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日常與病毒共處的「後疫情時代」。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型病毒不只改變了既有社會經濟活動,也衝擊了人們的幸福感受。
COVID-19 疫情籠罩下的世界,你是否還能感受到幸福呢?這也是2021年3月聯合國發佈
《2021世界幸福報告》 (World Happiness Report)的關注重點。這份報告每年公佈最幸福的國家排名,2021年更深入檢視了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人們幸福感知的影響。
在2021年的報告書中,全球最幸福的國度在芬蘭。
台灣不只躍上歷年排行最佳名次,進入第19位。此外,更擠下其他亞洲國家(日本排名第40位、韓國第50位,中國第52位),榮登 亞洲地區最幸福快樂的國家 。
然而,究竟何謂「幸福」(Happiness)?
這是一個柏拉圖式的哲學叩問、政治學的烏托邦追尋,還是心理學的自我實現之境?為了瞭解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感受,聯合國(
官網 )自2012年起每年參考世界民意調查數據,彙集全球上百個國家的調查結果並發佈「世界幸福報告」。這份報告從六項關鍵因素推斷全球人民的幸福感:包括人均GDP、預期壽命、社會支持、社會自由度、對他人的慷慨程度,以及政府信任感。
2020年,新冠疫情已在全球奪走超過200萬人的生命,並為人們身心健康帶來嚴峻衝擊。病毒肆虐下,許多人會質疑如何還能感受幸福?這也是《2021世界幸福報告》帶給眾人的省思。於此,本文不只希望帶領大家看見疫情下的幸福樣貌,也將進一步檢視「SDGs」與「幸福」的關聯,期許從中尋得更為永續的快樂之道。
看見COVID-19 疫情下的全球幸福樣貌
也許大家會以為,COVID-19帶來的健康與死亡的危機,可能造成總體幸福感驟降。然而,《2021世界幸福報告》調查結果卻發現,整體而言並沒有顯著變化,由此凸顯出人類面對疫病時展現的強大調適能力,並能在艱困挑戰下發揮韌性、重組幸褔。
這份報告也讓我們看見在疫情之下,擁抱幸福的幾項重點。
首先,是對國家政府的信任度。面臨危機時,信任感對幸福感的影響比收入、失業及健康風險等因素更加關鍵。而此也適用於解釋全球疫情蔓延下,東亞國家人民的幸福感較高的原因。
報告中點出東亞地區支持成功防疫策略的主要因素包括:對政府的信心、社會信任、以及是否從SARS及其他流行病中汲取教訓。此外,這份報告中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發現,政府領袖為女性的國家,防疫策略往往較成功,也帶來更高的滿意度與人民幸福感。
儘管疫病擴大流行可能降低民眾幸福感受,但透過對國家防疫措施有信心,可抵銷因確診病例增加而導致的幸福感下降。此外,亞太地區的防疫措施也與歐美國家不同,其初期透過有效採用各種非藥物干預措施,防堵疾病傳播,例如:邊境管制、口罩使用、隔離檢疫。而此執行成效也與亞太地區國家民眾願意支持並遵守公共衛生的規範文化有關。
這份報告也檢視了疫情對總體經濟、工作及幸福感的複合影響。2020年全球GDP因疫情而萎縮5%,經濟衰退與失業人數上升將對生活滿意度及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其中,對年輕人、低收入或勞工的衝擊更甚。至於,工作場所中的人們,在疫情期間是否能獲得支持性管理和彈性工作場域,也成為左右職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疫情期間,人們被迫保持社交距離或採取隔離措施,對既有社會關係造成重大挑戰。人們的幸福感因為原有社會支持的連結而斷裂、陷入了孤獨感增加的困境。
然而,我們仍可藉由重新編織連結,甚至透過網路數位工具提供服務、
重建交流 。在此也提醒,
台灣未來應加強新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方能幫助民眾在後疫情時代穩定身心、重組幸福。
最後,儘管過去許多研究認為,使用社交媒體對人們的幸福感可能帶來不利影響。但在疫情期間,社交媒體卻可能提供線上社會支持,並且帶來更多幫助他人的「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
而此,即如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所言:「當你快樂時生命是美好的;當其他人因你而快樂時,生命更加美好」
這份報告也指出,疫情期間投入更多利他社會行為的人們,擁有更富足的幸福感。由此可知,藉由重新凝聚公民社會的參與,我們將能跨越時空障礙,重建疫情下的社會支持體系,持續成為彼此應援的力量(延伸閱讀:
陳惠萍:健康不平等在疫情蔓延時 )。
SDGs,全體人類的幸福永續指標
在追求全體人類幸福的道路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如何提供具體指引方向?《2020世界幸福報告》深入探索「永續發展目標」及「人類福祉」之間的關聯性。其使用SDG指標衡量各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推進,此外,也進一步解析各國人民「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SDG之間的關係。
其中,有幾個有趣發現。首先,我們可將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區分為五大類別:(1)經濟(SDG 4、8、9),(2)社會(SDG 1、5、10),(3)衛生(SDG 3),(4)法制(SDG 16)和(5)環境(SDG 2、6、7、11、12, 13,14,15)。
的確,所有SDG指標都很重要,但部分SDG與人類幸福感更具關聯性。其中,「經濟」類別SDGs對於影響幸福感的「人均收入」有很強的相關程度。此外,「社會支持」也是擁抱幸福的重要關鍵因素,它與代表社會平等的SDGs1、5、10高度相關。更重要地,與幸福感相關的「健康(或預期壽命)」因素,除了受到SDG3的直接影響,此外也與環境類別的SDGs亦有相關性。
此份研究也提出了一項簡單的概念模型,說明五大類別SDGs指標與幸福感的六大關鍵因素(人均GDP、預期壽命、社會支持、社會自由度、對他人的慷慨程度、政府信任感)如何構連起來、形成走向幸福的路徑模型(見下圖)。
研究中另一個饒富興味的觀察是,儘管大多數永續發展目標與幸福感呈正相關,但就個別SDG項目來看,SDG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和SDG13「氣候行動」卻與幸福感呈現負相關。
環境因素與人類幸福感呈現正相關,但在相關政策推動或行動過程中,這兩項指標卻可能與社會重要群體的幸福感背道而馳。這也正是「氣候正義」或「公正轉型」觀點所強調,我們必須納入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甚至將未來世代的影響納入思考,才能在走向永續共好的幸福道路。
最後,《世界幸福報告》提醒我們,所謂美好幸福的生活無法只考慮少數人的快樂。因此,所有國家及政策制定者都需致力提高所有人群的福祉,甚至納入未來子孫世代的權益。正如聯合國1987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中所呼籲,「永續發展」必須是「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
由此可知,追求幸福是人類在世存有之目的,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將能幫助我們從更長遠的福祉角度(包含未來世代權益)出發,找到一條人類與地球永續共好的幸福之道—由此,我們將可看見通往幸福的SDGs金字塔。
總結而言,若要達到所有人都幸福的未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將是指向全體共榮願景的重要指南。於此,我們可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依三個主要核心價值排列:人類(People)、生態(Ecological)與精神(Spiritual),並且堆疊成
通往幸福的三層金字塔 。
其中SDG1-10與人道主義、包容性、人類和諧有關。SDG11-15則與自然及生態有關,最後,SDG16-17的和平正義及夥伴關係則側重於精神價值訴求。藉由通往幸福的SDGs金字塔,我們將可看見「幸福」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精神的均衡發展下逐步蘊生。
“我們過去一直在拚經濟、拚發展、拚成長,但疫情讓地球、生活停了下來,卻也提醒了我們,不管對生活還是環境,健康才是最重要、最基礎的磐石。因此,我們該思考如何重新找到人生、整個地球的平衡點。”-〈【疫情中一起前行#20 】陽光伏特家陳惠萍:台灣社會中認真做好防疫的每一個我們,都是英雄 〉
後疫情時代已揭啟序幕,未來台灣社會除了持續推進追尋幸福的SDGs金字塔,同時亦須提升政策信任與公民行動、促進社會平等與鼓勵資源串連,方能築起溫暖的支持力量,讓台灣成為又幸福又永續的美好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