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Q&A 口吃常見的 24 個問題 2024 更新

超過10本口吃專書的重點整理
中途筆記
中途筆記
身為一位資深口吃者,二十年來接觸過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正統、非正統療法和訊息。
對於口吃者身邊的重要他人來說,一定能在這裡找到那些你不敢、不好意思、不知道該不該問的問題。
在閱讀超過 10 本口吃專書後,我將常見問題整理在這篇文章供參考。
有什麼想知道的也歡迎留言,我會不定期更新。

口吃是什麼意思?

說話不流暢。不流暢包含停頓、跳針、重複、拉長聲音、不完整的片語等。國內外學者們對於口吃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全都包含上述的說話不流暢。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者會將口吃者因為說話不流暢而造成的情緒、反應、伴隨的身體反應、逃避行為也列入口吃的一部分。

口吃的英文是什麼?

美國、澳洲比較常見 Stutter,英國比較常見 Stammer。

口吃有辦法治療,甚至痊癒嗎?

年齡越小的自發性復原率越高
研究,在小於 16 歲的兒童中,4 歲前發生口吃兒童的復原率是 10 歲前發生口吃兒童的四倍。
台灣學齡前兒童發生口吃後的六個月,超過一半都復原了。
💡延伸閱讀:口吃研究竟是瞎子摸象?我讀過最完整的口吃百科全書《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口吃怎麼治療,有藥醫嗎?

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藥物,是能夠有足夠的研究與樣本,在療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傑出表現。
首先要有的認知是,成人口吃治療的目標,並不應該簡化為1或0,也就是口吃或沒有口吃,而應該放在「降低口吃頻率」和「學會控制」,最終能做到輕鬆不費力的說話。
以下介紹「流暢塑型法」(fluency shaping)和「口吃修正法」(stuttering modification),他們分別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口吃者。
流暢塑型法」適用於言語運動神經缺陷的口吃者,而「口吃修正法」則比較適合氣質性格為主的口吃者,也就是會害怕逃避說話的口吃者。

口吃修正法
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指認期
會讓口吃者辨認出自己的「逃離行為」,包含眼神不和對方接觸、亂飄、低頭等。
第二階段:減敏期
接著,是協助口吃者「辨認」自己對於口吃的「情緒」,譬如一口吃就覺得羞愧、挫折,不用一下子就覺得世界末日,而能用更輕鬆的態度面對。
第三階段:修正期
當口吃者沒有逃離行為後,就可以學習三個技巧:
取消:當口吃時,把字說完後,停一停,再試著輕鬆的說一次。例如:我喜歡聽音、音、音、音樂,暫停一下,再說一次音樂。
語音拉長:試著以順利且可以控制的延長來結束剛才的口吃。例如:我喜歡聽音~~樂。
心理準備:以輕鬆、緩慢的方式來發聲。
第四階段:穩定化期
有趣的是,「口吃修正法」最終期待口吃者成為自己的治療師,除了能夠改變對於口吃的想法、也能不再對口吃感到恐懼。
影片教學
關於「取消」和「語音拉長」,附上語言治療師(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簡稱 SLP)Meredith Avren錄製的影片教學:
💡延伸閱讀:講話結巴就是生病嗎?專家這樣說《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

流暢塑型法
分別來自於Stamurai以及SLTInfo,摘錄如下:
放慢語速
一開始,鼓勵非常緩慢地說話,大約每分鐘只有 40-60 個音節 (spm)。
在接下來的幾周內,逐漸加快,目標是速度約為 120-150 個音節 spm。
這是大多數被認為流利的成年演講者的典型語速。
拉長音節
將每個單詞分解為音節。例如,“Lemon”將分解為“le”和“mon”。
嘗試將每個音節拉長至少 2 秒鐘。
注意說出拉伸音節中的第一個聲音
例如,在“檸檬”中,你應該在接下來的 2 秒內將“L”拉長一秒鐘,然後再說“e”。
對「mon」執行相同的操作。應該聽起來像“Llll(1 秒)-eee(2 秒)”(休息)“mmm(1 秒)-ooon(2 秒)
橫膈膜呼吸
整理中榮醫訊AirwayFit 呼吸訓練YOGA PIECE的說明,也可以參考啾 c 物理治療師示範的「全擴張呼吸法」,我覺得超棒。
影片中也教你,如何觀察橫膈膜有沒有正常運作的方法,照著做,會更有感覺。
輕鬆開始
輕微的接觸發音器官(如嘴唇、牙齒和舌頭)減少言語緊張。
可參考以下這支由語言治療師示範的影片:
漸進放鬆
一句話說完漸進放鬆法的重點:「先緊繃後放鬆」,讓自己可以充分感受,到特定肌肉緊張和放鬆時的不同感覺。
步驟
  • 緊縮肌肉持續五秒鐘
  • 放鬆肌肉
  • 輕輕吐氣
  • 記住這種肌肉放鬆的感覺
  • 往下個肌肉前進
注意事項
  • 緊張時能夠確認,是身體哪個部位在緊張
  • 釋放緊張,讓肌肉放鬆,就可以繼續使用語暢技巧說話
每天在不同的情境練習漸進放鬆法,一有空檔就練習。先從不容易緊張的情境開始,譬如坐公車的時候,之後可以進階到其他情境,譬如開會時。多練習以後,你就能「覺察緊張」。
通常口吃者的橫膈膜肩膀脖子最緊張,透過這些練習,我們可以清楚分辨這些肌肉目前的狀態。
學習放鬆的理由是幫助增強信心,因為當你知道自己可以掌控身體的緊張,那控制說話,就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相反的,如果連身體緊張都不能控制,說話時就更容易慌張。
💡延伸閱讀:上台緊張不是口吃者的專利,語言治療師挑戰英語演講,教你說得更有自信《說的自在-維持說話流暢技巧》

系統減敏法
除了以上兩種療法,臨床上也常見「系統減敏法」是行為治療法的一種。
有口吃的人常常可以「預期」口吃的發生,因此會回想起曾經的難堪情境,因而感到焦慮,最後會造成類似社交焦慮症的現象,而「系統減敏法」一直是治療焦慮症很好的方法。
作法如下:
第一步:學會放鬆,包括瑜珈、靜坐、催眠等,
第二步:建立「焦慮階層表」:能夠指出自己在哪些情境會焦慮、焦慮的程度分別是多少,書中有範例可供參考,我仿製了一個如下圖:
by 中途筆記
第三步:想像焦慮刺激:口吃者閉著眼睛,開始由焦慮程度最低的情境開始想像,一邊想像一邊試著放鬆,接著持續往更焦慮的情境想像,如果發現自己不能放鬆了,就回到上一個,焦慮情境比較低的情境,直到完成所有練習,依然能保持放鬆。
當然,最後要能在實際情境中練習,就不再只是想像囉!

認知行為療法
許多研究證實,雖然口吃者沒有社交恐懼症,但整體而言,在溝通上的焦慮比言語流暢者更高。以下介紹的三種方法,對於同時有焦慮、憂鬱情緒的口吃者都有療效。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藉由發問,挑戰口吃者的想法,減低口吃者對於口吃的偏見,進而緩解焦慮情緒。 譬如一位口吃女孩,從小就不被母親接納,因而產生「我有口吃,很羞恥!」的想法。
作者利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類比其他需要協助或者身心障礙的情境,反問女孩「戴眼鏡羞恥嗎?」、「腦性麻痺很羞恥嗎?」,當女孩搖頭表示這些情況並不羞恥,也破除了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減少羞恥感後,願意面對口吃,並且展開練習,最終求職成功。對於這類認為口吃就是愚笨、弱勢、無能的口吃者,推薦使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
經過許多訪談後,發現口吃者有許多「無助益想法」,諸如:「口吃者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因為我有口吃,所以人們懷疑我的能力」「都是我的錯,因為我不能控制我的口吃」「我有口吃,我是弱勢」。
學者將這些想法搭配等級製成一個量表,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認知行為療法」能夠幫助口吃者對這些無助益想法有更理性的認知,經由以下方法:
暴露
在第一版的《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中談到「系統減敏法」,該方法是想像自己面對焦慮的情境,慢慢習慣後,進到更挑戰的階段,接著能夠走到治療室外練習的過程,屬於「行為療法」。
在「認知行為療法」中,進一步將讓口吃者親身體驗,打破「預期性」的想法。
當口吃者覺得「每個人都在笑我口吃」,便可以嘗試讓口吃者藉由「打電話」、「跟親友聊天」、「和權威者或尊敬的人說話」、「上台報告」等情境,由簡單到困難,一步步嘗試,蒐集證據,證明那種「天要塌下來」的災難性想法,都不是真實的,即使有,也並不多見。
行為實驗
當口吃者覺得「每個人都在笑我口吃」,就讓口吃者去實際體驗,藉由行為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 試驗前,治療師可以要求口吃者記錄下預期聽他說話的人的反應,譬如「店員會笑我」、「同事會不耐煩」等,並寫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認知重組
治療師會讓口吃者思考,這些不理性的想法是否會降低生產力、讓心情低落和降低行動力。即使退一萬步,真的發生了那些「災難」,譬如在台上,發現喉嚨卡住而說不出話來的時候,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嗎?藉由這些練習,辨認和修正不理性想法
注意力訓練
利用正念方法(Mindfulness),幫助口吃者將注意力從口吃、過往不好的社交經驗,轉往替代性認知目標,譬如自己的身體、呼吸、周遭的風吹草動。
💡延伸閱讀:《正念減壓自學全書》,內附正念方法、練習。
壓力免疫訓練
人幾乎是一出生就有壓力,從學生時期要面對課業壓力、出社會後要面對金錢、親情或社會期待等各種壓力,壓力似乎無所不在。《壓力免疫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口吃者「壓力管理」。
  • 教育階段:從認識口吃是什麼開始,幫助口吃者學習關於說話的原理、口吃的身心狀態等知識。
  • 練習階段:藉由放鬆訓練、「系統減敏法」、自我激勵,增強信心。
  • 應用、持續改變階段:嘗試將在治療室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日常生活中,並一步步增加情境的難度。碰到挫折時,學習自我修復和重新訓練。

為什麼會口吃?是基因造成的嗎?

科學家們在 2010 年就發現「口吃基因」。
口吃絕對和家庭有關,最知名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英國作者 Lewis Carroll。他的家庭一共有十一位兄弟姊妹,其中九位都有口吃。
口吃治療有新招?專家教你五個新方法《口吃理論與實務》 第二版指出。儘管「口吃基因」的確存在,但楊教授認為仍然不能肯定的說某特定基因造成口吃,因為有數條基因和口吃有關,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有待更多研究討論。
除了基因以外,環境因素仍然很重要。
許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切入,大致可分為四種。
  • 生理缺陷觀點:包括生化理論大腦主導性理論大腦故障、以及基因理論
  • 心理調適習得觀點:認為口吃由於壓抑、期待、掙扎、逃避、緊張、以及學習而來。
  • 認知歷程觀點:認為口吃者可能因為環境等因素帶來的要求超過大腦能夠同時處理的容量,無法應付,而造成口吃。
  • 多因素觀點:強調口吃不是某一時刻的異常行為,而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包括環境個體本身的行為表現。這種觀點是目前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看法。
💡延伸閱讀:口吃研究竟是瞎子摸象?我讀過最完整的口吃百科全書《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社會大眾對口吃者的看法?

《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指出,過去沒有和口吃者實際接觸的受訪者容易對口吃者抱有負面看法,譬如容易害羞、緊張等。
相反的,曾經觀看、聆聽過口吃者的受訪者則對於口吃者給予正面評價。因為認為口吃者雖然言語不流暢、溝通能力差,但仍努力表現,因此容易使人同情,覺得口吃者較友善值得信任
而我自己的經驗是,有少部分的人(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會模仿、用開玩笑的方式回應我的口吃,但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較親近的人,會覺得這就是你,或者這就是你說話的方式,甚至是帶有正面鼓勵的回應,並不影響我們的關係。

口吃可以領身心障礙手冊嗎?

先說結論:看多嚴重。
身心障礙手冊是政府的一種社會福利,希望能夠提供需要的人,足夠的治療資源。
會由醫生、治療師、老師和家長一起討論和評估。由醫生開診斷證明書或身心障礙鑑定
身心障礙手冊的發放是根據特定的身心障礙鑑定來進行。這些標準包括了身體、心理或精神狀況對個人能力的影響程度。
是否可以因為口吃領取身心障礙手冊?取決於口吃的嚴重程度,和對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動的影響。
如果口吃在醫學上被認定為一種溝通障礙,且對個人的功能造成的限制,那麼患者可能有資格申請身心障礙手冊。請參考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入口網
建議直接參考衛服部的說明。包括申請過程、所需文件以及鑑定評估的流程。

擔心因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被貼標籤?

雖然,政府設置身心障礙手冊的本意,是希望能夠讓需要的人得到適當的資源跟照顧。卻會被口吃者、家長或是重要他人擔心從此被「貼標籤」,甚至對學校的人際關係,或將來找工作造成影響。
身心障礙手冊不是終身,而是有期限的,最長期限是五年
醫生會看情況而定,表示是有機會改善的。
除非是無法減輕或恢復,就會拿到無註記期限的證明。
如果在期間當中經過適當治療,之後經過鑑定可能就不再需要領有手冊。

什麼時候會口吃?

這個問題很因人而異。有的口吃者無時無刻都會口吃、有的只有在特定環境下,譬如面對多人、重要會議、簡報、具有權威感的人、面對鏡頭(或麥克風)、或者對要講述議題沒有很高的熟悉度時才會發生。
許多演員和歌手都有一個天賦,就是在扮演別人、唱歌的時候不會口吃。
例如曾主演《穿著 Prada 的惡魔》的 Emily Blunt,在表演時不會口吃。
對於許多口吃者來說,當他們扮演另一個角色時,能夠流暢地說話,Emily 也是。
在她 12 歲時,發現當她模仿其他人時,就能夠流利地說話。可能是因為表演過程中專注在角色扮演上,減少了對口吃的自我意識

口吃者怎麼參加面試?

這個問題放得更大一點來看,也就是口吃者怎麼選擇自己的職涯?我見過幾位口吃者,因為說話容易不自在而選擇一些比較不需要跟人接觸的工作,譬如工程師或者作業員
但也有的口吃者依然選擇依靠溝通維生的職業,譬如業務、講師、顧問。他們在簡報或者發言時雖然會發生口吃,但不影響工作。
我接觸的這些口吃者多已步入中年,有的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具有權威、能力受到肯定。
回到問題,口吃者參加面試的時候,比較可能會做更充分的準備,譬如藉由模擬面試或者反覆練習來降機臨場所帶來的緊張,也對降低不流暢有幫助。
💡延伸閱讀:講話口吃、性格內向的我,竟實現了出國工作夢──一名不善言辭者的人際策略一開口就緊張焦慮?運用 4 個技巧克服面試,邁向國際職涯

我有口吃嗎?

其實一般人也會有言語不流暢的情形,也就是說話偶爾會結巴。
在《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中談到,Culatta & Goldberg 曾整理出一份指標,用來區分口吃和其他類別的不流暢。其中幾項指標包含:
  • 不流暢的開始時間
如果在學齡前,則較可能與口吃有關。
  • 是否有家族史
  • 什麼情況下會觸發不流暢?
如果是口吃者,則會在多種情況下發生。
而對於言語不流暢者來說,則是在特殊事件後發生。
  • 在重要情境下說話是否影響流暢性?
口吃者容易在重要情境下變得不流暢,而言語不流暢者則沒有影響
  • 唱歌的情境下是否影響流暢性?
我認為這份指標可以做一個大略的分類,但還是不能輕易的二分口吃者與言語不流暢者。
觀察身邊的言語不流暢者,包含我自己在內,對以上指標的答案並不是那麼絕對,也就是部分與口吃有關,部分與其他類別不流暢有關。所以,診斷還是應該交由醫師或語言治療師判定。

關於口吃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 說多種語言會導致口吃
生長在這個年代,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飄洋過海、追逐渴望的職涯,到了當地,也會有各種醫療的需求,包括語言治療。我們越來越習慣說一種以上語言的人,語言治療師也可能需要為說多語言的口吃者提供服務。
另一個情況是,從小在多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兒童,有的可能在家裡就是雙語並行、有的在家裡說一種語言,而在學校說另一種,這些多元文化是非常多變的,當中也存在很大差異。
說多種語言的人說話比較容易不流暢嗎?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證實這個說法,也沒有針對雙語口吃者的治療方法。
💡延伸閱讀:口吃研究竟是瞎子摸象?我讀過最完整的口吃百科全書《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 一定是因為緊張或壓力太大了,才會口吃
緊張或壓力可能會使口吃的人暫時不那麼流利,但通常情境消失後,口吃還是會發生。
  • 口吃的人比較笨
目前沒有研究顯示口吃和智力之間有關係。
  • 聽到或模仿口吃的人講話會導致口吃
沒有口吃的人,確實有可能因為聽到身旁的人口吃,自己說話也結巴起來。但通常是短暫現象,過一陣子就會消除。
倒是有一個遺傳的可能,通常家人有口吃史的人比較容易口吃。
科學家們在 2010 年就發現「口吃基因」。
最知名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英國作者 Lewis Carroll。他的家庭一共有十一位兄弟姊妹,其中九位都有口吃。
💡延伸閱讀:[口吃特輯]品牌副總上 TED Talk 大談如何成為自己、口吃會家族遺傳嗎?網紅激勵上千名粉絲

我如何支持口吃的朋友、家人和同事?

口吃會讓人感到孤立。你的耐心和同理心可以幫助口吃者很多。
以下是怎麼跟口吃相處的要與不要:
  • 耐心,等待他說完。
  • 讓他們知道你在他們身邊,如果他們願意,可以和你談談他的口吃。
  • 成為盟友,為口吃的人挺身而出
  • 挑戰他對於口吃的負面信念
  • 瞭解更多關於口吃的資訊
  • 口吃的人你該如何支持他,因為每一位口吃者都對口吃有不同的經歷。
不要
  • 當他說話或結結巴巴時,不要打斷他們。
  • 我們常常想要幫助對方完成句子。對口吃的人來說,好像是在催促他,給人的感受是不耐煩的。
  • 如果讓口吃者感到匆忙、時間緊迫,會使他的口吃變得更糟。
  • 不要嘲笑,取笑或模仿他的口吃。這表示不尊重。
  • 不要給如何更流利的建議。
  • 告訴一個口吃的人深呼吸先想好再講是沒有用的。
  • 口吃的人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但需要花上比不口吃的人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話從嘴裡吐出來。

如何提供有效的遠距語言治療?

關於口吃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卻多是要面對面才能進行。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過著「數位游牧」的生活,不再需要進辦公室才能夠工作、賺取收入。疫情發生兩年後,更是催生了這個現象。當「遠距工作」已不再陌生,「遠距醫療」、「遠距治療」也成為可能,譬如「Kassel 口吃療法」(Kassel Stuttering Therapy, KST)與「修正發聲間距」(Modifying Phonation Intervals, MPI)治療法。
💡延伸閱讀:口吃研究竟是瞎子摸象?我讀過最完整的口吃百科全書《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口吃怎麼診斷?有哪些評估方法?

第一步是要能分辨口吃與迅吃、神經性口吃、心理性口吃、痙攣性發聲不能、偽病性口吃的不同。
確定視口吃案主後,才能進入診斷與評估流程,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蒐集基本資料
經由面談、回答問卷等方式取得資料。
例如口吃者的發展史、疾病史、家族史、對生活的影響、口吃者和家人對口吃的態度等。

準備工具
如錄音機、碼表、計數器等。

蒐集語言樣本
因為口吃發生的頻率常隨著情境、說話對象等不同而改變,因此需要蒐集口吃者在不同情境時說話的樣本,例如治療室時、在家時、講電話時等。

分析語言樣本
包含口吃的頻率、持續時間、特殊不流暢的頻率、說話速度、嚴重性的評定。
接著使用了不同口吃診斷的標準化工具,目前中文包含「修訂中文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兒童版」、「發展中文成人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
💡延伸閱讀:講話結巴就是生病嗎?專家這樣說《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

對家長、教師、語言治療師的建議?

給家長的建議
  • 減少壓力,緩和生活步調
  • 耐心傾聽並給予適當回應
  • 營造雙向溝通交流的機會
  • 鼓勵取代責備和批評
  • 管理家人和親友對口吃的反應
  • 提供正常飲食與作息以維持兒童身體健康
  • 主動尋求專業協助並配合治療流程

給老師的建議
  • 如果對口吃不了解,可以詢問特教老師、上網蒐集資料或參加研習活動
  • 主動觀察、紀錄,並以溫和、支持的態度告知孩子的監護人,並鼓勵求診
  • 設計班級活動,幫助同學能認識口吃,和用適當的溝通態度與口吃同學互動
  • 鼓勵口吃同學在較流暢的日子多發表、不流暢的日子則不刻意要求,減少口吃帶來的挫折
  • 不要隨意打斷口吃學生說話、鼓勵輕鬆緩慢地說話

給語言治療師的建議
  • 進修口吃專業知識
  • 除了減少不流暢的頻率外,也要關注口吃者的內隱變項(請參考「內隱行為評量」)
  • 充實心理諮商技巧
  • 輕鬆緩慢的跟口吃者說話,因為「焦慮的處理」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

台灣哪裡可以治療口吃?

分為健保和自費兩種。台灣許多醫院的復健科有語言治療中心。自費的話,可以搜尋「語言治療」,會得到有語言治療相關診所的資料。
詳細清單,可以參考由語言治療讚所整理的:台灣語言治療地圖(健保&自費)

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並重新定義說話流暢?

你知道不流暢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嗎?譬如河流。
💡延伸閱讀:不是不想說話,而是說不出話《我說話像河流》

如何面對口吃困擾,追求夢想?

你可以參考日本文學大獎《直木賞》得主重松清的故事,看他是如何藉由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的禮物,終於也能勇敢追求夢想。
💡延伸閱讀:若不能好好說話,這一生就完蛋了?《清子》

如何在面試或工作中克服說話困難?

先說結論:找到一件能夠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並為之努力。譬如動物學家 Alan Rabinowitz 的故事。
💡延伸閱讀:他曾無法說話,卻發誓為牠說話,成為動物界的印第安那瓊斯《謝謝你,美洲豹》

口吃老師何西哲的背景和成就是什麼?

在口吃圈內有一位經常被提及的前輩,何西哲老師。他曾經成立「口吃矯正班」與出版數本口吃相關書籍,可說是台灣口吃界的先驅。我將他的故事以及著作整理如下:
💡延伸閱讀:阿公那個年代的人,講話結巴怎麼辦?《口吃矯正法》何西哲的故事差點不想活了!最後他成為企業家、大學老師以及作家《口吃自療法》何西哲的故事 2

說話卡住和焦慮是口吃者專屬嗎?

其實不僅語言障礙者,許多人都有容易緊張的問題。尤其當遇上不熟悉的語言、場合和對象,例如站在台上,和一群陌生人說英文,都會發生緊張和焦慮的感覺,也會覺得碰到巨大挑戰,困難重重。
💡延伸閱讀:上台緊張不是口吃者的專利,語言治療師挑戰英語演講,教你說得更有自信《說的自在-維持說話流暢技巧》

如何培養對口吃者的同理心?

口吃者身邊的重要他人大多是言語流暢者,譬如家人、朋友、語言治療師和老師,要如何培養同理心?不妨加入口吃支持小組讀、聽口吃者的作品。
💡延伸閱讀:口吃研究竟是瞎子摸象?我讀過最完整的口吃百科全書《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4 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閱讀!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