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思>.29~33

2022/06/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藕思>.29~33
29. 能隨順,借力使力,省心省力,乃至於似有實無的自力,毫不作心用力,只是放輕鬆,半推半就,或全體繳械,不掙扎、不抗拒、沒疑問、沒意見,讓佛力推著走,或拉著去,任憑名號光明之攝取,直入淨土。
30. 人之所以不安,多因為不隨順、有所求、自信己意、患得患失吧!具體內容是什麼?也不真的明白。只是不確定、不甘願,而焦慮、矛盾、疑惑、苦悶。雖然每天念佛,或許不覺得這樣就很妥當,太平無事了--因而邊疑邊唸、且走且瞧,有一絲僥倖觀望。達摩云:「將心來,與汝安!」慧可許久,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云:「與汝安心竟!」此心若慣於自作主張、強作主宰,遇任何事,總是思前想後、翻來覆去,則永世不得安寧。守愚的念佛人或可痴心到「於不安,不作不安想」,只管念佛,把無常的心交給阿彌陀佛,代為安排;究竟而言,也只有隨順於阿彌陀佛的敕命、善知識的教導,而守愚念佛,往生淨土,才能「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天上地下、眼高嘴低,是神的歸位、是鬼的歸墳,聰明人藉教悟宗、愚痴漢念佛往生。認本分而得其所,盡人事而聽佛命,則安。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很安心;念佛人在彌陀的攝受中,大安心。岀家則以比丘身念佛弘法,在家則以居士身念佛護法;一樣是「自信教人信」,因緣有異,心念相同。
31. 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致使五乘齊入報土。此本願之緣是關鍵、重點,含括因与果(皆乃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恩賜):眾生念佛(因)往生(果)之事,由阿彌陀佛(超前布署)開啟並(概括攝受)完成,眾生只是其(過程)中被動的行為者(弱緣)及承受者。此被動性(隨順、任憑)乃阿彌陀佛慈悲功德力所觸動、啟發而信而願而行,至於為何如此,行者也不自知,故名不思議,可謂之無知的幸福,不須行者的操心与奮鬥,就如母腹裡胎兒、懷抱中嬰兒,在個人意識仍未覺醒(自覺)之前,法爾、被動的順從阿彌陀佛(本願)業力、(救渡)因緣而成就—与這一切相關的教理、原則、秩序、SOP,在淨土三經中已有完整詳盡的開示,淨土祖師的論註也有精闢如實的闡釋,我輩愚痴行者只能信受奉行,聽聞轉述,而不可能另有創意与特見----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32. 除了諸佛与大菩薩之外,誰有能力宣說及架構"整體"佛法?是故歷代祖師以判教而成立宗派,設定一門而專注深入,這就個人的智力与修行,是較如實而安分的。聖道門高深而度人少,淨土門平易而攝眾多。信-解-行-證:理深解微故,難行無證,末法唯有教在,行、證皆無,只能信受佛力本願之救度。念佛人信而好古(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古仙人道),述而不作,語不驚人也便休 !佛法不能創新,佛佛道同,依本師所教,把淨土宗祖師的著作如實表述,勸請眾生老實念佛。
33. 名號為體,光明為用;名號為因,光明為緣—世間人各有姓名,呼之,則其身与心/心所皆含攝之。當某人認同其姓名,及以此為個體之代表,而為之奮鬥、保護、裝飾,生前不許污辱,死後千古留傳,他人若呼其名,其身心則有反應,並承許此名下之一切內容為我。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依實立,才是有效的~”南無阿彌陀佛”乃名實相符、名實一體、名體一如。因此,念佛人活在世間,千言萬語、千思萬想、千經萬論、千頭萬緒、千水萬山、千秋萬世,化入(總攝)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