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2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讀《編輯這一行》:編輯應有的技藝、思維與靈魂

本書在2021年5月於臺灣初版上市(在日本於2015出版)。
首先,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一提。

「現今」編輯這一行

市面上以「出版/編輯」為主題的書其實不少,但它們不是寫給大眾的書,而是寫給從業人員還有少數有興趣的讀者,市場相對一般的商業書小很多,所以這類書籍無論是翻譯書,或是臺灣人寫的,大多已經斷版,而且出版距今也相隔了一二十年。
因此,《編輯這一行》多少帶有「明知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明知不大可能成為暢銷書,依然有某種使命感,將「編輯」的精神和技藝傳承下去──更重要的,它是屬於這時代的「編輯」之書。
相較於一二十年前的觀點,這本書更「與時俱進」,在「應該跟上潮流」之處靈活務實,於「不可動搖」的部分又能發揮「教育」(傳接繼承)的功能。
作者片山一行為什麼寫這本書?
他認為──編輯的職責在做出好書和暢銷書,但如今出版業卻一片混亂,編輯才更應該找出「編輯這一行」的價值與意義。

編輯之「術」與「道」

我為什麼買下這本書?
起初的動機確實只是為了增進專業能力,但越讀下去,越覺得這本書絕不只這樣──比起「術」(方法、技巧、技術),作者傳授的是技藝中的「道」(根本、原則)。
曾有前輩告訴我,她當編輯時,全靠自己摸索,沒人教她。
我雖然相對幸福,有前輩「話先說在前頭」指引迷津,並在地圖上標示出容易出錯的地方,不過,他們或隨時提醒,或親自同行,新手編輯能學到多少本事,終究是個人造化──前輩提供的是經驗,但能否活用,必須靠本人自己「體會」;比起學習「這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做」的思維。
畢竟,準則和流程是死的,然而作者、書稿和讀者都是活的;每份文稿有各自的身世、脈絡和精神。
前者教導編輯如何避免錯誤(固然十分重要),卻沒能教導怎麼激發創意;前者教導編輯怎麼按圖索驥打造品質均一的書,卻沒能教導怎麼「超越」上一本,甚至其他同類型的書。
在這一點上,片山試圖把模糊的經驗系統化成可以依循的準則(大至企畫發想和人際關係的經營,小至書名、標題、版面設計到圖解,無一不包),並始終強調「創新」的重要。
他舉出現今普及的編輯手法,其實源於過去他本人或某個編輯的「突發奇想」,在他們之前,沒人這麼做,然而那些在當時看起來相當大膽或「異想天開」的做法,一但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不但蔚為流行,也為出版業開拓新局。
是的,他始終強調,編輯最重要的是「企畫力」。
唯有如此,才能因應時代的變化,也不會隨波逐流。

編輯的自我要求

此外,片山是個信念堅定的編輯。
所以,這本書不只是「編輯的技藝」,更是「編輯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誠如他本人所言,他是為了在出版業快速變化的時代,把「編輯的價值和意義」說清楚,才寫下這本書。
老實說,編輯的工作內容大同小異,每個人卻有不同的工作習慣和理念。
然而,根據我的觀察(即使入行不久),我認為:編輯雖然沒有「對錯」,卻有「高下」之分;有些人是我的榜樣,但讓我覺得「絕對不要像他那樣」的編輯也大有人在。
看完這本書,我心目中理想的編輯樣貌逐漸清晰。
前輩們的指教都很寶貴,但我深知無法完全複製他們的模板,必須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有些東西得靠我自行歷練和印證,片山藉由《編輯這一行》幫助我畫出藍圖。

編輯要對自身權力有自覺

編輯應該具備品格、風骨、品味和個性。其中,最讓我獲益良多的,是片山對「權力」的理解。
他說:
「我希望編輯在判斷原稿好壞的時候,必須要有『責任感』, 說得誇張點,不管編輯認為一份原稿過關與否, 都可能左右作者的人生。」
「不管多麼年輕的編輯,對寫作者來說, 都是掌握生殺大權的當權者。 編輯必須要有自覺,知道自己是帶著這份『權力』在工作。」
必須了解何為編輯的「權力」,由此產生的「責任感」才是真實的。
我如果不時刻將這點放在心上,就會變得「傲慢」;一但把「權力」視為理所當然,對片山來說,「就不配當編輯」。
無論面對作者、寫手、翻譯、設計師──片山說:
「我認為有權力的人,更要謹慎運用自己的權力。」
「只有面對比自己更強的人,才要刻意使用自己的權力, 如果總對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使用權力,這個人的價值就低了。」
是的,這也是我的心願。
畢竟沒有人可以獨力完成一本書,每個人或多或少存在盲點。
我希望大家是「對等」的夥伴關係,共同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就算意見分歧,也希望彼此能充分地溝通,讓一整個團隊的人都能成長進步,互相栽培。
而且,要是編輯不設法跟作者站在一起,了解其心思,看見他眼中的風景,如何成為作者和讀者間的橋梁?
我想成為既與作者同心,也總是為讀者著想的編輯。
我想聽見作者說:「我的編輯是你,真是太好了。」

編輯要致力推出暢銷書

其次,片山作為「商業書」編輯,其務實的觀點十分適用於現在的書市。
他擁有業務和行銷的思維:書是商品,賣不好不行。
但他的本質依然是編輯:書是作品,要做「只有我才能做出來」的書;就算有樣學樣,也要有「超越先趨」的骨氣和氣魄。
一直保有這樣的意識,編輯才有機會琢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企畫,並在執行的「術」的層面有所突破。
這樣的觀點多少修正了我的「傲慢與偏見」。
無論日本或臺灣,出版界或多或少彌漫著「文藝書比商業書更高」的氣息,只把商業書當作維持出版社營運的工具,用來填補文藝書「薄利」的缺口。
然而,片山作為資深商業書編輯,大大提升了「商業書」的「高度」,實現「商品」同時成為「作品」(好懂又美觀的商業書)的理想;他以實際經歷整理出編輯商業書的技藝,甚至其他書種的編輯也該反過來學習他務實的思維。
片山做書的精神,或能以本書最後一章(大標是〈出版界瞬息萬變,編輯如何因應?〉)的這段話總結:「編輯是綜合藝術家,也是優秀的行銷人員。最重要的是,編輯要有骨氣。」
最後,在成為有骨氣的編輯前,誠如某個推荐人所言:得先有專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鴿白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