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南北三國篇-蘭陵王入陣曲】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即使過去未來有著無數的蘭陵王,在文化與歷史的長河上,提到蘭陵王,必指高長恭。
高長恭生於北齊,只是魏晉南北朝中一個小小王國,算不算朝都還有可議之處。在北齊的史書上,高長恭的事蹟也非常,非常少。
不像項羽,有人甘冒大不韙為他作了帝王本紀。蘭陵王高長恭是一個真正被「官方歷史」所淹沒的人物。
只留下了一個線索,讓一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從更多地方,找到蘭陵王之所以千古不滅的源頭。
《蘭陵王入陣曲》。
中國的樂曲,始於軒轅黃帝與蚩尤大戰時。
黃帝除了打造指南車,破解蚩尤的妖術,更做「鼓」提振軍心士氣。
之後,成為天下共主的黃帝,就做了第一首樂曲《咸池》。
好這邊都是神話,所以我也不會跟你說什麼史上第一首,嚴格不算史的。
重點是,樂曲這個東西,由帝王發明,掌握,享受。
中國信史來說,我們都聽過周公「制禮作樂」。
樂曲的作用有二,對上就是一個爽,對下就是一個容易學。要教化百姓,先教他們唱歌。
可以說,樂官就是中國最早的「國立編譯館」。
不過,幾百年後,就被「王侯將相本無種」了。
原本貴族樂跟民間樂是兩個水火不容的東西,但既然死老百姓都上來當皇帝了,就開始有一些混合的情況。
接著,絲路開通。
除了各種豐富物產的交流,文化藝術的交流也是越來越旺盛。
西方的音樂跟東方的樂曲,那可不是同一件事情。
中國正規來說,貴族樂是「舞曲」,音樂配舞蹈,所以古早的「舞女伶人」,比方曹操的老婆,不要想說人家低三下四,比你們這幫賤民都要高貴的多好嗎?
民間樂是「歌曲」。沒有音樂,只有歌詞,所以民歌都記歌詞而已。
遺憾的是,貴族樂在改朝換代就一直毀損一直丟失。反而是民間樂的歌詞大多都能保留下來,可是你阿媽不唱給你聽,你也不知道怎麼唱。
至於十八代之後走了調那又是另一回事。
西方帶進來的,則是「戲曲」。
隋朝以前稱為「百戲」,不只包含我們現在認知的戲劇,以前叫作變戲法有沒有?
跟表演結合在一起的音樂,有時候也有人唱。又不是那麼像舞蹈,更加的雅俗共賞。
《蘭陵王入陣曲》,就是戲曲。
那是距離這首曲子誕生後半個世紀的唐朝,依然當紅的改編戲曲。
史書往往會用時人最熟悉的方式來記述大事。
西元564年的那場洛陽邙山之戰,對於廣大的中原百姓,官員文人來說,更熟悉的代名詞就是--
《蘭陵王入陣曲》。
那幾年,中國分為三個國家。
北方的周跟齊本來互爭正統,但由於北齊的一個軍閥:侯景的動向,讓一切重新洗牌。
侯景叛逃,投奔南朝梁武帝,然後攻下了南梁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內亂,北齊跟北周當然要各自下來撿便宜。
轉捩點由此而生。
很簡單的邏輯,北齊的下面,是南朝京城。雖有侯景為亂,但這裡的抵抗還是比較激烈的。相對的,當時還是西魏的北周,就有大好荊益可佔,進而成為三國第一強。
幾乎也就在同一時間,塞外的勢力版圖也出現了變化。
原本小不拉嘰的突厥部落,打贏了鐵勒匈奴,併吞後更與西魏宇文泰聯手戰勝大柔然國。
對,新建立的北周,就國力來講是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
而突厥與北周,自然也展開了北齊侵攻行動。
西元563年底,第一回攻打山西晉陽,這是北周想打的,但老天爺不賞臉,風雪連三月,突厥就龜給你看。
聯軍戰敗。
半年後,又發起第二回合,仍是難越雷池一步。
這兩次戰役的主帥,都是後來隋文帝楊堅的老爸,楊忠。
楊忠說話能這麼大聲,那是因為他在南征戰役中有著巨大的戰功。然而,接連兩次無功,主政但反戰的大塚宰宇文護,就趁機把楊忠發配邊疆。
問題是,皇帝宇文邕是站主戰這邊的。
宇文邕索性要宇文護與突厥發起一年內的第三戰。
宇文護首先安排突厥進攻幽州,讓定都於鄴城的北齊感到壓力。
注意了,說是說楊忠被發配邊疆,其實他就是去幽州,根本就是突厥此次進攻的主帥。
周軍則兵分三路,從北中南三道夾攻洛陽。
北齊武成帝連忙下令,詔大將軍斛律光、太師段韶,與蘭陵王高長恭迎戰。
斛律光跟段韶,你光看官位就知道,絕對是北齊軍事界的第一把交椅。事實上在這幾年的東西戰爭中,這兩人也是拱衛北齊不敗的頭號大將。
蘭陵王高長恭是幹什麼吃的?
從東西掛突厥的第一戰開始,蘭陵王高長恭就在最前線作戰。
高長恭的相貌,長得像女孩子一樣,所以他常常戴著假面具上場作戰。
那就像一開始我們提到的,蘭陵王高長恭的事蹟,正史基本不載。我們不知道這一年的戰果如何,也不知道從十二三歲就開始治理地方的蘭陵王,到底治績如何。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歷史,只有官職不會被掩蓋。那個都有正式官方記錄的。
但高長恭連這個部份都被封鎖,所幸後來他的墓碑出土。
蘭陵王高長恭這時候的正式職務,應該是「中領軍」,屬於皇帝禁軍的負責人。這是在東西三連戰展開前所封,更早之前,高長恭是「左右大將軍」。
跟過去漢人官分左右不太一樣,北齊的這種左右官,意思同樣是直屬皇帝。
講白一點,高長恭從北齊第二個皇帝開始,就是禁軍大總管。在那之前才是經營各地的親王。
高長恭是「先代之子」,他的父親沒有當上皇帝,後來追封。
當時的戰況其實是這樣的。
齊大將軍斛律光是主力,率領五萬兵迎戰。蘭陵王高長恭則是督軍。
因為首都有突厥壓力,所以北齊武成帝不離開。你看掛個武字就知道這個皇帝愛打仗,但也不算很有成績。
周軍主力尉遲迥進攻洛陽,宇文憲於邙山紮營壓陣。
對,齊軍抵達時,地利已經被周軍佔領,雙方遂進入僵持。
北齊武成帝收到報告,就請太師段韶來商議。
段韶帶了一千騎兵,日夜兼程,只花了五天就趕到,跟斛律光與高長恭一同勘查地形安排戰術。
戰術說起來也不值什麼錢,段韶所用的,就是以騎兵攻山,詐敗誘敵。段韶為左軍,斛律光為右軍,蘭陵王為中軍。成功的讓周軍下山追擊,趁敵疲弊,大敗之。
「短兵始交,周人大潰。其中軍所當者,亦一時瓦解,投墜溪谷而死者甚眾。」
有時候就是看你能不能抓到關鍵。
乍看之下,北齊是因為段韶的到來,才取得勝利。但我們明顯看到,是蘭陵王高長恭對面的敵人大崩解。
這事情不是高長恭以一擋百那麼簡單。
詐敗本身是個技術活,你不可能跟每一個士兵說明清楚要保持多少距離……詐敗,就是要死人的。
以馬匹退下山更是玩命的舉動。正因為這麼蠢,周人才會追得這麼用力。
那為什麼只有蘭陵王的部隊反擊成功?
很可能這個計策,一開始就是高長恭提出,並且在對峙期間秘密演練過的。只是斛律光反對,反對很正常的。
而段韶則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特地來公親辦投票的。
二對一,誘敵確定。
由蘭陵王展開反擊,斛律光自也不落人後,射殺了敵方大將可叱雄。
然而,正當齊軍聲勢大好時,蘭陵王卻不與山上敵軍糾纏,抽出了五百兵掉頭就走。
高長恭的目標,是被圍多時的金墉城。
金墉是洛陽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他們在不知友軍動態下投降,那北齊三大將就要做白工了。
高長恭率領五百人,從後方突入周將尉遲迥的防線,一路殺到金墉城下。
守軍不知來者何人,不敢放行,導致高長恭等人很快就被包圍了。
高長恭左衝右突,無奈之下,只好脫去「胄示之面」,還其本來面目。金墉守軍大驚,連忙命弩兵放箭,護蘭陵王入城。
蘭陵王帶來了反攻的消息,令得士氣大振。
北齊武士們在城牆上放聲高歌,更加奮勇作戰。
當時所唱的歌曲,後來就被改編成戲曲,也就是唐初盛行的《蘭陵王入陣曲》。
其實你稍為想一下就會注意到了。
要嘛,歌頌將軍勇猛破陣,比如李世民也有《秦王破陣曲》。不然,出陣奮戰,也是很可以吹一吹。
偏生蘭陵王的傳奇,竟是入陣曲。
但戰事並沒有這樣容易就結束,或者我們換個說法。北朝二國,最終由北周一統,歸於隋唐。
據說李世民的破陣曲,就是以《蘭陵王入陣曲》的樂譜所改。你就知道,隋唐有多麼努力,要抹去蘭陵王高長恭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周齊二書不管你如何翻找,也找不出高長恭的厲害之處。
相反的,《周書》更說,其實是因為北方突厥再次怯戰,導致洛陽周軍無以為繼。
更進一步,還說突厥不只是不打齊,更有心回頭吞周。
要不是楊忠那個厲害啊……說到底還是要寫這場事關大局,更繫國家民族的一戰,在隋文帝父親的努力下得到安穩。
甚至除了高長恭本傳,沒有任何地方敢寫,高長恭其實是「反敗為勝」。
一個月內,北齊從絕對劣勢反轉,武成帝也連忙前來支援洛陽。北周宇文憲好不容易穩定軍心,但聽聞另二路皆為齊軍所破,只能撤退。
北齊武成帝論功行賞,《北齊書》卻寫,蘭陵王長恭為尚書令。
高長恭的軍權被奪嗎?沒有。
接下來至少三年的時間,蘭陵王高長恭都是鎮守洛陽的第一把交椅。甚至在段韶因病退休之後,其部隊更交由蘭陵王。
這是很重要又很輕描淡寫的一句。
北齊原本是中央集權很強的國家,大部分的將領,都是只能率領國家所擁有的軍隊出戰。
嗯?不是很正常嗎?
魏晉南北朝三百年,老師都會告訴我們,是以世族政治為主軸。
這句話的意思,不只是地方世家大族把握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自己的部隊,自成經濟體。
期間唯一成功達成長期集權的皇帝,就是南梁武帝蕭衍。而北齊高歡高澄,也做到了十多年的成功集權。
高澄就是高長恭的父親。
雖然上面寫洛陽邙山之戰,段韶只帶了一千兵來支援,但比對之下你就會知道,那是朝廷給他的。
他有自己的兵力。
也正因為段韶自己有兵,斛律光才不得不重視段韶的意見。
這三大將不是在洛陽邙山之後才成為北齊三本柱的,之前就已經是了。高長恭的力量,也不單單是來自於他個人,而是整個高澄系的表率。
但也由於他們三人「威名過盛」,導致北齊開始往又一次的世族制,類似隔壁北周的柱國制傾斜。
皇帝,必須出手。
北齊武成帝宣佈退位為「太上皇帝」,這是北魏孝文帝父親發明的手法。為的就是讓自己不要被政務綁住,能夠再次加入軍事,鎮服諸大將。
第一個被除掉的,就是斛律光。
想幹掉斛律光的不只北齊,北周更放出各種風聲,表示只怕斛律兄弟在,不懼武成帝高湛。
至於高長恭,則是惹了高湛的繼承人不快。
在北齊後主高緯的眼中,斛律光兄弟跟段韶再了不起,也不過是高家養的狗。
但高長恭,是高家人。高氏四帝,三者為兄弟,都是高澄的弟弟。說白了,高長恭兄弟一旦累積足夠的資本,完全有機會取高緯而代之。
政治鬥爭,不外如是,多說無益。
蘭陵王高長恭是否真的提出騎兵上山詐敗戰術,很難說。不過除了《蘭陵王入陣曲》,唐代也記載著漢晉六大經典火攻。
第一是李陵以火制火,第二是皇甫嵩趁夜放火。
第三為周瑜赤壁大火,第四則是東晉殷浩仿火牛陣的「火雞陣」。
蘭陵王的名字,則是出現在第五,火弩破城。
唐代的火箭,並不是在箭頭做易燃物點火再射出。
「以瓢盛火,冠矢端,以數百張中夜齊射敵營中芻草、積聚。」
很簡單啊,很好用的感覺啊,為什麼不是大家都用火攻呢?因為非常容易燒到自己。
蘭陵王高長恭不只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更是有智慧的人。他還曾經做過自動傀儡,可以幫人斟酒,至今無人知曉原理。
高長恭提出火弩戰術,必然有他解決的方法。
唐朝時就有記錄,在自己的易燃物上塗泥巴,或是將衣物布幔弄濕的方式。
《蘭陵王入陣曲》本是唐代當紅的歌舞戲曲,到了唐玄宗時,以其非正統收於宮中。
這跟東漢光武帝劉秀收圖讖的感覺很像。
不是毀去,只是變成了皇帝專屬的。
隨著改朝換代,《蘭陵王入陣曲》終於消失在中國歷史上。
但卻留在了日本。
最後,究竟為什麼,高長恭是一個必須從歷史上抹去,卻又抹不掉的人呢?
以側面相關來說,高長恭的大哥「河南王」,當年被人稱「山東唯聞河南王,不聞有陛下」。
而他的弟弟高延宗,最後也在北齊後主棄守前線之後,繼任皇帝,帶領齊軍戰勝周天子御駕親征。
周天子宇文邕還是裝死才逃過一劫的。
這些事情都能寫進史書,高長恭究竟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正著看不解的時候,就反著看試試吧。
唐代史家在批評北齊政治的部分,莫過於「任用小人」。主要指責的對象就是武成帝高湛。
事實上,高湛本人重法律,從幾次戰爭下來,也明顯看得出他不是傻瓜。他所用的人,幾乎都是學有專精。也必然都會被寫下缺點:就算段韶都有好色,斛律光則是嚴苛。
那這些人也幾乎都被他兒子,北齊後主高緯殺掉。
但蘭陵王高長恭沒有缺點。除了戰功之外的專長也不被記在《北齊書》。
我有一個簡單的例子,但想不想得通在個人。
蘭陵王高長恭,也許就是另一個武侯諸葛亮。
陳壽是一個很複雜的人。
他在《三國志》寫諸葛亮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讓諸葛亮遭到當時很多人批評。
後代也很多人批評。
但你想深一層就知道了,如果不是陳壽做《蜀相諸葛亮集》,《三國志.諸葛亮傳》,你各位會知道諸葛亮真實的面貌跟功績嗎?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陳壽可是拚著性命,要把諸葛亮的真相流傳於後世。
而高長恭沒有碰上這樣一個「陳壽」。
那或許才是,「敵國之名相」會有的命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