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月底,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 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之主席,多米尼克·布東那(Dominique Boutonnat),將於三年任期,依法卸任。這或許正是檢視其於電影中心成績的時候。他的政績符合於2018年上任時,提出的電影產業至上報告,當時引起許多電影人的擔憂。如此政策造成電影業界什麼改變?或什麼方向萎縮? 電影業界的督導機構,已經將電影納入「動態影像」(image animée)之中,後者不斷在國家電影中心的策略中,佔有重要地位。如同國家2030年〈影像製造重大工程〉(la grande fabrique de l’image),「影像」已在政府政策中成為主軸。「影像」能代表電影嗎?提出「影像」,對影視產業會造成甚麼影響? 除了用字上的爭議,如此將「動態影像」模糊延伸,尤其在最近不斷加強使用,已經對電影造成影響。尤其美國網路串流平台的崛起,造成影院產業健康的重大危機,可說解釋了這種現象。但最嚴重的影響,在於公家機關,選擇加強這個趨勢,而無視電影業界的呼聲。 或者,電影督導機構故意將「影視化」當作「影像」的一環,希冀造成電影成為商業系統中的一種邊緣手工業(artisanat marginal)。 然而,法國政府之前為電影,不管在藝術上還是產業上,做出許多貢獻,如不斷延伸法國第一任文化部長馬爾侯(André Malraux)於CNC創立前,提出的電影政策初衷。法國電影也對國家做出許多貢獻,將其歷史光芒,傳播至世界各地。 法國因為電影,今年還是在國際發光發亮,尤其已經奪得三項國際大獎-坎城金棕櫚、威尼斯金獅獎、柏林銀熊獎。 電影養成年輕作者,這些作者又將養成所有的「動態影像」。經由電影,法國持續將其作者一代一代,更新於國際舞台上。我們活水源頭的影視政策,持續保持文化產業活力,一直被世界欽羨。 永遠不要忘記,正是法國發明了電影。 難道我們不需要特別支持電影嗎? 國家電影中心規劃主導的2030年〈影像製造重大工程〉,引發我們電影業界的整體警訊(vigilance générale)。 就像其計畫名稱,和計畫內容清楚使用的專有名詞,這個未來國家政策,重點在於製造,在於效率與競爭力。創造力,文化影響,藝術性,電影本質,都將不是重點。 如此讓人擔憂的新興用語,將影響法國引以為傲的文化例外。毫不掩飾高舉商業邏輯,吹噓文化商品、商業回收、財團集中化、放棄作者概念、放棄導演、製片、發行業最重要的創作自由,將使國家電影中心的理想宗旨,不斷向後倒退。 國家電影中心之所以成立,在於陪伴作品,陪伴編劇、導演、製片和發行商,在於對抗商業至上邏輯。我們今天需要堅持原則,因為商業規則將對藝術例外造成致命一擊(un coup fatal),將會讓我們的文化認同,不斷流失消逝。 對政府的選擇,我們感到矛盾與痛苦,尤其我們的文化機構,嚴重弱化電影,然而眼前面對前所未見危機,我們需要的,卻是全力和全心捍衛文化。 因應此危機,我們呼籲,2022年七月1日,電影所有產業環節,舉辦業界大會,辯論什麼是電影的將臨未來。 (譯者:陳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