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0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禪林寶訓》卷三 166

2016.8.2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仁慈忠恕①,尊賢敬能。戲笑俚言②,罕出于口。
無峻阻,不暴怒。
至於去就之際,極為介潔。
嘗曰:「古人學道,於外物淡然,無所嗜好。
以至忘勢位,去聲色,似不勉而能。
今之學者,做盡伎倆,終不奈何。其故何哉?
志不堅,事不一,把作匹似間③耳。」
《記實》
【注釋】
①忠恕:盡心竭力稱為忠。如《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推己及人稱為恕。如《論語·衛靈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俚言:粗俗的口語。常帶有方言性。
③匹似間:方言。不要緊的意思。

【演蓮法師譯文】
雪堂道行禪師存心仁慈厚道,既肯盡心竭力幫助人,又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尊崇賢德的人,敬重有才能的人。平時說話謹慎持重,凡戲笑粗俗的話從不出口。待人慈祥和藹,沒有那種孤傲冷峻的神色,行事從來沒有橫暴忿怒之氣。
至於去就之際毫不留戀,持身極為耿介清潔。
他曾經說:「古人學道,對於身外之物看得極為淡然,沒有任何嗜好,因此能忘卻勢位,遠離聲色。似乎不必勉強就能自覺地做到這樣。
反過來看現在的學者,用盡各種手段,終究奈何不了聲色勢位對他的誘惑,這是什麼原因呢?沒有別的,只是立志不堅,心中所牽掛所攀緣的事太多了,反而把學道當做無關緊要的事看待。」
良因贊曰:
修行相應者,內心不拘於物,自然成就柔軟心,
也方能「尊賢敬能。戲笑俚言,罕出于口。無峻阻,不暴怒。」
至於學習多少經論、行門多少加行,只是趨此之方法罷了,而非目標。
只有安心於道,以調伏內心煩惱,「志堅、事一」者,
方能認清主從,並能以此自檢。
回顧自身,我們心安何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