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不好回答的問題,提到戰爭,許多人不免感到心裡沉重而難以自拔,這是生而為人對於災禍、戰事本能而且直覺的反應,也是人最可貴的悲心,能對他人的處境發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這是很棒的一點。
可是在同理心過了以後,一定會有人想問:戰爭到底從哪裡而來?為什麼普丁堅持要攻打烏克蘭?烏克蘭的人抵死不從真是勇敢!
親愛的,這世界上目前有許多事物都不是你眼見為憑的真相,太多人習慣以情緒或憑恃著所學、專業或者某些信念信仰去做出判斷及言論,但這些都未能觸及眼前你所見的真實樣貌。
人們往往置身其中渾然不覺,還會不斷重複的上演這一些「自以為是」的劇碼,所謂的正義、公平、倫理、道德,都是拿眼前這一世,或是你所能觸及的資料來判斷,有太多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真理,你們未必有所明白。
在戰爭的運作系統裡,不是誰是誰非,而是和平的平衡力量遭到破壞。我們與其問「是誰發動的戰爭?」,不如去看,「是誰不要了和平?」這些疑問必須穿過累生累世才能看見彼此糾結的結構,辨認出最初始不被愛而甘願丟棄和平的渴望。
枱面上備受爭議的人物,永遠有你們無法知道的全貌,這不是靠情資收集就能了解的,普丁之所以會做出戰爭的決定,也不是只出於他的個人意志,如果能看到這樣的的面向,再去評論戰爭的起源,或許才是做到真正的悲心:同體大悲。
普丁今天站在這個歷史業力的舞台上,他的寂寞和悲憤不容易為外人理解,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他對國族、國家的愛,你又會如何評判他呢?都是愛,能分出高下和對錯嗎?
戰爭中會看到許多人性的黑暗與光輝,有許多人不畏恐懼,深入前線去支援,也越來越多人運用網際網路的優勢,給予戰爭現場許多支援。這樣的舉動究竟是增加或者是減緩了戰事的速度呢?
或許這麼說會讓你很困惑,真正能起到幫助的是有一顆對於祈求和平的心,其他別無他法。因為你不會知道在這一場戰爭的業力運作中,你們(自以為是)的作為,就起到了什麼樣的變化?人們因為往往無法看到最接近真實的樣貌,而不曉得應該要對「不知」有所敬畏、謙卑啊!
這一場戰爭是人們對於渴望和平的考驗,是止戰之戰,在這之後,原本對和平的渴求會更加的深切,也不願意輕易地發動戰爭。和平不是一個簡單喊喊的口號,它是一種內心都更加願意包容他者的狀態,即便還沒辦法做到,也要先能給出認同的狀態,在那一天來臨時,你們才能真正讀懂戰爭。
我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