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大的幸福是與至高者(神)晤面,因為祂是至高者。對於進香客(朝聖者)而言,或多或少懷著這樣的期盼:朝聖的目的是為了與至高者晤面,藉以獲致更多的神啟、得到更大的庇佑。然而,當廟堂中都已準備妥當了,千里迢迢來到聖地的人,因著病酒,貽誤時機,不能及時進入廟堂參與聖典,豈非憾事一樁?於是詩人說: 在夜初央天未曉的時分 酒樓中彷彿有人高聲問 「廟堂的內裡都已安排好, 病酒的香客為什麼在門外打盹」 (《魯拜集》第二首)
奧瑪.開儼(Omar Khayyam)這麼輕輕一問,就問到一個核心問題:機會的錯失,多半是慣性與習氣使然。酒徒好酒,何以在朝聖期間依然不改?據說唐代詩人孟浩然,就曾好酒而爽約,錯失與當時頗為禮遇詩人的荊州長史韓朝宗相見,當然也就得不到韓朝宗的援引。作為酒徒卻總有一套自以為是的邏輯。詩人說: 當雞一啼,站在樓前的酒徒們, 異口同聲喊道:「那麼快開門!」 「你知道我們停留的時間多麼短, 而且,一旦離開,可能不再問津!」 (《魯拜集》第三首) 是的!人生在世,何其短促?一如酒徒在酒樓前喊道僅僅「停留片時」,一旦「離開」,就不可能再來。古人以「秉燭夜遊」彌補遊樂的不足,道盡「及時行樂」是享樂主義者最高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