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8/0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南北三國篇-異域第二:突厥】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唯有知道他們禽獸不如的行為,才能提振我民族的信心,反擊的力道。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教育是勝利者的話語,歷史是漫長時間之河的記錄。
這些異族,在世界歷史上有更宏觀的地位。
統治中國北方?人家往往建立的是橫跨歐亞大陸的統治權,世界性的草原帝國。
帝國在中文裡面是很妙的詞。
簡單說,中國自己是王朝,下面轄有王國。
王朝管不到的其他國家,甚至擁有與我大中華平起平坐實力,我們也不稱呼他們王朝,叫帝國。
當然這是很近代才出現的詞語,翻譯問題。
草原帝國也有自己的輪替迭代,就跟中國的王朝一樣。匈奴起義幹掉了東胡,建立第一代帝國。而後下轄的鮮卑跟漢朝合力,取代了匈奴的統治權。
那純種中國史比較少教的是,鮮卑的草原統治權其實被柔然取代掉了。
不教的原因是,當時殘餘鮮卑進駐中國,所以到底哪邊是邪惡的一方好像又很難說,不如不說。
歷史寫久了就知道這個春秋筆法。
而中國真正在這東亞史上的地位,就是上面提到的:草原起義好朋友,之一。
聯鮮卑逐匈奴,這個可能知道的人都還少一點。但聯金滅遼,聯蒙古滅金,就耳熟能詳了吧?
在整個草原帝國演變史上,中國不是起義的唯一好夥伴。只是當中國沒戲份,事情當然在中國王朝的記錄上就相對模糊了。
比方柔然能夠發展到威脅鮮卑,其原因也不見於《魏書》。
好的,時間來到南北朝,北魏末年。
柔然分裂,北魏也分裂。
黃土高原出英雄,大漠草原亦逐鹿。
突厥,乘勢而起。
P一個S,契丹這時候也建國了。
根據《周書》的記載,突厥屬於匈奴的別種。你如果看懂我上面寫什麼就知道這是廢話,跟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有87%像。
端看你要取的最先頭帝國是哪個而已。
傳說中,突厥的始祖是這樣來的。
就匈奴帝國有一個小部落,遭到敵國滅族,只剩下一個十歲的小孩。當時的軍人一下子下不了手,結果只砍斷小孩的腳,把他丟在荒野中。
結果小朋友被母狼撿回去扶養。
長大之後因為五體不滿足,就跟奶娘嗚咻了。
這時候,敵國的士兵又來到。說是追殺少年也太誇張,大概就是例行性打草穀吧。
少年被殺,母狼就逃走了,一路逃到了高昌國的北山,這是第一個地名。
那大約事情發生在兩漢之間吧,因為這表示匈奴統治了西域部分,但管制力偏弱的時期。所以不會是漢武帝之前的事。
前提是你認為母狼可以跑多遠,說到底是個神話嘛。
誰想到,母狼居然生下了十個男孩。
孩子們逐漸長大,跟附近部落的人來往,娶妻生子,逐漸繁衍開來。
結果這批狼族後來住在一座山腳下,他們自己稱為突厥山。鮮卑的官方名稱其實是金山。
狼子孫們按照山型打造頭盔,實用又暢銷,人家問他們這種頭盔叫什麼,他們就說:「突厥」。
此後,突厥就成為鮮卑柔然底下專門的鐵工匠。
如果有在寫什麼奇幻故事,這個突厥起源神話第一版倒是不錯用。
對,還有第二版。
第二版說,匈奴帝國的北面,有一個國家叫「索」。
索國有一個部落,族長有十六個兄弟,其中一個「伊質泥師都」,據說母親是狼。
這其實跟第一版衝突不大。也就是一樣都還在很原始的程度……不是相信狼能生人子所以原始啦。
假托狼母的意思,是這些人缺乏跟其他部族溝通的語言能力。
泰山,狼少女,類似的故事到近代也都還是存在的。
那周遭發現索國部落溝通不能,怎麼辦?
語言不通,你就不是人,是禽獸。
這是老師不敢教的普世價值觀,但不管你喜歡大航海時代還是台灣史,你都會看到這個價值觀。
只是禽獸,就可以殺,可以奪,與人類的道德無涉。
對,索國被人家發現後就遭到消滅了。
泥師都因為媽媽是狼,所以對於一些氣味跟危機特別敏感,就順利逃脫了。傳說泥師都能呼風喚雨,不要想得太神其實也就是有氣象預報的能力。
泥師都生了四個兒子,長子跟殘餘的索國民一起,建立了突厥。
那不管哪一版故事,《周書》都要強調的是,突厥的祖姓是阿史那。為什麼不追泥師都?
因為後來北周跟突厥聯姻,嫁來北周的公主就「姓」阿史那。
其實草原民族的姓氏概念跟中國大多都不同。
比方俄國名字通常是本名+父名+家族姓氏。放在中國架構裡面,注意到嗎?家族姓氏很容易就變成了「字」。
高歡字賀六渾,這個梗我還可以再刷五百次。
人類的互相理解,是一個走了數萬年的歷史,並非一朝一夕。
總之,突厥是一個以狼為圖騰的部族,這點北魏人都很知道。一直傳到北魏末年,族長名為土門時,突厥人出現在邊塞的市集,要買中國的絲帛。
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訊息。
首先,突厥人的棲息地應該在新疆。其次,他們開始加入絲路貿易。
這個新出現的中盤商小買家,那時候還沒什麼影響力。接下來各地征戰,說真的他們也沒賺到什麼錢。
但隨著宇文泰一而再再而三擊退來犯的高歡,西元544年,雙方終於決定停戰,各自回朝處理政務。
政你老師,這兩邊打了十年,要是按照先秦兩漢三國的戰爭模式,兩個政府早就垮台了。
宇文泰的第一要務,就是重新清點絲路盤商,穩定交易平抑物價。當時也點到了突厥。
突厥人看中國天使來訪,都很高興啊。那時候不要肖想什麼獨家販售權啦,能代理到就賺一波了。
土門馬上準備了禮物跟使者,去西魏回訪一下。
成為有牌盤商,是突厥崛起的第一步。
光有中國牌不夠,你還得有印度牌。
對,新疆這邊基本上就是半半。早在二十年前,北魏六鎮之亂還沒發生的時候,印度勢力就已經進入新疆。
當時,印度人是來贊助柔然內戰的。打輸的那一方,往中國逃竄請求北魏庇護協助復國,這是很有名的阿那瑰同學。
打贏的那一方呢?
被印度婆羅門幹掉了。
這不行,不行的。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印度想要完全控制絲路,取代中盤商的地位進行直接交易。但草原民族不是吃素的啊。
北魏就先以客戶端提出反對,而向來跟北魏敵對的匈奴部,也開始出兵跟婆羅門作戰。
眼看匈奴高車部打得不錯,北魏也派兵運糧護送阿那瑰重返草原。
這也是引爆六鎮之亂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那十幾年來,北魏當真是對六鎮予取予求,爽都爽政府,苦都苦邊疆。那是邊民這麼想,其實政府也是有苦自己知,表過不提。
回到二十年後突厥加入盤商生活。
阿那瑰同學本是北魏扶植的柔然主,在北魏分裂成兩魏的情況下,他並未選擇支持有正統皇帝的西魏,反將籌碼壓在東魏身上。
這只是一開始。
你在旁邊敲了十年邊鼓,看東魏被打得節節敗退,還不趕快把籌碼摸回來嗎?在宇文泰進行西域發牌時,阿那瑰也參上了一腳。
阿那瑰的舉動,惹毛了東魏。
東魏遂命手下匈奴大將斛律金策動「討柔然聯盟」。以鐵勒匈奴為首,對阿那瑰柔然發起進攻。
同為西魏領牌盤商的突厥,土門同學就點了兵馬,跟鐵勒匈奴說,想打柔然,先過我這關。
縱橫西域多年的鐵勒匈奴,沒想到被這個新興的突厥打得大敗,只好投降。
瞬間成為西域第二大盟主的土門哥哥就跟柔然阿那瑰說,兄弟,不如我們來結盟吧,把你的女兒嫁給我。
阿那瑰大怒:「小小鐵工匠部落,捍衛我本部是天經地義,居然敢如此放肆。」
轉達這段話的使者,當場就被土門殺掉了。
難怪後來成吉思汗只要使者說:「你要戰,便來戰。」
嗆聲嗆得太用力,誰敢當使者啊。
土門是個有雄心壯志的部族長,從他積極促成突厥進入絲路成為盤商,並且對鐵勒發起挑戰,我們都看得出來。
但跟柔然正面決戰?土門認為還不是時候。
就算鐵勒聽命出戰支援,一旦功成,鐵勒聯合東魏翻臉的機率也是爆炸高。
土門下了決定,派遣使者去跟宇文泰說,「我現在已經是西域第二大勢力,希望能與你們更加友好。柔然狼子野心,若我等能結下婚姻之盟,必能完全掌握西域,世代相傳。」
關於阿那瑰牆頭草的作風,宇文泰本就了然於胸。變化至斯,跟突厥結盟正是再好不過。
雙方一拍即合,往來不絕。
西元552年,土門終於出手,大破柔然。
阿那瑰自殺,柔然另立新主,但可汗身分不再。土門更自封伊利可汗。
雖然土門不到一年後便死了,但突厥的西域霸主地位,再不動搖。在土門的兩個兒子努力下,突厥逐步達成「西破獻噠,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
普遍的認知,這就是東起鄂霍次克海(遼海),西至黑海(西海),南自新疆蒙古沙漠,北至貝加爾湖的「突厥汗國」誕生。
為什麼突厥短時間內就能擴張疆域到這個程度?
因為疆域不是插旗子畫地界,對當時的人類來說,叫做「令之所至」。
很簡單說,這些區域的各部族國家,仍然維持著獨立狀態,只是突厥東亞經濟聯盟的一份子這樣。
與其說突厥從小部變成超大國,不如說只是從小盤商變成了大盤商。
當時突厥最高級的地方官員,叫做葉護。
但這是北周的記錄角度,實際上「葉護」就是突厥語中,對中亞東歐地區部族領袖的稱呼。
人家還是自治的啦。
《周書》也有提到:「突厥甲兵惡,爵賞輕,首領多而無法令。」
其實就是在說明他們對於下屬國的管制能力非常低。
免得有人囉嗦,後來到唐朝時,許多葉護已經是突厥可汗的「宗親」了。這不完全會是武力征服的結果,我們很明顯看到,突厥的結盟手段以聯姻為主。
兩代,漢人是四十年後,但草原民族大概十三到十五就生小孩了,所以抓三十年後,新的中亞葉護不是可汗親屬嗎?當然是。
只要突厥盟主對親屬國多點優待,這個聯盟就會越來越緊實,而天下盡有突厥血統。
平常檢討中國這種精神勝利法,就要明白以中國角度寫就的異域史,同樣會出現五百年前本一家的情況。
說到結親,後來土門的兒子「俟斤」在宇文泰過世時,也曾一度打算改與北齊結親,放棄北周這個盟友。
理論上來說,突厥做為盤商的交易範圍,當時已經東至長安西有君士坦丁堡,但印度還有一條海路貿易,通往高句麗跟日本。
日本就算了,高句麗可是大戶,不然誰要去,陸地盡頭就是秘境而已,往來不絕則表示有確實的利益。
那轉與北齊合作,突厥就能建立起前所未有的「高句麗」陸路線。
藍海市場啊誰不心動?
不過俟斤還是被說服,不需要跟北齊結盟,只要消滅北齊就可以了。於是乎,突厥與北周的聯軍,終於合力對北齊展開了侵略。
這場拖了很久的大戰,「蘭陵王入陣曲」,下期就可以說了。
總是要先把參戰各方都了解一下嘛。
洛陽邙山之戰的主角,北齊方是蘭陵王,北周方就是楊堅的父親,楊忠。
戰後,北周跟北齊都遭到了巨大的損失。結果就是稱霸西域的突厥反客為主,同時對兩國予取予求。
後來北周滅齊,突厥又幫助齊王稱帝,以復仇為名討伐北周。
三年後,西元580年,突厥跟北周達成了和平協議。
但一切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隋朝,將要取代北周。
突厥與隋唐的正式決戰,也要展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