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思>.8~12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8.”佛不度無緣之人”,或乃一般的之觀點,但大慈大悲之阿彌陀佛卻能發超世之弘願,十二(光明無量)、十七(諸佛稱歎)願,以不請之友,先意問訊,主動與眾生結緣,撒播淨土救度的種子、開發眾生本具的佛性,而歸結於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之感動,此乃特殊別意之弘願,因此,無任何一位眾生與阿彌陀佛”無緣”而不得度(遺漏),只能說暫時是因緣未具足、根性未調熟,但阿彌陀佛無限的慈悲與無礙的智慧,終有一天等到你。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10. 上上法→下下機,豈只天壤之別,其距離幾乎是無限,非人力所能企及,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但如此難思難及的距離,卻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到了(如屈伸臂頃……)[1],一心專念是凡夫的心力乘佛本願力,佛凡一體,本無距離,但眾生之煩惱障心,故覺得遠。曇鸞大師云:非光礙也,礙屬眾生。[2]俗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線段)?若是以摺疊空間,穿越蟲洞[3],兩點就在本位上重合。稱名念佛的當下,生佛感應而無間隔,或可說是”佛沒來,人沒去”,直接就在淨土相聚,佛是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4],人乃不斷煩惱得涅槃分[5]。
11. 往生無難,唯嫌多疑,但莫顧盼,念佛直往--從人看,社會似有上流下流,身分似有高層低層。從彌陀看,總共一流一層——苦惱造罪之凡夫。佛心平等,對十方眾生毫無揀擇,光明遍照,慈悲普救,(五)逆謗(法)闡提,迴心念佛,也能往生。苦惱凡夫才會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念佛也挑三揀四:「這樣念行不行?沒吃素行不行?不誦經行不行?」不老實、不單純,無常多變,猶豫不決。須知,這一切都是多想妄念,無意義、沒關係、不著邊。只要有嘴能念,開口就念,鸚鵡學舌也可以,依樣畫葫也無妨,不必自我設限(勿自局分)、自作多情,如吃飯喝水一般平常就可以。「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分別、計較、攀緣只是自討苦吃,自亂其心。人的不良習性:質疑式的思考阻塞能量 (只管表達就是了,宇宙自有安排,人會看到他)該看的,找到他受用的),不必要的擔憂,因投注太多的負面心念,不能解決問題,反致不好的結局。很多人以為自己在思考、抉擇,其實只是重新整理舊有的偏見與成見。
12. 救贖:免除過去的罪業(原罪)--救度:給予未來的正果(成佛)--萬般皆下品,唯有念佛高:不可說”念佛往生”只是下品(下輩三品)人。<宗風.俗諦>為什麼不列入五戒十善:1.嚴格難行(不能)2.不求再生人間,也不求升天享樂(不必)3.淨土宗以信受為戒,念佛為善(不同)~~信願念佛,往生極樂。行善去惡乃人之本分,稱名得度乃佛之本願—凡夫的有漏三業對於念佛→往生之因果,雖善不增,雖惡不減
[1]<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175>:常寂光淨土、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於一切處,所以,雖然有十萬億佛土的距離,……往生時也是屈伸臂頃,或是一彈指頃、一眨眼間就到了。……心念一動立刻就到了。……用心念佛的時候,佛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就與佛在一起。阿彌陀佛是不離本座而到我們這裡接引眾生,因此想去的人只要修行、只要發願,具備淨土資糧,距離一點也不遠。
[2]六道眾生是煩惱成就(貪、瞋、癡、慢、疑、見六種根本),妨礙眾生信受彌陀悲救。諸佛菩薩種種善巧方便、言辭譬喻,欲令眾生信入!
[3]「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句話是錯誤的,……把紙摺疊起來,兩個點就重合了,距離無限近。空間沒摺疊,沒蟲洞,飛行器就不可能飛出銀河系。
[4] 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法集經》: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不動本處而普現世間解脫門。菩薩之四種莊嚴: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供養化生,一念一時遍至佛會利益群生,一切世界讚歎諸佛,無三寶處示法。
[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每個生命(就其立場)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剝奪;雖是凡夫,有平等被救(往生成佛)的價值。 5.示弱(機)、歸命(法),乃「深層交流、至誠趨向」之表示(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也是絕對的信任—祂必視我為目的、有價值的存在(值得被保護、救度的對象)。
    8.極大與極小,是一體兩面:極大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小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或反過來說,就看個人的傳承與認知。面對信仰之門,須有「敬畏、歡欣、祝福」之心。境界就在其中顯現,不是標榜「我很卑微,你看到沒?我在念佛,你聽到沒? 」
    1.感動、感恩:花為我開、雨為我下、人們為我服務、音樂為我演奏、南傳為我修行……。你參與的每一件事都無始無終,只須問心無愧,不必在意結果。
    每次去汐止金龍湖,遊走環湖步道,經過「七彩堂」,總要駐足參觀,被兩塊木刻的門聯吸引:「千軍萬馬七八人 江山萬里三五步」,應是歌仔戲或布袋戲的形容,
    [悲傷 or 睿智]─讓我們理性而睿智的面對人生的無常
    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363356 巨星之愛(小說),草湖 中外文學/198108 (10:3期)頁142-151(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2.每個生命(就其立場)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剝奪;雖是凡夫,有平等被救(往生成佛)的價值。 5.示弱(機)、歸命(法),乃「深層交流、至誠趨向」之表示(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也是絕對的信任—祂必視我為目的、有價值的存在(值得被保護、救度的對象)。
    8.極大與極小,是一體兩面:極大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小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或反過來說,就看個人的傳承與認知。面對信仰之門,須有「敬畏、歡欣、祝福」之心。境界就在其中顯現,不是標榜「我很卑微,你看到沒?我在念佛,你聽到沒? 」
    1.感動、感恩:花為我開、雨為我下、人們為我服務、音樂為我演奏、南傳為我修行……。你參與的每一件事都無始無終,只須問心無愧,不必在意結果。
    每次去汐止金龍湖,遊走環湖步道,經過「七彩堂」,總要駐足參觀,被兩塊木刻的門聯吸引:「千軍萬馬七八人 江山萬里三五步」,應是歌仔戲或布袋戲的形容,
    [悲傷 or 睿智]─讓我們理性而睿智的面對人生的無常
    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363356 巨星之愛(小說),草湖 中外文學/198108 (10:3期)頁142-151(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