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有情——讀吳晟詩集《他還年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早在1978年發表的〈阿爸偶爾寫的詩〉,吳晟(1944~)就透露自己寫詩是「對生命忍抑不住的感激與掛慮」,近年來,吳晟在平地造林,同時投入社會運動,用行動表示對環境與生態的關懷。農民詩人暌違14年出版的詩集《他還年輕》,更是一本為土地發聲的作品,訴說著這些年對環境的觀察、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守護生態的信念。

生活的觀望

詩集以「他還年輕」為名,一方面期許年輕世代共同守護台灣這個年輕的島嶼,另一方面象徵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人與土地還有很多未完待續的故事。〈春氣始至〉、〈時,夏將至〉、〈秋日祈禱〉、〈大雪無雪〉刻畫著四季流轉的美麗,此外,玉山、阿里山、日月潭、旗津、西螺大橋、高雄旗後燈塔、高雄火車站、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旗後小教堂,乃至於日常可見的橡木桶、菜瓜棚,都是詩人創作的題材。
吳晟不只是書寫台灣土地的風光,更多時候,他以地方景物作為線索,交織出深層的人文思索與文化關懷。〈找尋定位——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首段拋出一連串的問題,「是誰的領事館」?「引領什麼事物進出」?「是誰的觀測所」?「觀測什麼動向起伏」?「是誰的文物館」?「陳列什麼歷史文物」?叩問著從英國領事館官邸到高雄海洋觀測所,再到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的歷史變遷。遊客來來往往的足印與聲響,何嘗不是對時代更迭的提問,在旅人探詢建築物身世的同時,這棟山頂上的紅色洋樓也透過自身的存在為自己定位,誠如詩末所言:「每一道長廊、每一扇拱門、每一塊紅磚/都在尋找/獨立自主的定位」。
在這座島嶼上找尋定位的,不只有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通車六十年的西螺大橋同樣「靜靜佇立在時代的風潮中/尋思河床寬闊細緻的變遷」;台灣原生樹種大鐵杉藉由年輪與枝枒,訴說著玉山仍然年輕的身世;「緩緩漫開一甲子歲月」的高雄火車站,因為捷運線的加入,連結起更多可能,「接續所有故事/接續港都的前身與未來」。島嶼上的每一個地標、每一座建築、每一棵樹,都和台灣共同走過時間的交叉,年輕的身世也意味著這片土地永遠年輕。雨水「溫柔灑落生生不息的大地」,日月潭「為湖泊,注入永不乾涸的生機」,旗後燈塔指引船隻「沿著希望靠岸/等待,迎接/日出的燦爛」。吳晟總以年輕的熱情來面對這片土地,在他眼中,「青春,從未離開」。

生命的凝望

一系列「晚年冥想」的詩作,訴說著詩人對死亡的從容與對家鄉的感情,吳晟認為「鄉間子弟鄉間老」,「該退席的時候/就坦然離去」。〈告別式〉一詩更是豁達地交代:「請直接火化/骨灰埋在自家樹園裡」,他願死後和所生所長的土地合而為一,「化身為葉、化身為花」,回歸大自然。他相信在「森林墓園」裡,「泊靠在每一棵樹下的魂魄/安息著仍然生長/無論去到了多遠/總會循著原來的路徑/回到親友的懷念裡」。
〈學習告別〉從新生兒「告別子宮、告別臍帶」寫起,闡明從嬰兒哇哇墜地開始,我們無時不刻都在「學習告別」。日復一日,和白天告別、和夜晚告別,隨著年紀的增長,告別青春、告別人生旅程所遇見的人事物,一生中無數的告別,「原是為了學習/最後如何向自己/從容自在地告別」。除了從容面對未來的死亡,在〈不要責備他〉詩中,詩人也誠懇呼籲大家溫柔看待那些放棄生命的創作者,「一向如此良善的他/何忍將驚愕的問號與哀傷/留給活著的我們來承擔」。
「晚年冥想」系列是詩人晚年面對生命的思索,更是詩人與自己的對話。在〈凝視死亡——回應吳易澄〉最末,吳晟悠悠寫下:「凝視死亡/就是凝視生命/或許有些悲傷/更多是期許自己/還有夢想要實踐」;〈晚年〉一詩則低語著:「仍有大片夢想趕著種植」、「仍有記憶話語趕著書寫」。他期許自己盡力完成此生的使命,同時看到「他還年輕」的希望延續,「每一片落葉,輕輕鬆手/都是為了讓位給新生」,是對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描摹,也蘊含著年輕世代繼續守護台灣的期盼。

生機的盼望

「在鄉間老去」的詩人並沒有「閒看花開花謝草木生長」,或者坐擁「寧靜的書桌,安頓晚年」,吳晟為家鄉、為生態站出來,為這片土地的細水長流投入抗爭。〈我心憂懷〉一詩即表明,雖然可以選擇平靜安逸的度過晚年,但面對「挾開發為名的洪流,繼續泛濫」,掠奪走一處處山川林地,詩人始終無法放下對環境的擔憂,他「四處奔走/聲嘶力竭地呼喊」,期盼不要再有人因為利益,舉著「建設」的旗子導致生態浩劫。詩作〈土地從來不屬於〉也提醒大家不能再放任對環境的傷害,「每一片土地的毀棄/都是萬劫不復的災難/將我們快速逼近/無處立足的絕境」,遭受破壞的環境是難以復原的,「土地,從來不屬於/任何人,任何世代/誰也沒有權力/剝奪下一代的未來」。
〈無用的詩人——向太陽控訴、向天公控訴〉寫的是反對中科工程搶奪農業灌溉用水,一群年邁的農民在烈日下靜坐陳情,卻得不到正面回應的心情。詩人「寫不出有力的詩句/可以阻擋金權集團」,於是放下筆桿,帶領農民北上請命,無奈「行政官僚/在大樓內穿西裝吹冷氣/聽不見老農的聲音」,只好向天呼喊,期盼老天爺能主持公道,讓土地正義獲得伸張。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先寫彰化海岸的多元生態、農漁民的辛勤、自然景觀的開闊,繼而提出「這裡,是否島嶼後代的子孫/還有機會來到?」的疑問,揭示國光石化工廠可能的影響,不只是會有「煙囪、油汙、煙塵瀰漫的天空」,被工廠截斷的水源,將帶給西海岸乾旱與死亡,憂心忡忡的詩人再也無法平心靜氣,他「多麼希望,我的詩句/可以鑄造成子彈/射穿貪得無饜的腦袋/或者冶煉成刀劍/刺入私慾不斷膨脹的胸膛/但我不能。我只能忍抑又忍抑/寫一首哀傷又無用的詩/吞下無比焦慮與悲憤」,吳晟用詩堆砌出守護土地的堡壘,「一遍又一遍,向天地呼喊」,盼望能喚醒大眾的良知、喚回環境的生機。
面對外界的喧囂丶文明與自然的拉鉅,詩人將哀傷和憤怒轉為文字,用詩來回應現實。《他還年輕》不只是一本橫跨十四年的詩集,它更是父執輩對下一代的輕聲呼喚,期待年輕世代「更懂得尊重自然倫理,更懂得珍惜自己、珍惜萬物的生命價值」,期待台灣子弟都能看見四時有情、生生不息的福爾摩沙之美。
——發表於《吹鼓吹詩論壇》第20號(2015年3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43內容數
愛詩人曾發表的書評、詩評、文學評論與其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桂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一年,文仁在東華大學攻讀博士班,我在國北教大唸碩士班。剛踏進現代詩研究領域的我,在研究資料中認識了「王文仁」,後來因為研究需要,我寫了一封e-mail給文仁,拜託他提供一篇研討會論文讓我參考......
詩集以「搭訕主義」為名,不僅是向詩搭訕,亦在向讀者與自己攀談,從中可見作者長期浸潤現代詩流域的詩觀與詩思。
那一年,文仁在東華大學攻讀博士班,我在國北教大唸碩士班。剛踏進現代詩研究領域的我,在研究資料中認識了「王文仁」,後來因為研究需要,我寫了一封e-mail給文仁,拜託他提供一篇研討會論文讓我參考......
詩集以「搭訕主義」為名,不僅是向詩搭訕,亦在向讀者與自己攀談,從中可見作者長期浸潤現代詩流域的詩觀與詩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 宋代吳文英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描述了夢者漸漸入睡時的心境。深邃的花朵暗示著一種隱居和孤立的感覺,做夢者的思緒回到了他們能夠自由探索世界的時代。象徵時間的流逝,無聲地落下,暗示著一種必然感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前言 歐陽修頌揚穎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起句即主題,末三字都是”西湖好”,例如「春深雨過西湖好」;「畫船載酒西湖好」;「羣芳過後西湖好」……而其末句,約略可想像置身湖中的情趣,例如: 隱隱苼歌處處隨;穩泛平波任醉眠;行雲卻在行舟下;疑是湖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中唐「詩豪」劉禹錫作品流傳甚廣,其中《竹枝詞》系列作品頗受後代讀者之喜愛。在此選出兩首《竹枝詞》分析介紹,形式上各自獨立,詩歌的內容都在書寫普遍的人情世態。兩詩原文如下: 城西門前灩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其一)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Thumbnail
◇舊寶物◇ (心得內容提及情節,請斟酌閱讀) 《他還年輕》在上映前我就陸陸續續看到非常多次廣告,還因此關注了目宿媒體,吳晟老師是從國一認識,一直到如今常常聽見名字的文壇前輩,但其實台灣文學史上他已經算是新秀了。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廣場的這棵大樹, 從青翠走向枯黃, 再由凋零回歸茂盛, 就這麼輪迴著, 我總會想起白先勇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Thumbnail
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 宋代吳文英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描述了夢者漸漸入睡時的心境。深邃的花朵暗示著一種隱居和孤立的感覺,做夢者的思緒回到了他們能夠自由探索世界的時代。象徵時間的流逝,無聲地落下,暗示著一種必然感
Thumbnail
春雁 明代王恭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 這首詩的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南方的複雜感情。一方面,他被它的美麗和魅力深深感動。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自己在這片土地上是個陌生人,無法充分領略這片土地的本質。道出了身在山清水秀的外地人的苦樂參半的感覺。總的來說,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前言 歐陽修頌揚穎州西湖的十首<采桑子>,起句即主題,末三字都是”西湖好”,例如「春深雨過西湖好」;「畫船載酒西湖好」;「羣芳過後西湖好」……而其末句,約略可想像置身湖中的情趣,例如: 隱隱苼歌處處隨;穩泛平波任醉眠;行雲卻在行舟下;疑是湖
Thumbnail
竹裏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詩人隱居山林、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和自由生活的熱愛。詩的語言清麗淡雅,意境幽遠。首聯以「獨坐」點明主人公的孤獨,以「幽篁」點明環境的清幽。頷聯以「深林」強調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中唐「詩豪」劉禹錫作品流傳甚廣,其中《竹枝詞》系列作品頗受後代讀者之喜愛。在此選出兩首《竹枝詞》分析介紹,形式上各自獨立,詩歌的內容都在書寫普遍的人情世態。兩詩原文如下: 城西門前灩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其一)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Thumbnail
◇舊寶物◇ (心得內容提及情節,請斟酌閱讀) 《他還年輕》在上映前我就陸陸續續看到非常多次廣告,還因此關注了目宿媒體,吳晟老師是從國一認識,一直到如今常常聽見名字的文壇前輩,但其實台灣文學史上他已經算是新秀了。
Thumbnail
回歸質樸,老詩詞與新創作會有什麼火花?請看這裡。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他久居異鄉,突然遇見一位來自故鄉的朋友,心中自然充滿了對故鄉的關切。他急切地想知道故鄉的近況,於是便問道:“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