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終於知道,道歉一旦多了,就失去效力了

年輕的時候,我失去過一個好友,因為我的「好勝」耗盡了彼此從國小到國中建立的情誼。每一次,為了口頭上的「輸贏」,我總是「死不認錯」,最嚴重的一次還說出帶仇恨性的字眼,一直到現在都還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 那時候,為了「爭一口氣」常常不擇手段,言語中的「攻擊性」帶有強大的「殺傷力」,彷彿站在我面前的是敵人而不是朋友。《靜思語》說:「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這句話一點不假,但是我當時沒有慧根,就是個「短暫發瘋」的人,根本六親不認。 發瘋過後隨即到來的,通常是懊惱悔恨的情緒。拉不下臉的我,總是透過寫信道歉,祈求原諒。一次、兩次、三次⋯⋯我以為這循環可以一直到永遠,直到最後一封信被原封不動的退回! 「我不要」她說。然後我永遠記得帶著決絕表情說完離去的她的背影,還有自己當下的心慌與詫異!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後來在與人構通上,我一直努力的練習,也一再的糟心。因為越是刻意,就越容易碰壁。人性的微妙在於:「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靜思語》。一旦排斥的心成立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就很難再扭轉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我們常在吃虧、上當、受傷,或使人受傷、上當、吃虧中徘徊。無論是手機上以「抱歉」開頭的簡訊還是口頭上的「對不起」,作為接收者或是發送者,我們總是自覺地判斷簡訊中到底是有幾分真心,作為一個發訊者的時候,我們也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 在真實世界中,「道歉」作為一個讓關係緩和的動作其實是非常有效的,然而想要經營一段關係更看重的是一個人「道歉」之後的「行為」。回頭再看年輕時的行為,就是圖一個僥倖「反正再寫信道歉就好了」,並沒有真切地反省,避重就輕逃開了「面對錯誤」這個過程。
只是我不知道:「你越逃避的就越容易來到面前,你越堅持的就越快瓦解。」——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甚至,你欠別人的,會有另一個人以不同的形式,在生命的某刻歸還給你!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人生真的很「煩」,你該學習的功課會不斷重複地以各種方式出現,就像朱延平導演執導的《男生女生配》中,男主每一天都重複過著聖誕節,每一天都在無聊、憤怒、鬱卒中打轉。直到他開始觀照、反省並試圖做出改變,「時間」才發生了變化。
可惜真實人生無法重來,青少年時期犯的錯終究是傷了人。在那之後,我又經歷過幾次重大道歉,有時我對他人、有時他人對我,雖說不是每一次,但我心中的總是有股聲音,逼迫我直面「認錯」這回事。
這大概是在慘烈的教訓中,最寶貴的一課了吧!

📚提及/引用之著作:
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夏日出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