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出生25天嬰兒換肝救命 仁醫劉君恕:器捐救的不只一個人,而是整個家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8年出生52天便接受移植的新生兒患者。圖片提供:台北榮總醫院提供
很多人說,器官捐贈是在延續大愛,但對移植醫師而言,器捐只是經評估後,為了救治病人,在當下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當病人器官衰竭,內科治療已無法挽救生命或無力維持基本生活品質時,器官移植可能就是唯一的活命辦法。劉君恕是北榮的兒童外科醫師、器官移植外科主任。1990年才踏入北榮擔任住院醫師的他,如今已是活體肝腎移植的權威。他曾率領團隊遠赴越南協助肝移植手術,寫下越南最小年紀肝移植紀錄,受贈者是年僅11個月大的女嬰。2019年5月,更創造國內歷史,成功為出生25天的男嬰完成肝臟移植。
我做肝腎移植已經有十八年的經驗,到現在,還是覺得壓力很大。
一般醫師只要針對疾病治療,解釋病情和開刀成功率就好,但活體移植不一樣,要額外擔負的是捐贈者的安全。
為了讓病人活下去,我還是會勸他們做活體移植,勸不成就算了,勸成了,等於是把壓力往自己身上壓,好像手術非成功不可。
有時候,跟家屬和病人解釋換肝過程,病人還好好的,家屬就會聽不進去,覺得我在觸他們霉頭。但急性肝衰竭就是這樣,病人會在短短三五天內倒下去,家屬慌了,才回來找我,那時候病人都已經插管、洗腎,狀況變得很差,沒有即時換肝,不可能會醒過來。
當家屬問我手術會不會又失敗?我能怎麼回答?
記得有次幫病人做活體肝移植,手術後沒多久,病人身體就產生排斥,剛移植過去的肝立刻壞了,家屬只能趕快找弟弟來捐。
可是第二次移植還是一樣,病人陷入昏迷,送進加護病房洗肝洗腎。我們只能讓他排在大愛捐贈的第一順位,等看看第三次移植機會。
一個星期後,晚上十一點多,捐贈者真的出現了,我趕快通知病患的太太,但電話那頭,她只問我一句:「醫師,如果這次手術,我老公沒死,他會不會腦子受損?一輩子躺在床上?」我能怎麼回答?我知道她的疑慮完全是對的,一個月內做三次移植手術風險真的太大了。
我不能跟家屬保證這次移植會成功,也不能預知手術後,病人會不會變成家人的負擔,可是我也知道,不開刀,病人就是會往生。
那時候,我只有半小時的時間,半小時內沒做出決定,器官就會順位給下一個在等的人,所以我只跟家屬說:「妳不給他機會,他一定會走。我不敢保證妳擔心的狀況不會發生,但只有動手術了,妳先生才有活過來的可能。」
手術後來成功了,但病人恢復得很慢,中途還做了氣切,在醫院住了整整八個月。到現在,八年了,身體狀況好的不得了,每次回診,都會感謝我當時的堅持。因為這個病人,我常提醒自己,很多事情不要輕言放棄,病人才會有活下去的機會。
那八個月壓力有多大?都不重要了,只要看到病人醒過來,走著回家,那種感覺真的很特別。
我常說,器捐救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整個家庭。人生走到盡頭,都難逃一死,不想做器捐的人,有很多是覺得會被開腸剖肚,不要擔心,醫師最後一定會把身體修復得很乾淨漂亮。
我知道,器捐在台灣不好推動,像我太太整天看我這樣救人,也還是捨不得我簽器捐,但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一個人如果捐六個器官,就可以救活六個人,這背後代表的是會有六個,甚至是更多的家庭受惠,那個力量是很龐大的。
談起因移植而重生的病人,劉君恕的雙眼閃耀著光芒。
那天,和劉醫師聊到他對器捐的期望,他沒多想,就說自己能做的只有「以身作則」。他把病人的健康放在自己的利益之前,要讓後輩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榮譽感。看著每一個因移植而重生的年幼孩子,所有的辛勞,似乎就不足掛齒了。
avatar-img
6會員
16內容數
先據實以告。 1. 在接觸採訪前,我曾懷疑自己討厭人類 2. 至今仍不習慣被稱做記者 3. 如果硬是要為一切下個註解,那我大概是有社交恐懼症狀的,聽故事並說故事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個社會上下各層都走過一圈的人」胡勝傑在臉書上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他生在單親家庭,從小背負龐大的經濟壓力,體會過同儕霸凌、師長的言語羞辱,還有走在路上,就會被迎面而來的陌生人罵「醜八怪」的日子,但他不願就這樣被擊垮。他在大學四年內用盡全力,達成無數豐功偉業,成為系上傳奇,一切都只為了證明自己。
我希望你先回想最近一次到廟裡拜拜的場景。你想起的,也許是香爐旁裊裊的白煙,也許是懷著心事,跪地蹙眉,望著遠方神像的香客。但除此之外,你曾在向神明傾訴最後一個心願後,停下腳步,留意梁柱和牆面上的彩繪圖騰?在意識到自己對近在咫尺的文化藝術視若無睹那刻,心中起了非常強烈的念頭,我想和寺廟彩繪的匠見一面。
早年,台灣氣候溼熱、疾病叢生,加上醫學尚未發達,瘟疫橫行,民眾束手無策,以為是百姓犯了大錯,違反天理,導致瘟神疫鬼作亂,是神明降罪於眾人。 走投無入的百姓為求生存,只能尋求宗教的救贖,祈求王爺帶走瘟疫,驅災除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儀便是王船祭典。
艋舺夜市自治會會長敏敏為了對抗疫情,自創全台唯一夜市外送系統,讓萬華區民眾透過 LINE線上點餐,敏敏利用廣播叫單,攤販再把餐點送到敏敏攤位上,最後由外送員將整條夜市送到客人家門前。這樣獨創的服務獲得好評,艋舺夜市躍上媒體,全台各大夜市爭相學習,敏敏也受到很大的關注。
「我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被預見了。長大了,好好工作,找好老公、生小孩,好像就是人生唯一可能性…」陳柔安看著桌面,苦笑著。那瞬間,時光彷彿倒轉回七年前,中原大學的長廊上。當時,她還只是個平凡大學生,對未來沒有目標,只有迷惘。那時她沒想過,幾年後,自己是以旅行插畫家的身分,聊起這麼多精彩的旅行故事。
如果今天,就是活著的最後一天,那生命真正該追求的還會是成功、財富或名聲嗎?他是黃嘉俊。二十幾年前,年輕氣盛的他一心只想成為一名成功的電影導演。他想拍劇情片,渴望在影展得名,他要追隨著李安的腳步,對於未來是如此篤定。直到1999年遇上921地震,當年他在台中當兵,被派往災區,親手挖出一具又一具屍體。
「一個社會上下各層都走過一圈的人」胡勝傑在臉書上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他生在單親家庭,從小背負龐大的經濟壓力,體會過同儕霸凌、師長的言語羞辱,還有走在路上,就會被迎面而來的陌生人罵「醜八怪」的日子,但他不願就這樣被擊垮。他在大學四年內用盡全力,達成無數豐功偉業,成為系上傳奇,一切都只為了證明自己。
我希望你先回想最近一次到廟裡拜拜的場景。你想起的,也許是香爐旁裊裊的白煙,也許是懷著心事,跪地蹙眉,望著遠方神像的香客。但除此之外,你曾在向神明傾訴最後一個心願後,停下腳步,留意梁柱和牆面上的彩繪圖騰?在意識到自己對近在咫尺的文化藝術視若無睹那刻,心中起了非常強烈的念頭,我想和寺廟彩繪的匠見一面。
早年,台灣氣候溼熱、疾病叢生,加上醫學尚未發達,瘟疫橫行,民眾束手無策,以為是百姓犯了大錯,違反天理,導致瘟神疫鬼作亂,是神明降罪於眾人。 走投無入的百姓為求生存,只能尋求宗教的救贖,祈求王爺帶走瘟疫,驅災除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儀便是王船祭典。
艋舺夜市自治會會長敏敏為了對抗疫情,自創全台唯一夜市外送系統,讓萬華區民眾透過 LINE線上點餐,敏敏利用廣播叫單,攤販再把餐點送到敏敏攤位上,最後由外送員將整條夜市送到客人家門前。這樣獨創的服務獲得好評,艋舺夜市躍上媒體,全台各大夜市爭相學習,敏敏也受到很大的關注。
「我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被預見了。長大了,好好工作,找好老公、生小孩,好像就是人生唯一可能性…」陳柔安看著桌面,苦笑著。那瞬間,時光彷彿倒轉回七年前,中原大學的長廊上。當時,她還只是個平凡大學生,對未來沒有目標,只有迷惘。那時她沒想過,幾年後,自己是以旅行插畫家的身分,聊起這麼多精彩的旅行故事。
如果今天,就是活著的最後一天,那生命真正該追求的還會是成功、財富或名聲嗎?他是黃嘉俊。二十幾年前,年輕氣盛的他一心只想成為一名成功的電影導演。他想拍劇情片,渴望在影展得名,他要追隨著李安的腳步,對於未來是如此篤定。直到1999年遇上921地震,當年他在台中當兵,被派往災區,親手挖出一具又一具屍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器官移植的倫理道德難題,以及安樂死合法化等問題。文章涵蓋了多個節點,從醫學科技進步帶來的道德倫理問題,到食用豬肉的控管與動保團體,以及醫療記者對移植順序更改的質疑。整體來看,文章內容涵蓋了多方面的議題,值得深入研究。
Thumbnail
真的在乎,才能真正的幫助到更多的人。本集的《人生善敗學》邀請路迦生醫總經理劉朝安(Andrew),來跟我們分享他從房地產開發轉職到生技醫療的考量與抉擇,而自己又是如何打從心底接受生技醫療,最後更將對阿嬤的愛轉化為給世界的祝福。
Thumbnail
有一位先生,在媽媽的鼓勵與支持下做了骨髓捐贈,因為媽媽說,沒救到弟弟,也許可以救別人。原來,這位先生的弟弟十九二十歲就得到白血病,病情來勢洶洶,等不到他做捐贈骨髓就撒手人寰,讓他心裡有一道遺憾。當這位先生得知有機會做血液建檔,甚至後來的配對成功,他義無反顧救人,因為這是一份來不及的愛,這一份愛能救別
Thumbnail
生命很美,卻如此地脆弱。「明天跟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經常創造屬於自己與所愛之人的珍貴時刻與回憶。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器官捐贈」,也分別對之有不一樣的看法與做法。它是一種極具奉獻精神的大愛行為,能夠為急需新器官的人帶來新的生存機會。當人的身體漸漸老化,有一些慢性病或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在無垠的宇宙中,生命如同星際空間中的塵埃,極其微小脆弱,一瞬間,就可能消逝。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人生中所有的失去,都是另一種獲得。 雖然少了一顆腎,但從住院開始的日子,我得到的遠比我失去的多。 感謝所有。
Thumbnail
今天是入院的第一天。 想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決定要捐腎給媽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器官移植的倫理道德難題,以及安樂死合法化等問題。文章涵蓋了多個節點,從醫學科技進步帶來的道德倫理問題,到食用豬肉的控管與動保團體,以及醫療記者對移植順序更改的質疑。整體來看,文章內容涵蓋了多方面的議題,值得深入研究。
Thumbnail
真的在乎,才能真正的幫助到更多的人。本集的《人生善敗學》邀請路迦生醫總經理劉朝安(Andrew),來跟我們分享他從房地產開發轉職到生技醫療的考量與抉擇,而自己又是如何打從心底接受生技醫療,最後更將對阿嬤的愛轉化為給世界的祝福。
Thumbnail
有一位先生,在媽媽的鼓勵與支持下做了骨髓捐贈,因為媽媽說,沒救到弟弟,也許可以救別人。原來,這位先生的弟弟十九二十歲就得到白血病,病情來勢洶洶,等不到他做捐贈骨髓就撒手人寰,讓他心裡有一道遺憾。當這位先生得知有機會做血液建檔,甚至後來的配對成功,他義無反顧救人,因為這是一份來不及的愛,這一份愛能救別
Thumbnail
生命很美,卻如此地脆弱。「明天跟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經常創造屬於自己與所愛之人的珍貴時刻與回憶。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器官捐贈」,也分別對之有不一樣的看法與做法。它是一種極具奉獻精神的大愛行為,能夠為急需新器官的人帶來新的生存機會。當人的身體漸漸老化,有一些慢性病或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在無垠的宇宙中,生命如同星際空間中的塵埃,極其微小脆弱,一瞬間,就可能消逝。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人生中所有的失去,都是另一種獲得。 雖然少了一顆腎,但從住院開始的日子,我得到的遠比我失去的多。 感謝所有。
Thumbnail
今天是入院的第一天。 想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決定要捐腎給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