所列舉的靈異角色及其法術效用,多為民間信仰的想像附會,與正統道書所載的本事資料,若即若離;或藉其名號而改易內容;或傳聞異詞而逕自取捨;亦有作者別出心裁的創造變形;紛紜複雜,不可籠統論定。小說研究者處理這種問題,只能就情節本文來分析欣賞此類角色的造型及其活動,也就是美學結構與民俗趣味的指點;因為流傳於民間的神怪形象與故事,多半是集體意願(現實而通俗)的共同撰作,必須廣泛而立即的滿足民眾生活的心靈需求。比起正統道流為了自神其教而杜撰某些虛偽荒誕的事蹟,則小說的世俗化取向是更具神性與親切。葉德輝於「重刊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序」云:
諸神履貫事跡,大都雜取小說及二氏之書,其文不見於史乘,亦不可據為典要。特六、七百年民間風俗相沿之故,古昔聖王神道設教,牖民為善之心,是固考古者所當知也。
小說中的神異靈怪角色,多據傳聞與想像,影響所及,諸寺廟堂會所供奉信仰的對象,亦皆此類,雖不見於三教經典及官方史乘,亦不必因此斥為迷信也。以下概述道書傳說中與〈西洋記〉所錄相關神明的各別來歷,及其在小說中的形象與作用:
一、大羅天、八景宮、三官大帝
大羅天在道書中,被認定為最高天界,〈雲笈七籤〉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
最上一天曰大羅,在玄都玉京之上,紫微金闕、七寶騫樹、麒麟獅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內。三界廿八天,其次四天,其次三境,最上大羅;合卅六天,總是三尊所統,故經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又同書卷廿一,天地部云:「大羅之境,無復真宰,惟大梵之氣,包羅諸天。」梁,孟安排〈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云:「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是則大羅為卅六天之最上層,只有雲氣,並無主宰;;或說三世天尊(過去元始,現在玉皇,未來玉晨)所居[9];其與玉京山之關係,有說在其上,或在下;又如前引〈雲笈〉卷廿一則云:
玉京山冠於八方,諸大羅天列世比地之樞上中央矣。山有七寶城,城有七寶宮,宮有七寶玄台;其山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株乃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大羅天矣,即太上無極虛皇大道君之所治也。
這些異說只能並存,而難以考定何者為是;尤其大羅天與三清境的關係,或云上下排列,或云先後化生,或云混合為一;或者仿造佛教法界圖說,以玄都玉京山(下連崑崙山)為宇宙中心,而大羅、三清、四梵、三界諸天,環繞其外,依次下降,各有宮闕與主宰。
八景宮:按〈道教大辭典〉云[10]:「道經以三元五行為八景。太上隱書八景飛經法:八景者,分為元景、始景、玄景、靈景、真景、明景、洞景、清景也。」又〈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中云:始青天(太霄氣)、太清天(青霄氣)、始丹天(碧霄氣)、太丹天(絳霄氣)、始素天(景霄氣)、太素天(玉霄氣)、始玄天(琅霄氣)、太玄天(素霄氣);合者諸天八景之氣,皆與神霄玉清真王祖氣,冥冥參合而變化無窮也。又〈太上大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籙〉則有大道君依次乘「八景」之輿,週游八方(東西南北等)見諸聖,受隱符之事。而〈黃庭內景玉經〉治生第廿二云:「治生之道了不煩,但修洞玄與玉篇;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務成子注:「玉緯經云:五藏有八卦大神,宿衛太一,八使者主八節日,八卦合太一為九宮……。」
如上引資料,八景的涵義,有多種解說,但不聞所謂「八景宮」者,唯〈封神演義〉六十五回有「大羅宮玄都洞」,內有八景宮,乃老子所居[11]。〈西洋記〉或參考其說,卻又改換住持者為「三官大帝」。
按三官大帝起源於天地水的自然崇拜,由來甚早;東漢五斗米道以為供奉之主神,請禱治病名為「三官手書」,其神職乃賜福、赦罪、解厄;魏晉以後,以元始天尊及玉皇大帝為天界最高主宰,三官降為臣屬,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云[12]:
三元大帝,乃是元受真仙之骨,受化更生,再蘇為人,父姓陳……為人聰俊美貌,於是龍王三女自結為室……生於三子,俱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天尊見有神通廣法,顯現無窮,即封為「上原一品九炁天官紫微大帝」,即誕生之符,始陽之氣,結成至真,處玄都元陽七寶紫微上宮,總主上宮諸天帝、上聖高真、三羅萬象星君;「中元二品七炁地官清虛大帝」,九土無極世界洞空清虛之宮,總主五岳帝君並廿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維八極神君;「下元三品五炁水官洞陰大帝」,洞元風澤之氣,晨浩之精、金靈長樂之官,總主九江水帝、四瀆神君、十二溪真、三河四海神君。
是則三帝之權位甚尊,總主天地水三界諸神,又云:
每至三元日,三官考籍,大千世界之內,十方國土之中,上至諸天神仙升臨之籍、星宿照臨、國土分野之簿;中至人品考限之期;下至魚龍變化、飛走萬類、養動生化之期;並俟三官集聖之日,錄奏分別。隨業改形,隨福受報,隨劫轉輪、隨業生死……。
則其職務乃在考核三界萬靈之功過,錄奏有司,以定業報,其地位階次似在玉帝之下;且既受封於元始天尊,則其治所宮室或在三界之內;民間習俗有比附於堯舜禹,或稱為三界公者。而〈西洋記〉移此「三官大帝」進駐大羅天八景宮,又降彼「三清祖師」退居東天門火雲宮,不知何據也。
五五回金碧峰到八景宮,在「三官老爺供官下」看到一個「護法神礽兒」,據說是龍父虎母雜交所生,被遺棄在溝澗,自幼貪吃,所有路過之動物,皆被吞食;後遇「萬神之組姜子牙」降伏升天,卻不得封神;又私走下界,殘害生靈,被水府老爺收留,在大羅天做個守護神;此兒身軀長大:「夜來不敢伸腳睡,恐怕蹬翻忉利天」;五七回曾被借調下凡,興風作浪,撮火弄煙,獨戰玄天屬下三將,神勇非常。但不知此角色的傳說,來自何處;或只是作者隨興編造。
大羅天之下,則接入「三天門」。
二、東天門、火雲宮、三清祖師。
以元始天尊為首,統轄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及蓬萊閬苑,三島十洲,所有修道成仙者。
按早期五斗米道信仰三官,奉「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為最高神,簡稱「太上大道君」,亦即老子的神格化。大道在先天渾沌之時,化生玄元始三炁,派生天地人三才,又於後世化為「太上老君」,變名換姓,降世傳教,師輔歷代帝生,救助危難。魏晉以來,江南的神仙道教,崇奉傳說中修道成就的仙真,如葛洪〈枕中書〉引用南方少數民族的盤古開天地神話,結合漢族原有的三皇五帝及西王母、東王公等,別創「元始天王」為最高神;其後,上清與靈寶經系則繼古開新,融合了元始天王開天闢地、太上道君化生三炁,及漢譯佛經對釋迦牟尼開劫說經的描述,總結為「元始天尊」的至高形象;如唐玄嶷〈甄正論〉云:「近自吳蜀分疆、宋齊承統、別立元始天尊,以為教主」此後,便少異議[13]。〈隋書經籍志〉云:
道經有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局……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而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
又〈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云:「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玉京山中,為諸天仙眾說此(經)……。」〈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云:「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上元復祖,唯道為身。」又〈太上洞神天公消魔護國經〉云:「天尊於龍漢之劫,以玄一之炁,化為玉清聖境,大羅之天,玄都玉京,紫微宮闕,並以此為都;於赤明之劫,以元一之炁,化為上清真境,禹餘之天,使玉晨大道君都焉;又於開皇之劫,以始一之炁,化為太清仙境,使太上老君都焉……而始元玄三氣,又各生三氣,化成九天;別有卅二天……。」而〈上清太上開天龍犩經〉卷四云,元始相應生十號,托跡諸天:「自然、無極、大道、至真、太上、老君、高皇、天尊、玉帝、陛下。」又〈太真科〉云:「元始天尊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14]
從上引資料看,魏晉以來認為元始天尊為天界第一,以道為身,化生三清,開劫度仙;功成身退,居於玉清境大羅天玄都玉京紫微宮,為諸仙演經說法,其地位、功德、名號,無上崇高,不能具論。〈西洋記〉雖以「東天門」安置三清祖師,亦不能降貶其位階;若據元始天尊所轄「修道成仙者」之名目,即上、中、下「八洞」,幾乎無所不包,上自大羅,下至三界,皆彼度化[15]。
其次,關於「火雲宮」,唯見於〈封神演義〉,乃「三聖大帝」之居處[16]。
第廿五回–卅回,小說又捏造了元始天尊治下兩個弟子:紫氣真人與魏化真人,其名號來歷皆不見於道書及其他小說。〈西洋記〉為紫氣真人編撰了類似孫悟空的出身:未有世界,先有這塊石頭;自從盤古分天地,此石才自發聖,爆出一個羊角道德真君,頭生雙角,乃先天元氣之精華,凝結化生;飢餐石皮,渴飲石漿,修心煉性,有道有德;後拜元始為師,欲待正果朝元;偶然思凡,偷了四樣寶貝(軒轅鏡、斬妖劍、吸魂瓶、引魂幡),騎八叉神鹿,私走下界;被西洋國姜金定機請出山,對抗南朝兵將。這裡又附會神話傳說,虛捏情節,如云:那塊石頭,曾被「女媧界一塊補了天,秦始皇得一塊塞了海」,真君自留一塊,名為「石井圈兒」,能大能小,變化無窮。又如軒轅鏡,據說是皇帝的頂陽骨:「太陽真精,聚而不散,面上有社稷山川,明照萬里,即如皓月當空。」不論人鬼仙,即時照出元形;任是風雨雲,當下收斂無蹤;驅神遣將,五囤三推,見之即退;移星換斗擎天手,變成痴呆混沌人,這是道教中寶鏡傳說的集大成;(第五四回云:世上有三面鏡兒出名,依次為:軒轅鏡、煉魔鏡、照妖鏡)。又如吸魂瓶,乃元始煉丹的鼎爐,內有萬年真火;「天地間只這一股真精真氣,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不盈一掬;一真相契,翕受無遺。」其作用是「呼名吸精」,乃通俗小說常見的法術,此書則有較具氣功理論的解說:「大抵聲出於丹田,聲到氣到,氣到精到,故此就把那個人吸將來。」因為精氣神三寶本來合一,呼名不應則精氣不外洩也。類似的道具,五三回還有「吸魂鐘,追魂磬」等。〈西遊記〉卅五回,孫行者亦曾被魔王的葫蘆吸入,據說「那寶貝那管什麼名字真假,但綽個應的氣兒,就裝了去也。」
紫氣真人在羊角山修煉時,還收了兩個徒弟:「無底洞」,是龍牙門山洞裡爆出的孤兒,在玉皇閣內偷飲三杯仙酒,偷吃三枚仙棗,於是長出了三個頭、四條臂、十二個獠牙、紅髮靛臉、身高三丈,這形象頗似〈封神〉的哪吒與雷震子。又脫胎換骨後,只見金水河中幌著一個死尸;則是模仿〈西遊〉三藏到達靈山後的情節。其次是「有底洞」,來歷不明。卅回才又補充說明此二弟子是漏神(掠人之財、滅人之福、妒人之有、竊人之多,如世上漏卮;後因世間的漏神出得多了,無甚可漏,乃改行從善);及看財童子(不怕餓死飯不吃、不怕凍死衣不穿,看著銅錢,一毛不拔,又名守錢奴兒;後因枉看一世財,不得受用,乃省悟出家);這兩段或只是借題發揮,諷刺世人貪吝的習性。
此外,東天門還有兩個「走腳報信」的童兒;清風行者、明月道童(三0回);或許是虛擬的角色,在神怪小說中卻頗常見。有道是:「清風明月無人管,也解殷勤送暖來。」由此詞句取義。〈新鐫批評出像韓湘子〉第十七回,韓湘子差遣清風、明月到碧天洞蟠桃會上借桌面四十張,給叔父韓愈作壽。〈西遊記〉廿因回寫此二仙童以金擊子、盤絲帕,為唐僧敲人參果;後世便供奉二童為「修腳業」祖師。
〈西洋記〉九三回,另有位道童:「道號明月,表字清風」;原是載嵩畫的青牛,修行數百年,略有成就,被引蟾仙師借為座騎,與南朝作對;後得金碧峰以南泉普願的「牧牛圖頌」度化,身居紫府,職佐天曹;下西洋船隊返航時,大作水陸法會,功德圓滿;玉帝差遣他下凡隨喜見証,順便送行,只因當時牧牛頌的末句是「人牛不見杳無跡,明月光寒萬象空;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乃望文生義,化身為明月、野花、芳草三個道童。這是〈西洋記〉為了趣味編造的情節,與道書及小說中供作差役的「清風、明月」不相關。
附錄:八仙
八仙,在性質上也應歸屬東天門,民間傳說稱為「上洞八仙」,或即〈西洋記〉所謂「中八洞海嶽神仙」。
〈西洋記〉四四回,金碧峰廣召天神仙真,一陣信風吹下八位神仙:「漢鍾離、呂洞賓、李鐵拐、風僧壽、藍采和、玄壺子、曹國舅、韓湘子。」雖不曾以「八仙」稱呼,但這個八仙羣卻是民間信仰常見的。按牟子〈理惑論〉云:「王喬、赤松、八仙之籙,神書百七十卷。」所說八仙,只是泛稱;淮南子門客八公,亦曾被〈神仙傳〉、〈錄異記〉等書附會為八仙,〈蜀紀〉則以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並稱「蜀中八仙」,唐代又有「飲中八仙」,可見「八仙」的組合,自古即甚普遍,但與後世戲曲小說指涉的人物不同。元雜劇中,八仙的名義已經確定成形,但其中幾位人選,互有出入;即「何仙姑、曹國舅、張果老」常被替換為:徐神翁(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谷子敬〈呂洞賓三度城南柳〉、朱有燉〈呂洞賓花月神仙會〉等)、張四郎(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無名氏〈降丹墀三聖慶長生〉、〈眾天仙慶賀長生會〉等)、劉海蟾(明代〈列仙全傳〉等);且彼此間的師徒關係及位次排行亦不一致。
南宋宗羅燁〈醉翁談錄〉卷二丙集,花衢實錄「耆卿譏張生戀妓」條,已曾提及何仙姑、曹國舅、呂洞賓、鍾離權、藍采和諸仙,互相嘲戲之事,此書或經元人增刊,但這五位加入「八仙」行列,似早於其他三位,直到明末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才確定為今傳八仙的姓名位次;為何以此八位組合,且被廣泛接受?或許如王世貞「題八仙像後」所說:
是以八公者,老則張;少則藍、韓;將則鍾離;書生則呂;貴則曹;病則李;婦女則何;為各據一端,作滑稽觀耶?
這樣的組合,具有社會眾生相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貴貧賤、文雅粗陋、各得仙體,頗感親切而活潑,又角色俱全,適於舞台搬演。
關於八仙的各別出處,研究者頗多,茲不贅述;與本論文相關的是:〈西洋記〉以玄壺子與風僧壽取代何仙姑與張果老,似仍在演化過程中,未有定論;又最出風頭的還是呂洞賓;四四回,呂仙曾用葫蘆裝滿水,想沖倒驪山老母化現的三座山,而沒成功;十一回更提到「三戲白牡丹」的傳說,但情節與明代小說略有不同,其內容大致云:白牡丹乃南朝某城中百花巷的閨女,偶然在花園與婢女們行歌互答,卻被呂洞賓以情詩誘騙失身,長干寺黃龍禪師識破其姦,乃暗教白牡丹以秘術洩彼元陽;書中解釋說:「人人說他(呂仙)酒色財氣,其實全無此說。這場事豈為貪花?卻是個採陰補陽之術。」呂仙中計後,飛劍去斬黃龍,卻又挫敗,繳械投降;禪師以正言訓斥他:「你既穿了衲頭、行如閨女、坐像病夫、演不觀邪色、耳不聽淫聲……焉得這等貪愛色欲?」扣留其雄劍為山門護法,而把雌劍還他,又說:「今日這口劍卻要你佩在背脊上;要斬他人,拔出鞘來,先從你項上經過;斬妖縛邪,聽你使用;如要傷人,先傷你自己。」臨去時,安排呂仙道高郵卅「養陽九年,修返先天真精」;故事結尾強調,這就是「呂洞背劍」及「養陽觀古跡」的由來。
按元雜劇〈呂洞賓戲白牡丹〉、明話本〈醒世恆言〉卷廿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及〈東遊記〉廿七回,所載白牡丹及黃龍禪師事,或詳或略,皆與此處不同;唯鄧志摩〈呂仙飛劍記〉第五回內容似之,並有插圖及題聯云:「既學就仙機,奚必採陰耽女色;縱顯將法術,那容飛劍道禪關」,或許民間傳說頗有此事,但為他書所不採,而〈西洋記〉特保存之。此外,又衍生後半段情節:白牡丹承納呂仙的精液,產下孩兒,官拜侍郎,死後封為「溧水縣城隍」。此說亦不知出出。
三、南天門,靈霄寶殿、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由來,有人認為即是東王公,元始天尊的化身或異名,但前引〈消魔護國經〉云:「天地萬物既備,元始、大道、退居無為,遂命玉皇統御三界,覆育蒼生。」唐、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云:「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現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闕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從上皇半劫以來,元始天尊禪位。」則這道法傳承的關係,尊卑先後,甚清楚。元始乃開劫度仙之教主,諸天之師;玉帝是其弟子,受命代勞,繼體為帝,統理三界羣生[17]。故通行的道教神譜,在「三清」之下,有所謂「四御」,為輔佐級之天帝;第一位即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第二位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這種關係亦為〈西洋記〉所本,第一回云:「元始乃命玉皇上帝,降詔紫微……」。
若論玉帝的源始及流變,則早於元始天尊,商周以來,就有「帝」、「上帝」、「皇天」、「昊天」、「天帝」等多種名義的至上神信仰,並以此支持人間帝王的神權地位;其後又按照人間政府的組織型態,仿構了以上帝微中心的神界譜系,唐宋以後,由於皇室貴族的尊崇,玉帝成為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權威至上神,宋真宗天僖元年正月,上封號「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帝」,其塑像「身著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執玉笏」,乃秦漢帝王之扮相。亦即道教的玉皇與傳統的上帝結合,成為天界最高主神,由於階位的升進,〈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乃模仿佛教釋尊的本生故事,編造了類似的棄國修道,廣植功德,歷劫無數,始証金仙,號為「清淨自然覺王如來」的情節[18];此說逐漸流行,取代了早期道書中與元始天尊為師徒關係的說法;〈搜神大全〉系統亦採用之;小說中尤尊玉帝,誇張其權位;如〈封神演義〉云,三教共議封神,是為了提供三百六十五位職員給昊天上帝,組織天界政府;〈西遊記〉的「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位在「金闕雲宮靈霄寶殿」,有卅三座天宮,七十二重寶殿,主宰所有天神、地祇、人鬼;直轄的將官有:左輔右弼、三官四聖、五氣真君、五斗星君、佑聖翊聖、文曲武曲、天蓬天佑、三微垣、廿八宿、七政九曜、十二元辰、四餘星官(羅睺、計都、炁、孛)、四大天王(廣目、增長、多聞、持國)、四大元帥(馬趙溫關)、四大天師(張葛邱許)、雷霆官將(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王靈官、龐劉苟畢、鄧辛張陶)、五岳四瀆、五方揭諦、四值功曹、六丁六甲、由奕靈官,托塔天王、哪吒、楊戩……。卅二回又云:「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蛟精解與海主,鬼祟解與閻王……。」又陰山背後翠雲宮有地藏王菩薩,東極妙岩宮有太乙救苦天尊,以及所謂治世之尊彌勒菩薩、瑤池金母……。這滿天神佛,皆以玉帝為中心,分治各方,密裹包圍,形成一個宇宙網[19]。
以下分別論述〈西洋記〉所列,南天門玉帝轄下的各類神明:
1、左輔右弼
如前註十九所引,玉帝的輔弼應即「四御」的第二位北極紫微大帝,及第三位南極句陳大帝,皆源於早期的星辰崇拜。前者即「北極五星」,或名為北辰、天樞,即今所謂小熊座α星,乃三垣恆星之紫微垣。〈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即北極星,謂之北辰,其星五,在紫微中,其一較明者,乃太一之常居。」又〈後漢書〉卷八四云:「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後者為「句陳六星」,按〈星經〉云:「在五帝下,為后宮,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軍將軍,又主三公。」又〈晉書天文志〉云:「句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羣靈,執萬神圖。」這些都屬於天文星象的觀察,而後來的道書則將之神格化,有別名形象。如〈雲笈〉卷廿四,總說星云:「北辰星者,眾神之本也,凡星各有主掌,皆繫於北辰;北辰者,北極不動之星也;其神正坐於玄丹宮,名太一君也;是五方界俱集於中央,是最尊居中也……璇璣星君,字處行,鉤陳水星主之,常陳天之虎賁也。」又有〈太上玄門早壇功課經〉云:[20]
〈天皇誥〉云:紫微辰極,句陳天宮,九光寶苑之中,五氣玄都之上,體元皇而佐司玄化,總兩極而共理三才,主兵革之權衡,廣推大德;統御星辰之躔次,毋失常經;上象巍峨,真元恢漠;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句陳上宮天皇大帝。
〈星主誥〉云:大羅天闕,紫微星宮,尊居北極之高,位正中天之上,佛號金輪熾盛,道稱玉斗玄尊;璇璣玉衡齊七政,總天地經緯;日月星宿約四時,行黃道紫垣,萬象宗師,諸天統御;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萬星教主無極元皇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總而論之,玉皇大帝總執天道,紫微大帝協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統御諸星主及四時氣候之神;句陳上帝協掌北極與天地人三才,並主人間兵革之事。左右輔弼,共治三界。
2、左天蓬、右黑煞
按〈漢書天文志〉云北斗七星之杓端二星:「一內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蓬。」又〈雲笈〉卷一一九,劉載之誦天蓬咒驗云「北斗之中,紫微上宮玄卿大帝君所部,天蓬上將」;則天蓬乃道教神格化之星辰信仰;而「黑煞」則不知出於何書。〈益卅名畫錄〉卷中云,彭山縣洞明觀奉祀「天蓬、黑煞、玄舞、火鈴」等神;民間戲曲每以「天蓬、黑煞」並舉,如〈董西廂〉卷二,麻婆子:「便做天蓬黑煞般盡刁厥。」又〈全元散曲〉鄧玉賓套數:「天蓬黑煞持斧鉞,鎮在階旁。」又〈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雜劇:「聽當值黑煞天蓬。」此二神成對,似甚流傳[21],小說亦多採用,並附會歷史人物,如〈大唐秦王詞話〉云「天蓬星秦叔寶,開疆展土;黑殺神尉遲恭,絕滅煙塵。」而〈西洋記〉則以金天雷為天蓬、張柏為黑煞;十九回,張天師的符令亦有「黑煞符」。
3、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按〈道教大辭典〉云,天罡有三義:星名,即北斗也;〈抱朴子雜應〉云:「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覆其頭,以罡指其前。」此或即所謂「乘魁履罡」也。(此應是北斗之柄,〈參同契〉卷中:「二月榆落,魁臨於卯;八月麥生,天罡據酉。」斗柄四星所指四方,決定季節。)又叢辰名,月內兇神也;〈協紀辨方書〉云:「陽建之月,前三辰為天罡,後三辰為河魁。」又神煞名,道書有三十六天罡,配二十四地煞,以為罡氣神煞取用。
小說所取或即神煞配以星辰(命算家所謂星煞之厄,組合為卅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乃道教常用之神秘數字(如洞天福地說),未必有具體指涉,而〈封神演義〉及〈水滸傳〉等小說則詳列其名目,又配以人物角色,但順序略有不同,茲對照如下(正文為〈水滸〉,文下數字為〈封神〉之次序):
天罡三十六:
魁1
罡2
機7
閒8
勇5
雄6
猛11
威12
英9
貴10
富15
滿15
孤13
傷14
立(玄)19
捷20
暗17
佑18
空22
速24
異21
殺22
微27
究28
退25
壽26
劍31
平32
罪29
損30
敗35
牢36
彗33
暴34
哭3
巧4
地煞七十二:
魁1
煞2
勇3
傑4
雄5
威6
英7
奇8
猛9
文10
正11
闊(闢)12
闔13
強14
暗15
軸(輔)16
會17
佐18
佑19
靈20
獸21
微22
彗23
暴24
默25
猖26
狂27
飛28
走29
巧30
明31
進32
退33
滿34
遂35
周36
隱37
異38
理39
俊40
樂41
捷42
速43
鎮44
羈45
魔46
妖47
幽48
伏49
辟50
空51
孤52
金53
短54
角55
囚56
藏57
平58
損59
奴(雙)60
察61
惡62
醜67
數68
陰65
刑66
壯63
劣64
健69
耗70
賊71
狗72
4、馬趙溫關 龐劉茍畢 鄧辛張陶
馬趙溫關是〈西遊記〉裡面出現次數最多的上界神將,張天師每次做法請神,多是此四將應符聽令,十三回云:
自家披著髮,仗著劍,踏著罡,步著斗,捤著訣,念著咒,磕踏了一會,卻又出那個令牌來,拿在手裡,連敲三下,喝聲道:「一擎天門開,二擊地戶裂,三擊馬趙溫關赴壇來。」
此四將在道書及小說中各有來歷,分述如下:
馬即華光天王,俗稱三眼靈官馬元帥,花酒馬靈官;〈搜神大全〉卷五云:原是妙吉祥化身[22]如來以其滅焦火鬼墳,有傷於慈也,而降之凡,遂以五團火光投胎於馬氏金母,面露三眼,因諱「三眼靈光」,後以盜紫微大帝金槍,而寄靈於火魔王公主為兒,受業於太惠盡慈妙樂天尊,以訓天書,得賜金磚三角,變化無邊;屢次建功,造福於民,玉帝授予左印右劍,掌南天事;因瓊花宴結怨金龍太子,乃火燒南天關,遍敗天將;又化為胞胎,共產於鬼子母遺體;為救其母而入地獄、走海藏、步靈台、過酆都……釋佛為之和解,復皈依於菩薩左右;玉帝以其功德齊天地,敕彼為玄帝部下,寵之西方,以領答下民妻財子錄之祝,百叩百應,雖至巫家冤枉祈禱之宗,悉入其部,直奏天門,雷厲風行焉。
這些經歷,雖不見於其他道書,且其性行,四多叛逆,但名號事蹟流傳於民間傳說,演為戲曲;明余象斗乃據以編撰〈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四卷十八回(亦名南遊記)稱述其至顯、至忠、至寵、至孝、至慧;又增添許多情節,而〈北遊記〉亦有玄天真武爺收服馬靈官之事,因彼乃火之精,受封為「火部兵馬大元帥」,其法寶有金磚、風火龍等。
趙即趙公明,〈搜神大全〉卷二云:彼乃中南山人,秦時避世隱居,精修至道;又云彼乃「皓廷霄度天彗覺昏梵氣」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氣之象也;其服色「戴鐵冠、執鐵鞭、跨黑虎、黑面而多鬚」;上奉天門之令,多所執掌,曾守護張道陵煉丹,受封為玄壇元帥,永鎮龍虎山;部下有八王猛將、六毒大神、五方雷神猖兵等;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剪虐、保病禳災;並主持頌冤伸抑、買賣求財之事。其聖號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巡察使、九卅社令都大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元帥、北極侍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烈侯、掌士定命設帳使、廿八宿都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帥」。按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干寶〈搜神記〉卷五有「上帝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數鬼下取人。」似為瘟神;陶弘景〈真誥、協昌期〉亦有「天地告土下冢中直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隋時又傳說為「五瘟使者」,宋代則是「八部鬼神」之一,各領鬼兵,動億萬數,周行人間,作惡多端,後為張天師收服。[23]〈封神演義〉則說他是峨嵋道長,武藝高強、跨虎執鞭、有定海珠、縛龍索等法寶,助紂為虐,被咒而死;封「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部下有進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專司迎祥納福,追逃捕亡;後世乃奉為「武財神」,或合稱為「五路財神」。
溫乃溫瓊;〈搜神大全〉卷五云:後漢東甄郡人,其母夜夢金甲神,持巨斧,手托一顆明珠,自云:「我乃六甲神,玉帝之將,欲寄母胎,托質為人。」幼而神明,長而科舉,名經射策皆不中,乃歎曰「男子漢生不致君澤民,死當助帝誅奸滅邪,以酬吾志。」忽見蒼龍墮珠於前,捨而含之,流於腹,突然幻變,面青髮赤,藍身猱猛,握簡游衍坐立,英毅勇猛。泰山府君召為佐岳之神,多積陰功,玉帝敕為「亢金大神、翼靈照武將軍兵馬都部屬」,賜玉環、瓊花、及「無拘霄漢」金牌,出入天門;又奉旨下界,為岳府猛將,眾神之宗,岳班之首。宋熙寧年間,有嗣漢卅六代天師飛清真人張君[24],始持符召之法,役用岳神,而得位十太保之列,封「東岳統兵天下都巡檢,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亢金翊靈趙武雷王佑侯溫元帥」。以上是元明以來流行的說法,而〈北遊記〉十九回另有「威靈瘟元帥」雷瓊,原是賣豆腐的善人,為了挽救全村的災厄,獨自吞下天譴瘟藥,死後受封為「威靈時大帥」,頭戴百姓帽,賜金花及金牌,出入天門無忌,協助玄帝下界收魔。這個故事較具民俗情趣,但不如前說周詳可信[25]。
關即關羽,其生年事蹟,備在史冊;其神化過程,亦略有定論[26]茲不贅述。宋元以來,累代加封為「顯烈王」、「義勇武安王」之類;神明宗則上聖號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認為是「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以陸秀夫、張世杰為左右丞相,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清世祖更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贊宣德關聖大帝」,其威名遠勝,佛道二教乃爭相拉攏,如各寺院多於大雄寶殿旁建「關帝廟」,或於伽藍神旁,別塑關帝;道教則奉為「蕩魔真君」,附會其前身為雷首山澤之老龍,又編造各種神蹟以誇張其靈驗。
民間亦多崇奉關帝,〈三國演義〉及相關戲曲又推波助瀾,造成聲勢;於是成為多種行業的祖神或保護神;其神職包括:司命祿、知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於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無所不能,又因其傳說集「忠孝節義」大成,而為各類結社團體及秘密組織所供奉。山西運城解卅西關的關廟對聯云: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
九卅隆享祀,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搜神大全〉卷三載宋神宗祥符年間,解卅鹽池蚩尤神作亂,乃命張天師符召關羽討平之;此或關元帥應詔聽譴之始也。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加封關聖為「大帝」,其神職僅次於「玉皇」;故後世善書如〈關聖帝君忠義真經〉云:「吾掌儒釋道之權,受天地人才之柄,上司卅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府……考察諸神,監制仙羣職。」至近代,便有所謂「玉皇退位,關帝接掌天盤」之說。可見關帝信仰之愈盛,神職地位之愈高。
[1] 見侯先生論文:「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一個方法的實驗」;中外文學第二卷,第一期。
[2] 歷史演義多用此種敘事法起講,如〈武王伐紂平話〉云:「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分吳魏劉;晉末齊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若依元會計年,第一句概括「寅卯辰巳午」共五會,漫長時間,卻是空洞混茫;直到午初,三代開始,而後朝代接續、人事紛紜,歷史有文獻可徵。因為側重史蹟陳述,而對神話傳說的想像階段,存而不論。另如〈新列國志〉開場亦云:「鑿開混沌分天地,持世三皇並五帝;中天氣薄揖讓衰,夏后商周子孫繼。」則從神話而傳說而三代,已有採取儒家政治觀的批判,也就是禪讓不行而民性衰薄,世襲開端而成為定制。
[3] 〈西洋記〉第一回所列三才的內容,頗多術語;如「天開於子,便就有個金羊、金蛇、玉龍、金虎、玉虎、金鴉、鐵騎、蒼狗、鹽螭、龍纏、象緯、羊角、鶉精……無限的經緯中間,卻有兩位大神通:一個是秉太陽之真精,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個是秉太陰之真精……盈虧圓缺。」這是天文知識。又:「地闢於丑,分剛分柔,便就有個三社、三內、三界、四履、四裔、四表、五字、五服、五遂、六詔、六狄、六幕、七墠、七壤、七陘、八塹、……無限的町疃中間,也有兩位大頭目:一個是形式蜿蜒磅且鑮,奇奇怪怪色蒼蒼,靜而有常,與那仁者同壽;一個是列名通地紀,疏派合天津,動而不括,與那智者同樂。」這是地理名相。天文與地理的陳述,大致沒問題,但「人生於寅、便就有個胎生、卵生、形生、氣生、神生、鬼生、濕生、飛生……便有分個儒家、釋家、道家、醫家、風水家、龜卜家、丹青家、風鑒家、琴家、棋家,號曰九流;這九流中間,又有三個大管家……。」所謂八生,或乃從佛教的四生(胎卵濕化)衍化而來,但神鬼飛行氣的分類,無甚意義;而九流十家的名稱雖借自先秦兩漢,但內容胡拼亂湊,多為宗教方術技藝。
[4] 〈封神〉十五回云:「此時成湯合滅、周室當興、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這段話點明了在那個歷史與神界都面臨危機轉捩的時代,宇宙秩序必須重組,大開大闔。因此,三教(闡、截、人)祖師共議封神,編定三百六十五位神譜,選汰古今具有神格的仙家道人、忠臣義士、妖魅精怪,以殺身除穢的儀式,歸位分封,填充新編神譜;此後江山改易,新開生面。這可說是神界與人間同步進行的「革命」,詳見本章第二節。
[5] 從內容看,儒釋道為三教的名門正派;而截教人物瞋怒好鬥,不順天命,可獨立於三教之外,別力門戶,稱為「魔教」;魔與神仙佛對立,遍在於三教背面,形成邪與正的對抗。例如清初呂熊的〈女仙外史〉便以魔教與三教平分天下,甚至以魔教統領世界。而〈封神〉既習於後世「儒釋道」的三教名目,又拘於商周之際並無此三教的事實,因此弄得進退失據。
[6] 五方五老的排列,在〈女仙外史〉改寫得較整齊,且有附加解釋。「東天」三清道祖及羣仙;「西天」如來、菩薩與羅漢;「北天」玄武帝與眾神將;「中天」昊天上帝;「南天」南極老人及南斗星君。這是按五行學說而修正〈西遊記〉的模型,使之簡潔合理。又說:東天「一炁長生」、西天「寂滅無生」、北天「雷霆肅殺」、「中天」與「南天」則並稱「上帝好生,故居中而治南,長養萬物。」五天各有特色與作用,配合為系統。道書中原有這五老的名色,但只是五行之氣的擬人化,如〈雲笈七籤〉卷一○一紀傳部二云:元始天王化身三清後,又化為五方五老;即東方青靈始、南方丹靈真、中央混元玄靈,西方皓靈皇、北方五靈玄。這種抽象的五老說,在神怪演義裡被改造為五天(門),並安插三教原有的神聖仙佛。
[7] 〈太上虛無自然本經〉另有所謂「輪迴五道」:天神、人神、獸神、餓鬼、地獄;亦是佛教六道的變相,扣除「阿修羅」道而已。
[8] 此說可參閱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頁卅一–四0,台北,台原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二月。所謂五天及其轄屬關係是:「中天」為凌霄寶殿所在,上帝總掌卅六天、七十二地、三千世界、四大部洲,所有聖仙神佛及億萬生靈;「東天」為考核機構,包括諸真昇降、善惡吉凶、錫福延年;「南天」為天上人間的行政機構,總理各天的表奏,眾神的派任,並考察諸仙聖神功過是非;「北天」則為鎮壓寰宇、消除災厄;「西天」乃清淨之地,為眾神修真道場。
[9] 〈雲笈〉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云:「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
[10] 李叔還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九七九年。
[11] 關於〈封神〉的神仙譜系,曾勤良〈台灣民間信仰與封神演義之比較研究〉有系統的論述(台北華正書局,一九八五年版),但仍多疏略處,尤其在宇宙圖式的編排方面。按此小說設定的時空背景,乃商周之際,三教未立,其中神道來歷,多與原始神話傳說有關;而其居處及修煉處,在雲山層峰中,煙霞爛漫、虹霓流彩、有奇花異獸、鸞鳴鳳嘯,皆海外仙島或陸地神山,諸仙聖真,依教門師徒關係而定其輩分。唯一明確的天界主宰是玉帝所在的天宮,相關名目有天堂、南天門、卅三仙宮、七十三寶殿、金闕、銀鸞、紫府、靈霄寶殿。宋真宗天僖元年上尊號「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至尊玉皇大帝」,在小說中又名為「昊天上帝」,以瑤池金母(應運聖母)為妻,有女兒龍吉公主。此外,並無其他天神兵將及行政部門,只是個空殼,必須填補成員,因而有「封神」的活動。第十五回云:「因昊天上帝命仙首(闡教弟子)十二稱臣,故此三教並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羣星列宿、三山五嶽、步雨興雲、善惡之神。」也就是按天地間行政組織的實質需要,編制公務員額,再招考三教人才,分別授職,九九回云:「特為請玉虛元始天尊命,將陣亡忠臣孝子,逢劫神仙……封其品位……或託凡軀而盡忠報國,或因嗔怒而自惹災尤;生死輪迴,循環無已……,特命姜尚,依劫運之輕重,循資格之上下,封爾等為八部正神,分掌各司,按布周天,糾察人間善惡,檢舉三界功行……。」這是應舉的條件及授職的內容,姜子牙即是銓敘官。七十二回又云:「吾三教三議封神,其中有忠臣義士上搒者,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淺厚薄,彼此緣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後。」小說區分眾生為三等:仙道、神道與人道,封神考核的對象是「由人道升格」或「由仙道降級」者,皆授與神職,卅八回又云:「神道原是神仙做的,只因根行淺薄,不能正果朝元,故成神道。」七七回也說:「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仙道高於神道,是依據根行深淺決定的;自鴻鈞老祖以下,闡截二教弟子是借氣煉兼的後天仙真;昊天上帝、瑤池金母、三聖大帝、女媧等則是應氣成象的先天至聖;「仙道」自成系統,門庭熱鬧;「神道」則僅具形式,仍無職員。為了平衡二道的勢力並建立天界政府,乃由元始、通天、老子共同商議封神,把教內不能正果的門徒及人間建立功德的臣民,挑選出來,讓他歷劫殺身,歸位成神,填滿三百六十五個編制員額,組織行政機構,由昊天上帝(玉皇)直轄統理。至於那些「未斬三尸,未超陽神」的遭劫仙真,因「犯下紅塵之厄,殺罰臨身」,則安排他們下凡應劫磨煉,削去三花(精氣神),各回洞府:「重修頂上三花現,返本還元仍是仙。」經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於世間絕跡;或者與西方有緣,被度化接引到極樂世界成佛:「蓮花成體無窮妙,修成永壽脫塵埃。」亦不再混擾凡界。
若就〈封神〉情節中的角色分類,大致可橫列為四個單元:1、鴻鈞老祖所傳三友(老子、元始、通天)及闡截二教大弟子;相當於道教所謂「大羅天」、「三清境」、「四梵天」,皆是壽命無限,三災不及。2、昊天上帝與瑤池金母及其管領之八部正神,相當於「三界廿八天」,乃封神後成立的天廷政府。3、三聖大帝(伏羲、神農、軒轅)及女媧,在海外島洲的洞天福地;是創始文明的人王前輩,退休後隱居養老。4、接引與準提二道人,西方極樂世界;此乃相對於中國而獨立的化外聖域,自從來東土度脫幾位弟子到彼岸後,証果成道,才開創了佛教。把這個譜系對照於〈西洋記〉,則大羅天應為鴻鈞老祖(紫霄宮)及老子(八景宮)所居。〈封神〉八四回云:「天地玄黃外,吾當掌教尊;盤古生太極,兩儀四象循;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玄門都領袖,一氣化鴻鈞。」鴻鈞乃先天一氣所化,其字義為「太平」,無相對之是非善惡,或即是「無極」之化身也,而所謂「一道傳三友」乃其門下,即老子(太極也,四十四回云其法寶為太極圖)、元始與通天(兩儀也,闡截二教即陰陽分途而有正邪也)三位;若據道書,「大羅天」以始元玄三氣化生「三清境」,亦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通天教主)、太清道德天尊(老子);但七七回卻又有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東上清:九雲冠,白鶴絳綃衣,騎獸仗劍;南玉清;如意冠,淡黃八卦衣,騎馬執如意;北太清;九霄冠,八寶紫霞衣,騎獅執扇);則三友別於三清。此說既與道書不合,只能依據〈封神〉所示,如此排列;無極(鴻鈞)–太極(老子)–兩儀:(通天:截陰)、(元始:闡陽);八四回說鴻鈞是「混元大羅金仙,歷萬劫不磨之體,為三教元首。」其次,玄都洞八景宮的老子,四四回云:「劈天開地,分清理濁,定水火風,包羅萬象。」又「道判混元,曾見太極兩儀生四象;鴻濛傳法,又將胡人西度出函關。」五0回:「鴻濛剖破玄黃景,又在人間治五行;度得軒轅升白晝,函關施法道常明。」六五回:「大羅宮內金鐘響,八景宮開玉磬鳴;開天闢地神仙府,總是玄都第一重。」七七回:「開天闢地為教主,鑪中煉出錦乾坤」、「兩手包羅天地外,腹按五嶽共須彌」、「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未離母腹頭先白,才到神霄氣已全。」又「混元初判道始先,常有常無得自然……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彌山倒性還存……混沌從來不計年,鴻濛剖處我居先……先天而老後天生,惜李成形得姓名,曾拜鴻鈞修道德,方能一氣化三清。」所有這些詩句中的混元、鴻濛、太極、開天闢地,似將老子等同於「盤古」;而玄都(玉京山)、大羅宮、八景宮、須彌山、神霄(玉清天)則說明老子居於大羅天,含括三清天。
[12] 此書有台北聯經公司一九八0年影印本〈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後附〈增補搜神記〉;又有西安三泰出版社一九八年校注版本〈搜神譜〉;據後者趙望泰、賈二強的前言,這個系統的板本先後,依次為:元刻出像〈搜神廣記〉前後集–明刊〈出像增補搜神記〉六卷–清刊〈繪圖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七卷。此系統所錄歷代神明之姓名、字號、爵里、事跡及封贈諡號等,可視為元明以來流傳通行的看法,當代小說多所引據。尤其〈西洋記〉作者羅楙登,曾為萬曆卅五年金陵富春堂重刻梓行的六卷本〈搜神記〉作序,彼此因緣特殊,故本文論述〈西洋記〉之三教神譜及三界組織,多以此書為據,再參考其他道書及小說。以下簡稱〈搜神大全〉
[13] 見天師道經典〈大道家令戒〉,〈老君變化無極經〉,〈太上老君開天經〉……。
[14] 以上論述見任繼愈〈中國道教史〉第四章,頁一八四;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0年。又〈枕中書〉現存於〈道藏〉騰字號〈元始上真眾仙記〉內;該書有云:「昔二儀未分,溟涬鴻濛,未有成形……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真記曰:玄都玉京七寶山,週迴九萬里,在大羅之上,城上七寶宮……有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中宮太上真人,金闕老君所治;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這些說法,被普遍的接受並改造。
[15] 按〈西遊記〉第五回,不屬玉帝直轄,而形同外藩,時相往來者有:「五方五老」:西天–佛老、菩薩、聖僧、羅漢;南方–南極觀音;東方–崇恩聖帝;北方–北極玄靈;中央–黃角大仙;「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中八洞」:玉皇、九壘、海嶽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另有鎮元子,為地仙之祖;「三島」:蓬萊–福祿壽三星,為神仙之宗;方丈–東華大帝君;及瀛洲–九老。若再歸併,則鎮元子可入下八洞;三島可入中八洞;但四御的首位即是玉帝,而中八洞又有玉皇,似為重複。就其與〈西洋記〉相關而言,五方五老之「西天佛老」與「南極觀音」乃佛教系統,不可與道教天界相混;而上中下八洞所列,已括整宇宙三才之全部仙真。若按五八回張三峰所述「仙家五等」說,則此三洞羣真似只及前三等:小成地仙(長生住世、煉成丹藥)、中成神仙(謝絕塵世、以歸三島)、大成天仙(得授天書,以返洞天);此三等皆為元始天尊所度,循序升進。
[16] 若據〈西遊記〉,元始天尊乃在上清天「彌羅宮」;而〈封神演義〉之「火雲宮」為伏犧、神農、軒轅「天地人三皇帝王」的保留區;五八回詩云:「地設名山雄宇宙,天開仙境透三清……火雲福地真仙境,金闕仁慈治世公。」八一回云:「福地無如仙境好,火雲仙府勝玄都……勢連天界,名號火雲。」則此宮似在海內名山嚐第一回詩云:「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子天丑地人寅初……伏犧晝掛陰陽前,神農治世嚐百草,軒轅禮樂婚姻聯……。」則三聖只是治世帝王成神,其輩分在鴻鈞與三友之下;至於「三友」之中,元始天尊乃常駐崑崙山「玉虛宮」,掌闡教之道法(據云,浙江縉雲有玉虛宮,乃宋英宗治年初年賜名)。五十回詩云:「混沌從來道德奇,金憑玄理立玄機……天開於子任為之,地丑人寅吾掌教……玉京金闕傳徒眾,火種金蓮是我為。」又七二回詩云:「鴻濛初判有聲名,煉得先天聚五行,頂上三花朝北闕,胸中五氣透南溟;羣仙隊裡稱元始,玄妙門庭話本生……。」雖位次在鴻鈞(師父),老子(師兄)之下,而功行乃羣仙之首。
[17]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二注云:「玉帝論廓奕,治玉京玄台之中,與元始同生,為玄元之範,開滅度之門,教學仙知人也。」此說始與玉皇同生而並駕,較不為後世所接受。
[18] 按〈玉皇本行集經〉說玉帝乃「諸天之主」、「萬天之尊」,棄國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証金仙;又經十萬劫,乃証玉帝之位:「功成道備,故妙相卓冠於諸仙;心廣體胖,故慈光遍照於三界,位尊而至極無上,道妙而玄之又玄;真聖宗師,天人依仗;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穹蒼聖主,玉皇大天尊。」又贊曰:「尊居帝位,高處天宮,遍遊於一切白玉京中,普現於十方黃金闕內;定而能應,去來自在,以無拘合而可分,變化圓而奠測;演清淨解脫之道,濟沈迷憂苦之徒,自然而然,非識可識,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現清淨自然之身,玉皇大天尊。」這已經完全佛教化了,可比於釋迦牟尼。
[19] 卿希泰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0年印行〈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第二章,引〈洞神上品經〉無上始青篇云:「宇宙主宰之君,是為玉皇,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侍衛之官……樞紐百靈,小事專掌,大事申呈玉皇之宮,以定章程。」又云,玉帝為三清之下,守掌政權之天界主神,以紫微大帝、句陳大帝微輔弼;有南北二斗星君,下設三省六曹,七十四司,主掌眾生的生死報應;有日月九曜,廿八宿等星神,分掌自然現象;又有五方五帝,卅二天帝等天上主神,乃至各家戶的灶君……。同書第三章又詳列宋以來信奉之諸神體系,約分十層:△三清、四御、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帝君、東王公、希王母;△諸天帝:九天上帝,五靈五老天,卅二天帝;△日月星:十一曜、十太乙、五斗、廿八宿;△三官、三元、四聖;△歷代傳經法師;△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五岳、山神、洞天福地;△北陰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其僚屬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吏;△城隍、土地、社稷。道書中以元始三清為主神;而民間信仰及通俗小說則抬高玉皇大帝,並逐漸把前述諸神納入其行政部門中,組構為節制輔成、靈活運作的整體系統;而三清五老等前輩神聖則退居為國策顧問,借重其德望與功行,演法度眾或排難解紛。
[20] 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正統道藏〉第卅三冊,補遺,威儀類。
[21] 亦有例外,如〈西遊記〉第七回,以「天蓬、天佑」配對。
[22] 馬元帥與佛教的關係,或乃附會;如宋人魯應認為彼乃「華光如來」,即釋迦弟子「舍利弗」也,詳見馬書田〈華夏諸神〉頁一四三(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0年),元明雜劇多有演述其故事者,如〈華光顯聖〉及〈西遊記〉雜劇第二本。
[23] 〈搜神大全〉卷四云:「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現於凌空三五丈……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東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是時,帝乃立祠……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後匡章真人游至此祠,即收服五瘟神為部將也。」又〈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十八張天師:「時有八部鬼神……劉元達領鬼行雜病、張元伯行瘟病、趙公明行下痢、鍾子季行瘍腫、史文業行暴汗寒瘧、范臣卿行酸痟、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皆五行不正殃禍之氣,隨時更名……真人(張道陵)以漢安二年七月一日,配盟威秘錄,往青城山……八部鬼神,頌眾竄於西域……。」二書所載五瘟使及八鬼帥閱前註11曾勤良論著第六章,頁一一四。
[24] 此處有誤。宋熙寍間(一0六八–一0七七),廿八代天師張敦復,賜號「葆光先生」;元至正間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而卅六代乃張宗演,元世祖至元間人,贈「演道靈應沖和玄靜真君」。
[25] 關係於溫元帥的傳說,另可參閱Paul Katy: Wen Chiung The God of Many Faces. 〈漢學研究〉第八卷,第一期,民間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等號第一冊,一九九0年六月。
[26] 詳見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灣商務書局一九七七年。又見前註〈華夏諸神〉頁一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