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6/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國共的合作與分裂

國共第一次合作初期的兩黨代表聚會, 毛澤東站於後排左二 (歷史影像中的近代中國)
國共第一次合作初期的兩黨代表聚會, 毛澤東站於後排左二 (歷史影像中的近代中國)
要客觀討論民國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關係,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功夫,當中不但涉及太多「政治正確」的要求,也涉及眾多人物的恩怨情仇。以下嘗試逃避政治審判,從一個組織發展的需要,為國共的離離合合來一個簡潔的速寫。
五四運動激起愛國情緒的高漲,國民視軍閥為國家發展的障礙物。國共第一次合作,就是要剷除共同的敵人「軍閥」。國民黨經過再三反思,認定一支受黨指揮的軍隊才能取勝。正值中共建立初期,黨員人數有限,需要找尋合作伙伴,建立發展的平台。
兩黨在「互惠互利」下,國民黨於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確立「聯俄聯共」政策,容許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當中有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國民黨在蘇俄支持下,創辦黃埔軍校,成為日後北伐的主力。中共在合作過程中,培育領袖及吸納黨員,得到迅速發展。
國民黨既已擁有軍力,並且迅速取下長江以南,同時驚見共產黨的壯大,於是就是否維持合作出現分歧,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宣佈對中共「清黨」,同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宣佈「分共」,於是「寧」與「漢」兩個國民政府復合,而國共關係正式決裂。
行刑隊在上海街道上巡查, 執行清黨 (網絡圖片)
兩次合作之間,國共兩黨進行軍事對峙,展開長達十年的內戰。中共先後發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失敗後於井岡山建立根據地。國民政府以中央政府的角色,對中共進行「圍剿」,中共其後突圍,展開「長征」,轉至陝北延安建立根據地。
正值內戰期間,日本吞併東北,並向華北軍事擴展,激起國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強烈訴求。國共第二次合作,抵抗共同敵人「日本」。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以「兵諫」形式促使兩黨停止內戰。在國難當前下,透過合作,國民黨從輿論壓力下得到喘息,共產黨從軍事圍堵下得到喘息。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蔣介石確認「聯共抗日」政策,允許共產黨軍隊以國軍的名義參與抗日,所謂合作,簡化地說,是兩黨避免正面衝突,各自採取抗日的軍事行動。
抗日戰爭後期,國共的「互惠互利」價值減退,大家開始為「未來」籌謀,兩黨開始正面衝突,例如「新四軍事件」及「受降爭議」等,衝突一觸即發,國共關係再次決裂。
國共兩黨都以抗戰的「功臣」自居,並貶低甚或否定對方的貢獻。當時,中共的正規軍已超過一百二十萬,其急速的增長足以跟國民黨正面交鋒,國民黨意識到地位受威脅,也毫不退讓,國共再次內戰,被國民黨稱為「全面內戰」,被中共稱為「解放戰爭」,最終中共取得勝利,並於1949年10月在北京宣佈成立新政權。
抗日戰爭後, 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重慶舉行和談 (網絡圖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