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水路交織的脈絡-走訪瑠公圳x大灣草圳計畫x台大醉月湖

    【大安親水綠廊 大灣草圳計畫】 柯P在2015年當選市長後,曾到韓國首爾取經,想模仿清溪川將台北打造成親水城市,提出「瑠公圳復育計畫」,最初計畫是從台大醉月湖挖出水路,往北流經新生南路,一路到大安森林公園,與公園裡的池塘連結起來,讓消失的水圳在水泥都市裡重現。 計畫聽起來很厲害,但問題是,柯P可能誤會了甚麼,以為新生南路地底下,埋藏著瑠公圳的舊圳路?歐NO,其實不是的。 新生南路底下,是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區隔灌溉用水與污水,所規劃的排水溝「特一號排水溝」,美名為「堀川」,戰後稱「新生大排」。當時兩旁還種有杜鵑花、柳樹成蔭相當漂亮。到1972年,因都市人口增加、道路拓寬才封蓋成了現在的新生南路。
    1966年的新生大排(圖片來源: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1966年的新生大排(圖片來源: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硬要把蓋好的馬路挖開,實在沒意義。但柯P為了實踐自己的承諾,政府相關單位與國土開發部經過多次討論,後來折衷了一個方案,並更名為「大灣草圳計畫」。 順帶一提,大安區昔稱大安庄,更早之前名為「大灣」,那是因為一百多年前,大安區遍佈著農田水圳和埤塘,今信義路、安和路以西與市民大道以南,有個大轉彎的埤塘水圳,故名為「大灣」。 大灣草圳計畫的路徑主要分為三大段,先從台大段開始,沿著新生南路往北,一路流進大安森林公園,總長兩公里。
    第一段:新生南路三段台大正門至辛亥路,校園圍牆與人行道之間,將開挖水路,成為可休憩的親水廊道。 第二段:新生南路三段從辛亥路至和平東路段,會通過龍安國小,校方因考量學生安全而反對開挖,因此這一段將改走地下。 第三段:新生南路二段、和平東路以北至信義路、往東北進入大安森林公園水塘,形成岔路,這兩條圳路已經由全聯認養。大安森林公園兩年前啟用的「台北森健房」活水飛輪設施,就是該計畫的首部曲。
    大安森林公園的森健房(2018年攝)
    不過,問題來了,這些水要從那來呢? 從前貫穿大安區農田的水圳,有引自新店溪的清潭溪大圳(瑠公圳)及景美溪的霧裡薛圳,為了方便管理,兩大圳後來整併為「瑠公圳組合」。現在除了還零星隱藏在城市的角落外,多數已地下化,因此只能透過自來水公司,另外從上游引水給這些新鑿的水路囉!
    新生南路三段「大灣草圳計畫」第一階段施工中(※拍攝日期:2020/11 現已完工)
    【新生南路 瑠公圳原址碑】 今天參加由國土開發部與大安水圳文化推廣中心合作的水圳導覽活動,主講者是邱清文老師。首先概述瑠公圳的水路脈絡,以及進行中的大灣草圳計畫,接著來到位在新生南路上,頗有爭議的「瑠公圳原址碑」。 瑠公圳闢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由墾戶郭錫瑠溯新店溪往上探勘,他在現今的碧潭發現水源可利用,於是在1739年創「金順興」號,集結眾人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打算引水十數公里到自己的墾地。 這項工程最大困難,除了須以人工鑿穿岩壁做導水隧道之外,還要閃避鄰近的泰雅族原住民的攻擊,因此耗費數十年仍無法完成。
    邱清文老師
    為了解決灌溉水源的問題,鑿圳工作還是得進行。 郭錫瑠在1753年再度與大坪林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締約合股組成「金合興」號繼續施工,1760年終於鑿通石硿圳路,共歷時22年興建。完工後幹線通過新店,並築木梘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區等地,是大臺北地區重要水脈。歷經清代、日治、戰後百年歷史,但是隨著都市發展,現今幾乎填平荒廢,現在台北市僅遺留小段水道。
    1983年,臺北文獻館在新生南路台灣大學校門附近,立了一塊「瑠公圳原址碑」,簡述了這一段開鑿的歷史,並紀念郭錫瑠(人稱瑠公)的辛勞。 但是瑠公圳有流經此地嗎? 新生南路底下是「新生大排」,並非瑠公圳。為何「瑠公圳原址碑」會放在這裡呢? 仔細對照地圖,台灣大學西側的新生南路上,有一小段路的確有水圳流過。通過新生南路約五百米後,就彎到巷子裡去了。 而且這一條水圳,是比瑠公圳還早開鑿的「霧裡薛圳」,而非瑠公圳。 即使霧裡薛圳後來整併為瑠公圳組合,但是將瑠公圳原址碑立在新生南路上,真的很容易被誤會呀!
    瑠公圳通過台大校門附近後斜行跨入溫州街後,銜接霧裡薛圳;新生南路則是排水溝
    循著地圖,走訪霧裡薛圳第二支線路線。新生南路三段「鳳城燒臘」旁的三角畸零地,就是從前的圳路遺址。
    續往前直行,「大學眼科」旁的巷子,新生南路三段54巷,左轉不遠處,有一座停車場,該址即是昔日的水閘門「九汴頭」。
    新生南路三段54巷
    新生南路三段54巷8號公寓,與鄰棟的台大宿舍間的空地裡,有一棵高大的樹木,這塊三角形的縫隙就是霧裡薛圳的舊圳路。從方才看到的三角畸零地串穿到這,再流到斜對面的九汴頭。 九汴頭旁是溫州街,這裡還能見到霧裡薛圳的古圳路喔!
    九汴頭原址
    【溫州街45巷 清代霧裡薛圳】 在大學公園斜對面、溫州街45巷內有一條涓涓細流,承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這條就是未加蓋的霧裡薛圳第二支線明渠。水渠內可見魚群、烏龜悠遊其中。 在寸土寸金的大安區精華地段,能夠留下這條圳路做為歷史見證,實在不容易。
    接著沿辛亥路台大體育場旁的入口,進入台大校園,來到醉月湖。 醉月湖原名牛湳池,最早建置是為了調節瑠公圳之用。乾旱時,可釋放水源、豐沛時可調整水量,以避免水流過旺沖毀農作物。
    【生態水圳與瑠公圳復舊計畫】
    臺大從幾年前起,就開始著手進行瑠公圳復舊計畫,他們以科學探勘方式,找到昔日瑠公圳大安支線流經校園的路線,打造了一個帶狀的生態水圳銜接醉月湖。 據說這個校園水圳是由各系所如土木系、生物環境系、地質系、園藝系、建築系等師生通力合作完成的。所以兼具教學實驗性質,經常改來換去,每次來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變化。 醉月湖一共有三個池子,其中,銜接生態水圳的池子裡,種滿了荷花、池畔有野薑花,以及夜晚綻放的穗花棋盤腳。
    圳道上一球球黃色的小花是「臺灣萍蓬草」,原本是瀕臨絕種的植物,在努力復育下現在又到處能見到了。綠色茸球狀的植物則是「粉綠虎尾藻」 臺語歌「孤戀花」所寫的"水蓮花滿滿是,真情等待露水滴" 其實指的就是臺灣萍蓬草喔!
    植栽與造景其實有更換過,跟我之前看到都不太一樣,就連這座橋都更換過造型。想必是給建築系學生當作鋪橋的練習。
    這是「香蒲」,形狀像蠟燭,在上面澆上煤油,可以當作蠟燭使用,所以又叫做水蠟燭。
    瑠公圳在校園內的路線說明板
    從這張圖可看出現在位置(綠色)也就是瑠公圳大安支線原址路線
    接著,老師帶大家前往舟山路校區。途中見到許多老校舍,這些校舍建築的外牆上,大量使用黃褐的國防色面磚,稱做「十三溝面磚」,是臺大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之一。 來自1920年代北投窯場的陶磚,為了避免反光,磚面燒成有凹凸狀的褶痕,一共有十三道溝紋,故名為「十三溝面磚」。而實際上,除了十三道,也有七道或九道。
    【新總圖書館與自動圖書館】 位在臺大椰林大道底端的新總圖書館,建築外觀是仿造舊總圖書館的建築元素來進行設計。於1998 年11月14日落成啟用。
    台大新總圖書館
    臺大自動圖書館完全電腦化的借書系統,可預約借書,書會自己送出來,據說人還沒走到門口,書已經送到了。
    台大自動圖書館
    【瑠公圳大安支線與生態池】 通過臺大椰林、自動圖書館、小福來到臺大舊校區。舟山路口的舊校舍牆角,早期的瑠公圳古圳路出現在眼前,這是校區內僅存未加蓋的水圳。 這條圳路以前是水公所進行水工模型試驗所需水源的輸水道,也是臺大2003年瑠公圳復育工程的起點。2017年完成水圳整修,圳中保留漿砌卵石溝體,溝底加鋪皂土和黏土,以減少圳溝滲漏。 導覽老師說,這條水渠雖然很淺,但底下的泥土相當肥沃,一下子就佈滿菌類綠藻,是水生動植物的最佳棲地。
    從舊水路越過舟山路,眼前這座生態池,則是人工埤塘。當時是為了建造旁邊的生命工程館所挖鑿的蓄水池。後來大樓蓋好後,學校覺得水池填平太可惜,所以就整理成生態水池。
    池塘邊有兩個金屬圓盤裝置,這就是「閘門」,並無實際功用,僅供展示。
    臺大校園內池塘與水圳的水,是由自來水公司供應,每天提供200噸。導覽老師讓大家猜一猜,要如何知道有沒有每天按時供水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看一旁的地下水孔蓋,這是一個釋壓裝置,如果有噴水出來,表示有在給水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kik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