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測謊」這種能力,聽起來比較像是什麼CIA、FBI審問犯人才需要的技能。NLP催眠師為什麼要具備呢?
其實這就來自於一般人對於催眠的誤解了。
大家會覺得,「催眠」似乎是說出一套關鍵的制式咒語,讓人進入恍惚狀態。
這對、也不對。
對的是,我們的確說出一套「有規律、制式」的指令。
不對的是;這套語言雖然有規範、有架構,但內容卻是靈活的、流動的。
度測,NLP專業執行師的必備能力
我們必須要針對不同的個案,調整這套架構內的語句內容。
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會強烈要求NLP專業執行師們,要有卓越的「觀察力」。
所以話題繞回來,這樣「讀心」等級的觀察力,我們在催眠階段會用在哪裡呢?
1.用來判斷合適介入方式
從NLP(神經語言程式學)的角度來看,不同人對於感官的敏銳程度各自不一、將會有視覺優先、聽覺優先、觸覺優先的差異。
所以,建構催眠指令時,我們要說什麼?怎麼說?很大程度取決在於對方的感官敏銳度。
挑選對方優勢的感官下手、指令會更容易被對方的潛意識吸收。
2.用來判斷是否有深層動機
在正式催眠前,會跟案主展開一場完整的對話。
NLP專業執行師們,會針對案主在意的議題深入了解。對個案而言,這也是個熟悉彼此的時機。
有些議題可能太過敏感、案主會直覺地想要隱藏、NLP執行師們就要展現強大的觀察力、辨認目前工作進度中卡關的議題是真是假?
是案主有意隱藏?還是案主自己也不清楚?
案主呈現的反應是原級情緒?還是次級情緒?
需要點破、進行更大程度的深入探索?還是停留在表層的溝通就好?
這如果沒有過人的觀察力、度測能力、是很容易把問題越處理越繁瑣的。
3.用來辨認催眠是否產生抽離
「催眠」是一個過程。就像是案主與催眠師,一起跳華爾滋一樣。療癒的發生是在這段過程。
而不是像打籃球「進球」、「沒進」這樣的二分法。
在催眠過程中,個案有可能極度深入、也有可能因為一句話的失誤、讓個案從深層的催眠狀態中抽離、回到表層意識。
所以NLP專業執行師們,就必須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每個詞彙、並且詳細觀察個案對於每具指令的接受程度。
接受度好,就能幫助她進入更深層的催眠。
接受度較不好、個案產生抽離,那我們就要修正下一段句子,幫助案主重回到潛意識狀態。
這一來一往要耗費大量精神、注意力,但也唯有如此,才能真的在催眠中幫助案主解決他的議題。
如果脫離了「NLP」、「神經語言程式學」、「催眠」的領域範疇,單純回到一般的人際溝通上,你會發現一般的溝通,其實還是催眠。
社交場合上,你對不熟稔的新朋友,會避免提到較敏感的話題、字眼。
你會依照對方的反應,來修正下一段對話的方向跟主軸。
話題頻率對了,雙方會結合的更深、更容易進入對話中的Trance「入神狀態」
所以這樣觀察的能力,不單只是NLP人、催眠師要具備的。
而是我們都應該留意、都應該學習。
舉個例子,當今天有客人在店裡面發脾氣,你說「先生,請你冷靜一下」這樣缺乏觀察力、這樣任意釋放詞彙,就很容易造成對方的情緒更激動。
你如果說:「先生,你能不能幫我更聚焦這件事情,它是如何讓你情緒不好的?」效果就會完全不同。
「膽小VS謹慎」、「脆弱VS敏感」、「粗心VS不拘小節」、「怕事VS和氣」諸如此類詞性的變化多端,我們都能理解。
但如果沒有敏銳的觀察力、沒有我們NLP所說的「度測」作為基底,那就會像是玩大老二開局時,直接把單張黑桃2丟出來一樣可惜。
你有沒有什麼「缺乏觀察力、不小心說錯話」的有趣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