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同理,之後呢? 同理心和實際作為的鴻溝。 從《行為》的角度看 同理心。

哈囉哈囉大家好 我是主揪小P
在青春期的那個章節中,我們說到過同理心。
那時我們就打破了大家對同理心的常識。同理心氾濫,會讓自己捲入情緒的漩渦中,反而造成問題無法解決。
你不會希望幫你做手術的醫生,跟你有一樣的感覺。
那麼...你希望他應該要有什麼情緒呢?
我們繼續來聊薩波斯基的行為,這週我們要談的是,同理心。
假設有一對雙胞胎,他們的個性、成長,都差不多,唯一的區別是,哥哥比較富有,弟弟則跟我們普通人一樣,雖說不到貧窮,但也還過得去。
今天,他們兩個一起出門,剛好遇到一個乞丐坐在街上,正在討點飯錢,以你的直覺來思考,你覺得誰比較有可能給他錢呢?
我相信很多人直覺的想法是,富有的哥哥比較不會給錢,雖然,從理性上來說,哥哥有比較多錢啊!拿一點錢出來會怎樣嗎?
但是我們從小就聽著各種故事長大,雖然不能說是仇富,但是直覺上,就像聖經的那句話說的,要讓富人進天堂,比讓駱駝穿過一根針還難啊!
而根據科學家的調查,我們的直覺可以說是被證實了。
研究發現,就像是我群和他群的分別一樣,我們的同理心遇到我群時,比較容易被觸發。但是,同理心對種族沒有那麼敏感,就算是另一個種族的人遇到困難,我們還是會展現同理心,向前幫忙。
但是,同理心意外的在 經濟地位上 有很嚴重的劃分,而且並不對等。
研究顯示,平均而言,有錢人對受苦的人,比普通人更沒有同理心。
比如說,有錢人開車比較不會禮讓行人。
或是給受試者一個裝滿糖果的碗,跟他說你可以隨便拿,剩下的糖果,我們會拿去分送給小孩。
結果,有錢人就會拿比較多,就像是不想給小孩一樣。
這也太摳了吧!就幾顆糖果,你也要搶?還是跟小孩搶?serciously?
而且,更扯的是。
請問是,沒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變成有錢人。
還是有錢人就會變得沒同理心呢?
科學家引導受試者相信自己是屬於社會經濟成功得人,簡單來說,讓他們,感覺自己很富有。
這時候,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他媽的拿了更多的糖果。
是怎樣?有錢人都愛糖果愛到糖尿病喔!
我自己對這個實驗的理解是,當你成為有錢人時,那些凡夫俗子,就被你切割開來了,有車還不夠,開的要是歐洲車,才是跟我同類的。有房子還不夠,不是獨棟豪宅,就不夠格。或許因為有錢人的世界,有太多可以做分隔的東西了,所以他們會把自己和他人隔開。
而當你畫了一條線隔開其他人,你要如何對其他人展現同理心呢?
行為這本書,對於富有和同理心的討論,就到這而已。
但我覺得,怪怪的。
這個結論符合我的直覺,可是稍微思考一下,
現在這個世界真正做善事的人,真的能夠做出幫助許多人的慈善之舉的那些人,
幾乎都是有錢人誒,至少是曾經有錢。
是這些人,特立獨行嗎?
這些人,是為了私利呢?
還是,同理心和善行之間本來就是有段距離的?
什麼是同理心?
就像道德、階級一樣,在動物和嬰兒身上,也看得到一些類似同理的行為。
兩個公猩猩打完架後,母黑猩猩會身體上的去安慰被攻擊的受害者,
另外有個實驗,針對我們之前在荷爾蒙那章說過一夫一妻的草原田鼠,如果其中一隻承受壓力,例如電擊,另一隻沒有承受,把他們放在同一個籠子時,沒受壓力的那一方會去舔舐受到壓力的另一半,而自己也會出現一些承受壓力的現象,就像是他們 同理 另一半,實際感覺到另一半的壓力。
甚至,老鼠身上也有這樣的行為,如果你把一隻老鼠綁在空中,他不斷的掙扎,一直唧唧叫,但是都無法逃脫,他唯一逃離的方式,是在底下的另一隻老鼠,用力按壓拉桿,努力工作,他才能逃脫。
那麼,底下的老鼠會這麼做嗎?
既使兩隻老鼠是陌生鼠,底下那隻還是會幫助他。
而我們從嬰兒上來看,幼兒會把自己的絨毛布偶給哭泣的大人來安慰他,而這樣的行為,是早在幼兒會說話,甚至是比一些初步的心智理論,就是我看不到你,你就也看不到我時候,還要早就出現的現象。
但是,動物和嬰兒的 同理行為,都導致一個問題:就是他們這麼做,不一定是為了結束對方的痛苦,也許他們是被另一隻老鼠的叫聲,大人的哭聲,給煩到受不了了,他們其實是想結束自己的痛苦。
這還不算同理心。
以神經科學家的角度來說,人類的同理心是情緒 加上認知。
我在查同理心的資料時,翻到之前看過的介紹同理心的影片,是用一隻熊和一隻狐狸來呈現的故事,我會把他PO在文稿和IG,你可以自己看看~
而且,我還發現,就是我去查這個影片的演講人時,我發現,他就是前幾年暢銷書,脆弱的力量的作者。
所以看了一下他的TED演講,裡面提到了當你想要拒絕某些情緒時,你會拒絕所有情緒。
當你想逃離那些你覺得讓你脆弱的,失望,難過,悲傷,崩潰,被背叛,同時,你也逃離了開心,快樂,幸福,和愛。
如果你有聽我的節目的話,一直以來我都是表現得一副,喜歡理性大於感性的。畢竟大部分時候,感性就是個只會把事情搞砸的東西而已,但是,這演講中說道的,當你拒絕某些情緒時,你會拒絕所有情緒。這個結論,讓我有點體悟的感覺,而這個結論,和同理心有什麼關係?我們等等再說。
好,同理心是情緒和認知的綜合體。
基本上脈絡是這樣的,我們有個腦區叫 前扣帶迴路,這個腦區主要有兩個功能,
第一,處理我們的內感受性訊息,
我們之前說過,內感受訊息會影響你的身體和情緒,他會感覺到你心跳加速、肌肉痠痛、臉紅氣喘,然後告訴你,喔~你很興奮喔!然後你的心跳就會跳得更快,你的情緒會變得更明顯。
而在這其中,痛苦,就是一個很容易被偵測到的內感受訊息。
第二個功能是,他對意外,會有所反應。什麼是意外?意外就是意料之外,你預期事情會發生,結果沒發生,你的前扣帶迴路就會發作。
特別是下面這種情況,你辛苦工作一天,你本來可以拿到1000元,結果老闆只給你500,前扣帶迴路就會開始瘋狂閃紅燈,逼波逼波的大叫。
結合以上兩種功能,意料之外的痛苦,就是前扣帶迴路的敏感帶之一。
當他被叫醒時,他會做一件事情,他會要你去尋找痛苦的來源和意義。
整個脈絡大概是長這樣,
看到他人產生痛苦,接著你的感覺神經模仿對方的痛苦,讓自己也感覺到痛苦。接著前扣帶迴路去尋找你這痛苦從哪來的?
你關注的點,其實是自己。
你大腦在想的是「如果那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是怎樣的感覺。」
到這個時間點,你就是進入了 同理的狀態,但還不完全是同理心
你得知道痛苦的來源,你無法忍受只有痛苦,卻不知道他從何而來。
而要如何去尋找痛苦的來源?
這需要認知的能力。
要說整本書最常提到哪個詞,除了行為以外,大概就是,前額葉皮質了!
前額葉皮質在這裡的功用有一樣有兩個,
第一個,要搞清楚發生什麼事情,
對方是因為被人攻擊,所以受傷,還是根本是自己喝醉跌倒的?
他是因為輸血意外,還是使用毒品才得到愛滋的?
我們會嘗試去理解整件事情。而目的?
我們得知道哪些人值得同情,因為同情很累。
如果我們看到的人,和自己是不同群的,會更累,我們會啟動更多的認知功能,簡單來說,要同理跟自己不一樣的人,要花費更大的精力,我們一開始說到的,有錢人會比較沒有同理心,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我們對具體的人,更容易施展同理心。
就像是上一章說到的,你更可能救旁邊溺水的小孩,而不是遙遠的非洲兒童。
用史達林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百萬人之死,則是統計數字。
因為太不具體,因為數量太多,我們的認知無法負荷,我們經歷了「同理心疲勞」。
情緒加上認知,
我們的視角從,
如果從那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是如何,轉移到,那對他們來說是什麼感覺?
從第一人稱,轉移到第三人稱。到這時候,才算是有了同理心。
但是,有一點很奇怪。
整個脈絡,我們都沒說到 行動。
同理心難道不會觸發善行嗎?
我們可以藉由掃描大腦,知道這個人是同理這個人,還是同情這個人。
但是,我們無法從中得知,這個人會不會行動,他會不會去幫這個人。
就好像,同理心和無私的行動,中間有個巨大的鴻溝一樣。
而這就是作者想討論的問題。
同理心和行動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青春期那章說過,如果同理心過剩,會導致陷入情緒的漩渦,連自己也顧不好,更不會顧及他人。
但是,這裡作者卻說,同理心,本身就是這樣,根本不用過剩。
我們回顧剛剛說到的同理心在大腦的脈絡,就會發現,同理在意的是自己的痛苦,你的前扣帶迴路,是被你自己的痛苦而啟動的。
如果沒有理性的前額葉皮質,你連換個視角,都做不到。
一個自己感覺到非常痛苦的人,他的首要任務是,去解決自己的痛苦,而當對方的痛苦沒那麼好解決時,同理心產生的痛苦,會讓他很難思考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時不作為的離開,是最快最好的方式。
在2014年的一篇頗有挑釁意味的文章,〈失控的同理心〉中,保羅.布倫討論了同理心如何導致’好事’,但這個好事,卻不怎麼理想。
有個領域,被稱作「病理性利他」,專門研究那些,同理能力過於強大的人。
他們的內心塞滿了同理他人的痛苦,他們只能忍耐,而知道對方的痛苦,沒有讓雙方連結更深,反而助長了心理方面的失能。
另外,同理心導致的好事,未必對對方是好事,因為當同理心爆發時,你只能想到,簡單,直覺,狹隘,甚至是,只對自己而非對方來說是好的事情。
例如,父母對小孩的同理心太高,所以不讓小孩去打疫苗。
單純的同理心,就像是你去看一場悲情的電影,你看著看著就哭了出來,你同理劇中的角色。
但是,當你哭完,走出了戲院,就沒了。你哭個痛快了,你同理完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既然同理心不等於好的行為,
那什麼能讓我們做出好的行為?
我們要來說點佛學,我們要來說,慈悲心。
慈悲和同理不同,他不是和對方一起經歷這個情緒,但也不是同情,他沒有和對方劃開距離。
慈悲是用一種更高的視角和對方在一起,慈悲是要解除對方的痛苦。
我對佛學還不太理解,但是我對靜坐很有興趣,而從我的角度來理解,靜坐有種,去感受自己的身體,甚至去感受自己的情緒,但是,你不跟情緒一起走。
舉個例子就是,情緒像是一台火車,你不是阻止它前進,而是上了火車,感受一下,接著跳下車,看著它離去。
或許,這就是我們面對同理心該有的反應。
雖然說,同理心現在可以說是被我和作者評的一文不值了,但,同理心,依然很重要。
因為我們對於這世界上發生的苦難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餓死是什麼感覺,我們沒有經歷過每一種病,我們沒有經歷過每一種人倫悲劇,我們沒有經歷過階級制度對奴隸的迫害,我們沒有經歷大屠殺。
而當我們沒有經驗時,同理心,就是能看到,能接觸到,能和對方建立連結的方式,況且,人類的演化把我們訓練的只在意我群,只對自己有過的經驗起反應,如果沒有這種彷彿直覺的同理心,我們連需要幫助的人都看不到。
但,看到之後呢?
我們就需要慈悲,我們不能繼續陷入對方的情緒之中,我們要替對方解決苦難,而不是感受對方的苦難。
薩波斯基曾經遇到過一位佛教僧侶,作者問他說,你一直靜坐,膝蓋會不會痛啊。
這問題實在是有點白癡,哈哈
但那位僧侶的回答卻很有趣,他說,他有時候的確會因為膝蓋痛而提早結束靜坐,但不是因為他覺得痛。「我這麼做,是對膝蓋的一種仁慈之舉。」這大概就是慈悲。
他把自己和自己的膝蓋分開了,他感覺到膝蓋的痛,但不被這個痛給影響。
他感覺那是膝蓋的痛,而不是自己的。
然後,他選擇解除膝蓋的痛苦。
慈悲要求你要和痛苦保持距離,有一種,超然的感覺,接著想辦法幫助他人。
更有趣的是,這幾年腦科學家,心理學家,不斷去研究佛教的高僧。
他們發現,慈悲的情緒會給你 多巴胺! 這也就是為什麼助人為樂。
關於佛教在科學上的研究,我有看過另一本專門寫這個的書。
但,我們之後再說~那也是一本很有趣的書
慈悲,要你保持超然,想辦法幫助人。
但如果事情很緊急呢?緊急到,你根本沒時間思考怎麼幫助人呢?
這時候,作者喜歡的德性倫理學,又出現了。
那些幫助人的,哪些選擇善行的人,往往不是理性思考後決定這麼做,而是他們覺得,他們就該那麼做,因為他們是這樣的人。
上一集談道德的時候我就有說到過得性倫理學,這很抽象對吧~
好像,沒有什麼真正的做法。
但我想,這集給了我們一個方法。
用同理心,去連接他人。用慈悲的狀態,去思考如何幫助他人,常常這麼做之後,幫助他人這件事情就會內化,接下來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