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反對派大老:梁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西魏有個大官,名叫梁禦。
「其先安定人也。後因官北邊,遂家於武川,改姓為紇豆陵氏。」
史書總是會在這個開頭,沒有戲肉,你半點也不想留意的地方,埋下最重磅的火藥。
安定梁氏,其實是東漢最偉大的家族之一:大將軍梁冀的家族。
梁冀是個流氓,他從精神層面上,摧毀了過度虛偽的東漢。引爆了黨錮之禍,也催生了許許多多我們所熟知的軍閥,比方董卓,比如曹操。
拯救王朝,同時把王朝往深淵推的大臣,梁冀可說是東漢第一人。
而紇豆陵這個「鮮卑姓」更經典了。
按漢化鮮卑人的說法,紇豆陵是比梁冀更早的東漢大將軍,竇憲的後代。竇憲在漢人中國史上的地位,遠大於梁冀,可比衛青霍去病。
他當年聯合了還是弱勢部族的鮮卑,擊破匈奴,就此改變了草原霸權。
漢人中國史就是常常這樣頭去撞到,跟你說匈奴滅亡了,從此這裡都是鮮卑人。
嗯?聽起來沒毛病?
毛病在於,人類不會因為政權變更而改變血統。其實就是國籍跟著改變而已。
新的鮮卑帝國,我喜歡叫他們帝國雖然他們沒有皇帝。裡面的成員就仍然是匈奴統治時代那樣的兼容並蓄。除了純種鮮卑成了天龍人會在各地擔任領袖,此外還有竇憲的族人。
當時是以東漢朝……想成外交官好了,的身分在鮮卑帝國居住。
但後來竇氏捲入黨錮之禍,這些住鮮卑國的小竇子們就趕快放棄自己的漢官身分,混入草原之中。
據說,紇豆陵就是小竇子們用的「化名」。
鮮卑人進入中原爭霸,建立北魏朝時,一起加入的紇豆陵氏,到底是梁家大將軍之後,還是竇家大將軍之後?
老實說是「不重要」。
重要的只是,紇豆陵分為兩支,有這樣的認知就足夠了。
東漢中期到北魏建立,那也過了兩百多年。跟著北魏太祖一起打天下的紇豆陵梁氏祖先,也留下了一個「俟力提」的胡名。
我個人最討厭有一派會因此寫這種胡人的全名是「紇豆陵俟力提」的方式。
單純說鮮卑人,要到北魏孝文帝漢化之後,才會實際使用中國人的姓名組合。比方普六如堅是姓普六如名堅。
但原本你說他們會不會把族名冠在本名前面?拜託,這種事情是各部族自己的習俗,沒留記錄誰也不會知道的。
記錄寫俟力提,就叫他俟力提可以了,不用自己腦補。
俟力提他們家算是不好不壞,不高不低,就這樣一路混到了北魏末年。
而當時文武雙全的梁禦,則在爾朱榮入京後,加入了西征軍。
西征軍有兩大頭領,一個是爾朱天光,另一個是賀拔岳。北周太祖宇文泰,就是跟著賀拔岳發家的。因為賀拔岳被刺殺,宇文泰接管了大部隊嘛。
身為西征諸將之一,梁禦自然是在當時的混亂中,選擇買進宇文泰,才會留名於世。
怎麼混亂?
西征軍的意向大概可以分五種……還只是大概而已。
一,跟隨刺殺賀拔岳的將軍。二,跟隨宇文泰。三,回歸爾朱天光。四,回歸朝廷。五,就地自立。
梁禦其實是爾朱天光的手下,卻懂「會演是英雄」的選擇了宇文泰。
這堪比麋竺投資劉備,玄德公自是感恩再三。
不過,東西魏戰爭開打之後沒多久,梁禦就過世了。真正要說的,是梁禦的兒子:梁睿。
宇文泰感念梁禦的付出,決定代為扶養年幼的梁睿,讓他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讀書學本領。
梁睿日漸長大,該還給他的官爵,那也是不減反增。
宇文泰可不是瞎的,梁睿跟自己的兒子情同手足,又不像曹丕跟曹操收養的拖油瓶一樣整天吵架。他知道,來日梁睿只怕是比兒子的親兄弟還可靠。
這是魏晉南北朝,北方人跟南方人很不一樣的價值觀。
事實上,從五胡亂華開始,就有很多「胡人大官」會收養漢人子弟。
你要說是純樸的草原民族天性我也不反對啦,人的天性有虐殺也有憐憫,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也不算奇蹟。
不過呢,就利益面來說,其實就是要接收漢人家族財產的意思。後來宇文泰甚至把這件事政策化。
看事的角度百百種,宇文泰在這件事上肯定是從利益切入的。
宇文泰死後,在姪兒宇文護的主持下,兒子登基為周閔帝。從後續可知,宇文護跟閔帝陀羅尼並不合拍。
這時候,梁睿就被拜為前線將軍,派去跟北齊作戰。
陀羅尼被廢,統萬突繼位。
即使宇文護還政統萬突,軍事大權仍掌握在他手中。一直到統萬突的弟弟,禰羅突宇文邕上任。
宇文邕一開始表現得非常順從,慢慢以政逼軍。
在誅殺宇文護的十五個月前,梁睿終於得以回京。
當然,沒有任何記錄顯示,宇文邕是要把這個乾哥哥找回來,對抗堂叔的。
總之,奪權行動成功,梁睿也成為了北周的軍政要臣,一步步成為六公的中堅份子。
嗯,大概就是《鬼滅之刃》,下弦第一的那個意思。核心要角後段班第一名。
那我們稍微倒帶一下。
梁睿出鎮時,守在洛陽西北面。跟他協防黃河的北周大將,就是楊堅的父親,楊忠。
三年兩帝,兩人合作無間。
楊忠在宇文邕登基時先被召回,梁睿則是多蹲了十年。
跟小弟弟宇文邕合作,梁睿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但小弟弟的兒子,周宣帝呢?
周宣帝上任之後做了很多六公調動,動來動去就是動不到梁睿。一直到他要發動南征時,梁睿才終於升上了柱國,領益州總管。
其實時間很短,畢竟宣帝在位不足三年。
重點是,尚未成行,周宣帝就駕崩了。
楊堅矯詔掌權,這邊宣布梁睿應該繼續上任。結果原本的益州總管,王謙認為楊堅根本是意圖叛亂,不願意服從命令,就地造反。
梁睿的接任行,馬上卡死。
楊堅收到報告,派出五將率二十萬兵,去接應梁睿,要求他指揮平亂。
這不應該解讀成:楊堅信任梁睿。要說:楊堅「希望」梁睿能夠站在他這邊。不然直接要梁睿回來,二十萬兵去跟益州打就好。
梁睿不只鎮過前線,也保過後方,威名顯赫。能夠得到梁睿的幫助,對於非獨孤系統的將軍,會有很大影響力。
獨孤系統,指的是當年跟宇文泰齊肩的西魏柱國獨孤信。
獨孤信的軍派勢力,說能扛起北周半片天都不為過。
宇文邕等北周皇帝所不明白的,就是「權臣」宇文護費盡心力,想要取代獨孤信的軍派地位。
結果宇文護卻死在政治鬥爭中。
當然我們不會知道,宇文護如果成功消去獨孤信派系影響力,北周會如何。我們只知道,宇文護失敗了,而北周也終於被獨孤系統中的楊家取代。
梁睿,作為《隋書》列傳排名第二的人物,原因就在這邊了。
屬於宇文系統,卻不是宗室。
當時楊堅的三大親信,後來的第一軍師高熲,其實建議的帶兵人選,是同樣屬於宇文系統非宗室的于義。
但劉昉趕忙來勸:「于義雖是善戰,但梁睿聲名更著。以于義為元帥,只怕旁生枝節。」
楊堅恍然大悟,才更換了詔令。
得了兵力,將領跟詔命的梁睿,先點張威出陣。
五大將中,有三人都是一等一的貴族,其中于義跟達悉長儒也算久經戰陣,唯獨張威就是個庇父蔭的富二代。
但梁睿看得出來,張威也想幹一番大事業。
由張威進行第一波突擊,那是士氣可用。若是不幸慘敗,兩貴反正本來就看不起張威,但另外兩人更會打起十二萬分精神應付接下來的戰役。
還好,張威幸不辱命,打穿敵方防線,擒得數千人。
北周大軍繼續推進。
叛軍的勢力非常強大,整個漢中地區都在他們手中。
梁睿正軍以對,從祁山道進入。
祁山道南龍門關,有十萬大軍陣守。
軍營排開,連營三十里。
十萬才三十里?夷陵之戰不是蜀軍八百里連營嗎?
那個是小說的誇飾法,事實上吳國的軍議上曾說:「攻備當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銜持經七八月……」
原本吳軍已經推入三峽,陸遜要求他們撤退不要跟劉備打,故諸將有此議。
夷陵到巫縣,差不多就是六百里的路……八百里連營的意思,其實可以說是從白帝城到夷陵都是蜀軍,戰線很長。
龍門這裡單點防守山道出口,三十里足矣。
是吧?
正軍以對,就是梁睿的奇兵布局。他讓大軍跟敵方對峙,派出勇士們編成一個又一個小隊,趁夜翻山越嶺而出。
開戰當日,叛軍只聞四面八方皆有敵軍,慌亂調度之下,正面防守就鬆懈了。
北周朝廷軍努力奮戰,終於成功突破龍門。
這是蜀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自古破蜀,走山道破漢中是最常用的戰術。蠢才會選擇祁山道突破,更不要說這裡駐守了十萬大軍啊。
梁睿一邊敲鑼打鼓,一邊派人放消息出去。
原本還得突破劍閣關?守將聽說龍門關都擋不住,就決定投降了。
穿過劍閣,大家就準備一馬平川的正面硬幹了。
敵軍選擇要地駐守,而梁睿還是拿出老套:天馬流星拳。大軍兵分九路,六路圍攻敵軍主力,三路分別襲擊外圍。
援不至,任你險要金城湯池,又能守得多久?
要知道,死守到底或者能出奇策反攻的將軍,在史書上那是沒有一百也有八十的。
問題在於,就是因為他們「非常人」,才能立傳留名。中國史上將軍如繁星點點,成千上萬。聽到消息就潰敗的,才是主流。
梁睿安排妥當,中午開打,太陽還沒下山就破敵了。
直面成都,在無險阻。
敵首王謙親自出城迎戰,梁睿一邊安排對陣,一邊派出間諜去說服守城將領。等王謙覺得差不多該鳴金收兵的時候,城門已經不為他而開了。
用兵如神的梁睿,非常快速的順利平亂。
梁睿威震西陲,如果接續反楊堅,那就是二分天下。但他沒有,他選擇了支持楊堅的輔政,卻沒能把北周的國祚延長下去。
《隋書》留下的記錄,顯示梁睿是「心懷天下」之人。
身在蜀地的梁睿,提出了平南蠻的軍略。
為什麼要平南蠻呢?有孟獲再世嗎?
因為南蠻有奇樹異獸。魏晉南北朝三百年來,主要透過吐谷渾參加了絲路貿易。原本他們是進貢中國很多,但慢慢就發現,給中國你其實換不了什麼東西。
給胡商,你什麼都可以換到。
資本主義就這樣侵蝕了純樸的南蠻人,讓他們決定脫離中國大社會主義的懷抱,僅僅維持著基本關係,每年送個十匹馬意思意思就好。
梁睿說,這樣不對這樣不好。
心懷天下就是讚。
那梁睿也怕楊堅認為,自己是要請求更多士兵來聚集造反的力量。特別強調,我這邊人手很夠,你不用派援軍。
主要的問題是路途雖不遠,但十分險阻,用後勤補給跟不上。必須就地徵調兵糧。
梁睿需要政府命令,跟南蠻地的漢人或熟蠻城池徵調。那他也說,你一邊對他們下命令,我們大軍一邊開過去,很快風聲傳遞,南蠻人才會害怕我天朝威風。
說真的,楊堅覺得滿有道理。但他也覺得,你都說蜀地人手夠,一旦我下令,你在那邊拿著雞毛當令箭,要反我不是更容易?
這件事終於是壓下不發,但後來楊堅還是派了另一個大將,採取梁睿的方式平定南蠻。
更何況,梁睿以為四方大亂已平,該是富國強兵的時候。楊堅那邊還忙著在準備篡位咧。
於是,楊堅聯絡了一個跟著入蜀的親信,去說服梁睿。
是吧,不可能不在梁睿身邊安插人手的啦。司馬昭派鍾會鄧艾伐蜀,也是要有個監軍啊。
梁睿不是那種好我知道了然後不表態悶聲發大財的人,他直接就表態支持楊堅。
解決了這個心頭大患,楊堅開心啊。
但也開心沒多久我跟你說。
北周之所以被楊堅所篡,很大原因是他們最後對於是不是該統一天下起了爭執。楊堅屬於不急於一時的「維持現狀派」,但梁睿雖非激進,仍舊是統一派。
他這時支持楊堅,竟是以退為進,隨即上書「平陳之策」。
楊堅則是拿出「初臨天下,政道未洽,恐先窮武事,未為盡善」的說法搪塞。
但他也半威嚇的給了梁睿承諾:「淮海未滅,必興師旅,若命永襲,終當相屈。想以身許國,無足致辭也。
意思是陳朝只要不願意放棄皇位,我們總有一天要交戰。到時你想去為國捐軀,我也不會攔著你。
好吧,梁睿放棄攻打陳朝。但身為軍派大老,他想休息,其他人還由不得他呢。
人在蜀地的梁睿,不斷收到親友們的來信,說突厥日漸強大,朝廷無計可施。梁睿也只好再次上書,自請討伐突厥,還準備了攻略本,圖文並茂的詳述人馬糧食調度與戰法。
楊堅很是感嘆,但仍不敢用。
幾年下來,梁睿終於明白,自己是被流放了。他不再自請遠征,改而申請回朝。
楊堅很快就允許了。
回到長安大興的梁睿,稱病不出。偶有上朝,也是由楊堅派遣武裝士兵護送。是尊重,還是軟禁?大家就自行判斷了。
後來,有很多人來告梁睿,說他在西蜀時收了很多賄賂。
意思是梁睿呈報回京的戰功,多有不盡不實。
楊堅大怒,立刻下令查辦,果然當時領功者有很多都俯首認罪。梁睿聽到風聲,連忙上書,自請接受調查下獄。
不過楊堅不辦他。
官方說法是,梁睿當時必須表現得自己很貪財,才不會讓皇帝懷疑他想要造反。這個史有明證,是秦朝王翦的故事了。
楊堅就這樣不給梁睿打仗,也不對梁睿下手,反倒將他帶在身邊,巡狩天下。
開皇十五年,即西元595年。
前一年底的巡狩車駕去到洛陽時,六十五歲的梁睿過世了。也正式昭示著,北周宇文系統不再有反對楊堅的力量。
李穆與梁睿,分別代表著隋朝繼承自北周的兩大軍派力量。最終都被楊堅弄得服服貼貼,更放上第一功臣的位置尊重。
或許,我們也可以看做,這是楊堅之所以能締造「開皇之治」的原因……
之一。
但俗話說得好:「有法必有破,無招勝有招。」
當楊堅走上的,不是真天子的「把一切都做好」,來讓所有人信服的道路。那麼,早晚會有人用他的方法,顛覆他的王朝。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1會員
91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隋書》之前的史書,其人物傳排序基本上有一個共通點:時間。 實際上,史書作者心裡有一個自己的順位,依此調整內文的開始時間點,來改變順序。 比方諸葛亮從他的祖先諸葛豐寫起,他就可以排在關羽的前面了。 通常來說,對當代國家越有貢獻者,會越靠前。 誰才是隋朝第一重臣大家族?就是隴西李氏。
我承認,二十年前看《大唐雙龍傳》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邪王石之軒=裴矩是個什麼梗。 今天?還是不知道。 那麼就來知道一下,裴矩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物吧。 裴矩,河東聞喜人。 自西晉開國九公的裴秀以來,河東裴家就是不墜的大族。在北魏分裂之後,裴矩的家族歸於北齊。但他很小就成了孤兒。
《大唐雙龍傳》的第一個魔王,叫做宇文化及。在歷史上,宇文化及就是殺了隋煬帝楊廣的辣個男人。 隋朝啊,是隋文帝楊堅篡北周而建立的。北周的國姓,就是宇文氏。 這該說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嗎? 很有趣的是,關於宇文化及的身世,有兩個不同說法。
在談論到唐朝盛世敗亡的時候,老師們絕對不會錯過「牛李黨爭」這個關鍵。 嗯?別忙著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隋朝的篇章才剛開始,怎麼就要講牛李黨爭了? 可你想想,「李」是唐朝國姓,牛是從哪個北京來的敢跟李家爭雄啊。哥從先秦看到魏晉南北朝,最屌的牛也不過三國牛金啊。
隋文帝楊堅,某方面來說,也是千古一帝系列的人物。 螃蟹的美味,其實不是第一個人定義的。千古一帝真天子的標準,也不是秦始皇就已經完成。至少,在國家已經統一的情況下,漢武帝要登上這個台階,就需要新的目標。 平服四夷。 西晉司馬炎做到了統一,但做不到平服四夷,進不了名人堂。 隋朝,也要面對這個挑戰。
在談論隋朝如何從一統天下,快速走向滅亡的時候,最簡單的檢討方式,就是指向隋文帝楊堅的繼承者選擇失當。 秦始皇也失當,劉備也失當,司馬炎也失當。你有沒有聽過「噹噹噹噹噹噹噹」? 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從來不會是「Only you」。
《隋書》之前的史書,其人物傳排序基本上有一個共通點:時間。 實際上,史書作者心裡有一個自己的順位,依此調整內文的開始時間點,來改變順序。 比方諸葛亮從他的祖先諸葛豐寫起,他就可以排在關羽的前面了。 通常來說,對當代國家越有貢獻者,會越靠前。 誰才是隋朝第一重臣大家族?就是隴西李氏。
我承認,二十年前看《大唐雙龍傳》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邪王石之軒=裴矩是個什麼梗。 今天?還是不知道。 那麼就來知道一下,裴矩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物吧。 裴矩,河東聞喜人。 自西晉開國九公的裴秀以來,河東裴家就是不墜的大族。在北魏分裂之後,裴矩的家族歸於北齊。但他很小就成了孤兒。
《大唐雙龍傳》的第一個魔王,叫做宇文化及。在歷史上,宇文化及就是殺了隋煬帝楊廣的辣個男人。 隋朝啊,是隋文帝楊堅篡北周而建立的。北周的國姓,就是宇文氏。 這該說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嗎? 很有趣的是,關於宇文化及的身世,有兩個不同說法。
在談論到唐朝盛世敗亡的時候,老師們絕對不會錯過「牛李黨爭」這個關鍵。 嗯?別忙著懷疑自己是不是看錯。隋朝的篇章才剛開始,怎麼就要講牛李黨爭了? 可你想想,「李」是唐朝國姓,牛是從哪個北京來的敢跟李家爭雄啊。哥從先秦看到魏晉南北朝,最屌的牛也不過三國牛金啊。
隋文帝楊堅,某方面來說,也是千古一帝系列的人物。 螃蟹的美味,其實不是第一個人定義的。千古一帝真天子的標準,也不是秦始皇就已經完成。至少,在國家已經統一的情況下,漢武帝要登上這個台階,就需要新的目標。 平服四夷。 西晉司馬炎做到了統一,但做不到平服四夷,進不了名人堂。 隋朝,也要面對這個挑戰。
在談論隋朝如何從一統天下,快速走向滅亡的時候,最簡單的檢討方式,就是指向隋文帝楊堅的繼承者選擇失當。 秦始皇也失當,劉備也失當,司馬炎也失當。你有沒有聽過「噹噹噹噹噹噹噹」? 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從來不會是「Only you」。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從此,唐國史上開啟了為期三個月的『馬朝』,其效率、清廉,沒有一位唐國國君能比;同時,唐國野史也出了第一位男后:梁皇后。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話說當年王莽篡漢後天下大亂,有一個才子叫做班彪,扶風安陵豪族。 作為關中豪族避難路線的首選,班彪來到了天水隗囂處。 同樣也和廣大關中豪族的前途訴求一樣,當更粗的大腿劉秀那邊中興氣質大顯後,班彪做了《王命論》的思漢命題作文來感化隗囂。 沒成功。 班彪隨後出門北走來到了嚷嚷要回歸母親懷抱的竇融處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Thumbnail
23年臘月,劉秀到達河北第一大城邯鄲。 耿純,雲台13將來投。 從此刻開始,基本上河北的豪族們就開始靠著自己的眼光進行站隊了,耿純是第一個。 這個耿純是巨鹿豪族,家族勢力不小,父親耿艾,在王莽時代是濟平尹,後來投降劉玄,繼續回原職任濟南太守。 耿純作為官二代,也有長安留學背景,而且學成後還得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從此,唐國史上開啟了為期三個月的『馬朝』,其效率、清廉,沒有一位唐國國君能比;同時,唐國野史也出了第一位男后:梁皇后。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話說當年王莽篡漢後天下大亂,有一個才子叫做班彪,扶風安陵豪族。 作為關中豪族避難路線的首選,班彪來到了天水隗囂處。 同樣也和廣大關中豪族的前途訴求一樣,當更粗的大腿劉秀那邊中興氣質大顯後,班彪做了《王命論》的思漢命題作文來感化隗囂。 沒成功。 班彪隨後出門北走來到了嚷嚷要回歸母親懷抱的竇融處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Thumbnail
杜威作為趙漢的談判代表為了把價碼標的高一點,反覆強調王郎確實是西漢王朝十二任成帝的嫡親骨肉,打狗要看主人,咱得有個看相。 這是比較冒傻氣的談判代表,咋能跟另一個政權說自己的血統更純正呢! 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劉秀對這種血統論最為不屑:「就是成帝本人復活從棺材裡爬出來,皇帝跟他也沒關係了,更何況他的
Thumbnail
23年臘月,劉秀到達河北第一大城邯鄲。 耿純,雲台13將來投。 從此刻開始,基本上河北的豪族們就開始靠著自己的眼光進行站隊了,耿純是第一個。 這個耿純是巨鹿豪族,家族勢力不小,父親耿艾,在王莽時代是濟平尹,後來投降劉玄,繼續回原職任濟南太守。 耿純作為官二代,也有長安留學背景,而且學成後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