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孕記。台灣法國孕期面面觀

法國的私人婦產科診間跟台灣很不一樣,法國連計算預產期與產檢項目也跟台灣或英美國家很不一樣。
法國版的媽媽手冊,理論上是三個月確認懷孕後,醫療單位就會提供。我在12週時做了最後一次產檢後,還沒來得及拿到手冊就離開了法國,有點可惜。
法國版的媽媽手冊,理論上是三個月確認懷孕後,醫療單位就會提供。我在12週時做了最後一次產檢後,還沒來得及拿到手冊就離開了法國,有點可惜。
法國的預產期是從最後一次月經來潮日第一天起算41週,而台灣、英美國家則是以40週為預產日,老實說這一週的差別我不懂邏輯在哪(加貝先生猜測可能不想讓產婦覺得超過40週就是overdue,急著要把小孩催生出來),但因為日期計算上的差異,第一次回台灣產檢,當我報上了法國醫生告知的預產期日期時,寶寶照超音波的週數就大了一週,護士最後告訴我,以後要記得把預產期日期調整一下,以免在台灣產檢常遇上問題。
法國產檢每個月都有抽血與驗尿檢查,診所醫生或助產士開處方簽,帶著處方簽到附近的實驗室登記才能做檢查。而法國的抽血檢查中,其中一項很特別、每個月都會做的,就是弓漿蟲檢查(Toxiplasmose)。
法國是少數重視這項檢驗的國家,大概因為法國飲食習慣容易潛藏感染危機,比方説沒有經過巴士德滅菌的起司或牛奶、生菜沙拉等,都可能潛藏弓漿蟲。母體感染不會有異狀,但會經過胎盤影響胎兒發展,相較台灣只有初期產檢時檢驗一次,這項檢查在法國孕期格外重要。
法國孕期的超音波共有3次,一般說是12週、22週與32週,和台灣健保補助的公費超音波次數一致,只不過他們這邊可不像台灣,自費台幣550元就可以任君選照超音波。但老實說我第一次8週到診所確認懷孕時,醫生當時使用了超音波診斷,到了12週再去時,醫生要做頸部透明帶判斷胎兒的唐氏症可能性,所以又照了一次超音波,雖然之後我就離開法國了,不曉得之後的產檢是如何,但我相信應該不會像台灣這麼有彈性才是。
我在法國健保局登入懷孕資料後,套用系統後跑出相關孕期產檢、孕後複檢以及可獲產假(藍色區塊)的時間
當我開始著手研究台灣與法國產檢項目的差異時,我才發現在法國並不是你有錢想做什麼檢查,診療機構就願意給你檢查。
以唐氏症相關的檢驗為例,12週的頸部透明帶超音波檢查,搭配孕婦血液的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β-hCG)和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APP-A),再考量孕婦年齡、生活習慣(抽煙喝酒等)等危險因子數據,套入公式後將得到一個基因異常的機率。若機率偏高(高於1/1000),醫生會建議做 NIPT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非侵入性以母體血液測量的產前檢測(準確率 99%),倘若檢查結果為陽性(第13、18、21對染色體異常),才會進行侵入式羊膜穿刺檢查。換言之,不像台灣健保還會補助高齡產婦直接進行羊膜穿刺檢查,在法國的孕婦,是不准自己選擇要不要做羊膜穿刺的,更不用提其他非規定項目的檢查了。
(話說當時加貝先生曾經到幾個實驗室詢問是否可以自費做羊膜穿刺,都直接被打槍,即使你有錢都不給你做!在法國沒辦法自由選擇產檢項目,他們認為如果非由專業醫生判斷就私自進行基因或其他的檢測,是不道德且不合乎規矩!懷了不健康的胚胎不能早點知道而拿掉,還得等到胚胎長大才能再評估,這道德的限度與邏輯,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非常不合情理。)
研究到這個階段,我又更加肯定要回台灣度過我的孕期,除了語言與環境都比較熟悉外,能夠把所有想做的產前檢查都做好,以求孕期心安,這可是超越了任何金錢代價呢!
懷有三個月身孕的模樣,此時的我正準備離開機場旅館,開啟我與肚子寶寶的返台旅程。
就這樣,我訂了回台的機票,把三週隔離不准到醫院的時間也好好計算進去。
這一次踏上回家旅程不只有我一個人,還有個肚子裡正在長大的小胚胎。
✅歡迎追蹤與分享我們的故事: 加貝先生與加貝太太@mrmrsr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rmrsre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rmrsre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來自法國的加貝先生與來自台灣的加貝太太,在揮別香港朝8晚8的日子後,踏足世界的生活近兩年,在COVID肆虐下,只能轉換生活型態。目前居住於南法,期盼著有朝一日能繼續世界旅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