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氛圍下的非基督教運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宣傳非基督教運動的刊物 (網絡圖片)

宣傳非基督教運動的刊物 (網絡圖片)

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利帶來的一場社會運動,從北京學生開始,漫延至各地各階層,透過示威,也透過罷工、罷市、罷課等手段,表達「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訴求。從廣義說,五四運動結合新文化運動,追求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構成一股高舉愛國情緒的反帝國主義的社會運動。

非基督教運動,算不上是近代中國的大事,甚至近代史課本也未必提及。不過,它仿似五四運動的延伸,以「小」見「大」,成為廣義五四運動的側寫,透過對非基運動的認識,讓我們具體地體會,甚麼是一股高舉愛國情緒的反帝主義的社會運動。

1922年初,為了回應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將於北京清華大學舉行周年大會,上海學生成立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北京學生成立非宗教大同盟,兩者都是藉機會發起輿論攻勢,指責基督教與帝國主義入侵有緊密關係,多個城市有學生響應,反教熱潮維持一個多月漸漸退卻。

五四的「民主」與「科學」是在「愛國」前題下的「救亡」方案,具有處境化的含意。帝國主義就是不民主,基督教被扣上侵略者的帽子,就成為批判的對象。宗教就是不科學,何況基督教有帝國主義色彩,批判基督教就顯得追上時代。因此,非基督教運動算不上歷史大事,卻反映了五四運動的精神面貌。

1924年中,廣州爆發學潮,提倡向教會學校收回辦學權,次年,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推動下,非基督教同盟在上海再次成立,並以兩黨的報刊為喉舌,基督教再被批評是帝國主義的先鋒,是侵略者的工具。這一浪的非基運動,不限於「文攻」,各地群眾被動員起來,示威遊行,滋擾教堂等,其後趨於激烈,如趁聖誕節辦「反基督教周」,在基督教學校發動學生罷課,甚至有個別的暴力事件出現。

非基運動的升溫,正值國共合作的初期,在愛國情緒高漲下,國民黨和共產黨都參與其中,從而爭取更大的民意力量,建立更鞏固的政治基礎。隨著國共決裂,國民黨漸靠攏西方,共產黨無暇兼顧,非基運動隨兩黨的策略變化又再平靜下來。因此,非基運動算不上歷史大事,卻反映了國共關係的變化。

基督教領袖對非基運動沒有一致性的反應,有些採取莫不關心的態度,有些努力迴避政治,有些意識到去除洋教形象的需要。不過,基督教背負西方帝國主義者的形象,深入民心,的確為其發展帶來種種困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i Shing的沙龍
22會員
89內容數
從中國歷史科老師的崗位退下來,一直有總結多年工作的心願,於是構思了這個看起來有點怪的主題,「退一步… 學習中國歷史」。「退一步」,意思是從純功利的學習模式後退一步,讓自己的目光開闊一點,在滿足考試基本要求的同時,稍微觸摸多一點歷史學習的味道。
Wai Shi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29
明太祖朱元璋,從貧困戶至開國君主,擁有傳奇的一生。明太祖即位後,推動君主獨裁的統治模式,從正面角度,獨裁為長治久安建立基礎,從負面角度,獨裁帶來日後政治腐敗。所謂獨裁,重點不是任意妄為,而是君主的絕對權威。因此,獨裁的關鍵措施,不是暴虐表現,而是如何突顯君尊臣卑。 廢除宰相,讓君主不但是最終的裁決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16
明太祖朱元璋,擁有傳奇的一生。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並起的局面下,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穩健策略,先後統一南北,最終建立新皇朝。朱元璋驅逐了元順帝,迫使其退守漠北,結束了蒙古族近百年的統治,政權重歸漢族手中。朱元璋即位後,對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進行改革,推行君主獨裁,被視為進入極權時代的標記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2024/08/07
元朝,由蒙古族於中原建立的統一政權。由於蒙古族人口有限,面對龐大的中原人口,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維護統治。也由於蒙古族以遊牧文化管治中原的農耕文化,於是推行民族政策來方便統治。 所謂民族政策,簡單而言,即以民族作為思考政策的單位,針對民族身份而推行具體措施。如香港的家庭傭工大多為菲律賓人,但這不是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七、"西瓜偎大邊"效應 「製造矛盾對立」「分化省籍情結」正是民進黨創黨之初,為壯大自己,為號召群眾;對執政的國民黨採取的鬥爭手段。但充滿暴力的民進黨,終日在國會叫罵,在街頭抗議與衝撞,終是難或廣大的百姓認同與支持。因而民進黨的主張,自更無法形成社會的潮流,以達到「量變」到「質變」的階段。既無法
Thumbnail
七、"西瓜偎大邊"效應 「製造矛盾對立」「分化省籍情結」正是民進黨創黨之初,為壯大自己,為號召群眾;對執政的國民黨採取的鬥爭手段。但充滿暴力的民進黨,終日在國會叫罵,在街頭抗議與衝撞,終是難或廣大的百姓認同與支持。因而民進黨的主張,自更無法形成社會的潮流,以達到「量變」到「質變」的階段。既無法
Thumbnail
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利帶來的一場社會運動,從北京學生開始,漫延至各地各階層,透過示威,也透過罷工、罷市、罷課等手段,表達「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訴求。從廣義說,五四運動結合新文化運動,追求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構成一股高舉愛國情緒的反帝國主義的社會運動。
Thumbnail
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利帶來的一場社會運動,從北京學生開始,漫延至各地各階層,透過示威,也透過罷工、罷市、罷課等手段,表達「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訴求。從廣義說,五四運動結合新文化運動,追求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構成一股高舉愛國情緒的反帝國主義的社會運動。
Thumbnail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大事,如果稱它為近代社會的轉捩點,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異議。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巴黎和會所引發的一場社會運動,從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開始,至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結束。這場軍閥時期的「插曲」,帶來整個社會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否採用了適切的手段來爭取訴求呢?
Thumbnail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的大事,如果稱它為近代社會的轉捩點,相信也不會引起太大異議。五四運動,從狹義說,是巴黎和會所引發的一場社會運動,從1919年5月4日的學生示威開始,至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拒簽和約結束。這場軍閥時期的「插曲」,帶來整個社會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否採用了適切的手段來爭取訴求呢?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五四運動  1919年 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的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和平會議,決定由日本繼承戰敗的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殖民權利,出賣中國權益,北京大學等13所學校上萬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結,舉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示威抗議,引爆影響深遠,促成當代中國命運全面性巨大變革的五四運動。
Thumbnail
今天焦點─中國五四運動  1919年 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的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和平會議,決定由日本繼承戰敗的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殖民權利,出賣中國權益,北京大學等13所學校上萬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結,舉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示威抗議,引爆影響深遠,促成當代中國命運全面性巨大變革的五四運動。
Thumbnail
今次的抗爭出來一個口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時代革命,其實我並不知道接下來的是甚麼時代,不過我大概知道過去是甚麼時代。
Thumbnail
今次的抗爭出來一個口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時代革命,其實我並不知道接下來的是甚麼時代,不過我大概知道過去是甚麼時代。
Thumbnail
中國走向民主化的障礙之一,就是我們的政治文化,過於強調依靠「清明政治」,個人過分依賴國家,不是把自己當成國家的主人,而且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本來應當是為民眾服務的國家身上。然而,當局對1989年民主運動的血腥鎮壓,徹底改變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中國走向民主化的障礙之一,就是我們的政治文化,過於強調依靠「清明政治」,個人過分依賴國家,不是把自己當成國家的主人,而且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本來應當是為民眾服務的國家身上。然而,當局對1989年民主運動的血腥鎮壓,徹底改變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爆發於1919年5月4日,距今將近百年。今天,我們將「五四」運動爆發日設立為青年節,以資紀念。 「五四」運動雖然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政治運動,但其影響之廣泛深遠,其意義不僅限於青年。可以說,「五四」運動及其思想前導新文化運動,建立起了中國人的國家意識。自此之
Thumbnail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爆發於1919年5月4日,距今將近百年。今天,我們將「五四」運動爆發日設立為青年節,以資紀念。 「五四」運動雖然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政治運動,但其影響之廣泛深遠,其意義不僅限於青年。可以說,「五四」運動及其思想前導新文化運動,建立起了中國人的國家意識。自此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