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見不得別人好?」

戴姿穎在上個禮拜的泰國賽,幹掉了陳雨菲。​
​「送啦!」我振臂疾呼。​
​感謝小戴幫我報了當年看奧運轉播、氣到打翻泡麵的仇。​
也很感恩,她沒有在什麼奇怪的場合被逼迫要稱呼自己為中國台灣。(中華台北也是很機車啦,但目前就是沒辦法。)​
​賽後沒多久,新聞媒體也劈哩啪啦的出來;「戴資穎超神逆轉勝」、「一雪前恥」、「戴資穎霸氣痛擊」​
​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戴資穎是你的朋友,你會覺得很光榮呢~還是會覺得忌妒?​

​大部分都覺得光榮吧?甚至覺得小戴身為台灣人、是我們台灣人的驕傲。​
​那、換個例子。今天公司同部門、年資比妳淺的阿花,業績大噴發,老闆升他做整個區的區主管。​
​妳會覺得光榮嗎?會因為她是跟妳同部門出身、也同樣覺得是妳這個部門的驕傲嗎?​
​恩....好像有點難講了齁?​
​再來再來。​
​妳發現妳對插花、品酒蠻有興趣的。​
​妳打算用工作之餘考考品酒師啊、花藝師啊之類的考試。多讓自己培養點興趣,也許未來職涯考量上會有各種新的可能。​
​然後,前面那個例子中,顧人怨的阿花說:「哇,好像很有趣耶!」然後她就默默也報名了。​
​每天把作品打卡、限動、貼文狂PO,搭配一些「活出自我的女人最美」的無病呻吟。​
​然後她只用妳一半的時間,就考到了妳全部想考的證照。身邊整個朋友圈,每個都誇她有氣質、才華洋溢。​
​半年後,她跳出來教課、開了個什麼「女人我最美自信學院」,正式離開社畜生涯。​
​妳什麼感覺?嗯?​
​會不會覺得:「妳這個學人精...可以不要這麼討厭嗎?」​

自尊的維護決定了是否會忌妒

​為什麼會這樣?到底讓我們對待別人的成就,形成兩種反差反應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這個問題,老早就有人幫我們研究過了。這個理論叫做「自我評價維護理論」​
​這個理論的研究者,是亞伯拉漢.泰瑟Abraham Tesser。他針對「忌妒」這樣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
​他發現很巧妙的是;人有時候會因為他人幹了些好事,然後大喊:「看啦那是我姊妹!」、「我之前跟他喜歡過同一個男生唷!」搞得好像那件事情是他自己幹的一樣高興。​
​而有的時候,面對這樣的成功,卻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是------「喔我覺得還好啊,也沒很屌嘛!」、「她只是運氣好啦!」​
​在泰瑟的理論中,前者就是進入了「反映」過程。會覺得與有榮焉、為對方的成就感到高興,即便不是自己,也對這樣的快樂感同身受。​
​而後者,則叫做「比較」過程。會開始對他人成就雞蛋裡挑骨頭、蔑視、甚至是打壓。​
​而潛意識會讓你進入哪一種狀態?是「反映」?還是「比較」?則要看下面三個條件。​

​妳會不會忌妒的三個條件】

成就的可證品質​

​簡單講,就是凸顯對方很厲害的這個證據明不明確,越明確、越沒得含扣。​
​越沒得含扣、那對方成就傷害到我們自尊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舉例來講,假設妳聽朋友說,「昨天阿花在東區逛街一個小時內被三個男生搭訕耶!」​
​這種道聽塗說的事蹟,絕對比不上妳親身在現場,感受那一個小時內,妳一直被那三個男生忽視的自尊毀滅強。​
可證性越高、親身被妳看到、聽到、感受到的證據越多,潛意識越沒有逃避空間。​
​妳的小腦袋瓜,就越是得接受「對方是不是真的比我優秀」的可能。​
​妳的自尊、越容易被傷害到。​
​當然,這只是第一個要素。還得搭配另外兩個要素一起看,才會知道妳會不會開始忌妒。​

​兩人間的回饋圈及親疏性​

​妳根本不認識戴資穎,她對你而言是疏遠的,她是公眾人物。​
​妳對她的關係建立、回饋圈的建立,只能透過報章雜誌網路媒體。而不是真正實際相處及認識。​
​在這種距離關係保持的前提下,公眾人物表現得越是跟我們類似,我們會對她越有親和感。​
​一旦跟這個公眾人物有了親和感後,而公眾人物達到了非我們領域的成就時,我們反而會試著拉近與她的關係。​
​什麼同鄉啊、同窗啊、同學啊、同事啊、同姓啊,都可以拉一下。​
​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為了藉此提升我們的自尊。​
​白話講,親疏性越遙遠、越不容易傷害到我們的自尊,越不容易進入「比較過程」、也越不容易引發我們的忌妒。​
​阿當然,如果是妳「完全」不認識的阿呆阿瓜,他們不管拿了什麼宇宙盃冠軍獎項,當然也是與你無關了。​
​再來是第三個,也是我認為真正的關鍵。​

對方這份殊榮,是否在妳的「自我認同確認」之中​

​妳覺得自己細心、有耐心、對工作認真、閒暇之餘喜歡看看畫展,對世界名畫如數家珍。​
​妳慢慢發現自己對「美」好像特別有感覺,也試著自己畫一些小東西,放上網路之後大受好評。​
​這個時候妳的自我認同就慢慢建立了。​
​在這個例子中,妳對自己「美」的感知會越來越有自信,也越來越「認為」這就是妳獨一無二的特質。​
​花花世界裡,有人愛錢、有人愛權。有人為了幾個臭錢爭得大打出手、有人為了權力鬥得你死我活。​
​妳覺得,那都與你無關,妳只是喜歡「美」、喜歡欣賞、喜歡創作。​
​直到....直到前面例子中,那個在東區街頭被連番搭訕、然後還只用妳一半時間考到全部的證照、開了一間公司的阿花又出現了。​
​「噢~~我的好姊妹啊~~妳花藝、跟品酒師的證書考到了嗎?」阿花用極度誇張的方式,眨動那在你眼中超不對稱的假睫毛​
​「嗯,怎樣?」妳努力擠出個笑容。​
​「哇~~妳在畫畫唷?好厲害耶!」阿花用蓮花指拎起妳用下班的閒暇時間,畫了一個星期才完成的畫作。​
​左右端詳。​
​「三位乾哥哥~~」阿花轉頭「妳看我姊妹的畫,好看嗎?」​
​三隻舔狗其聲說道:「好看!太好看了!」「當然好看!」「只要是阿花妳姊妹的東西,都一定漂亮一定好看!」​
​阿花轉頭看看妳的反應,又悠悠把頭轉回她在東區收服的三隻舔狗。​
​「三位阿哥哥~~我姊妹的畫這麼好看~人家也想要學啦~~~」阿花嬌嗔:「人家也要!人家也要!」​
​「阿花啊我的好妹妹啊!我們三人替妳出學費!替妳找最棒的畫畫補習班!」三人異口同聲說道。​
​好,我掰不下去了,總之我相信妳開始清楚那種恨得牙癢癢的感覺了。​
​忌妒!這就是忌妒啦!當然我也不否認我故意把阿花寫得很欠揍。​
​不過這就說明了,對方成就會不會引發妳的忌妒、引發比較過程?最關鍵的第三個重要的要素,就是有沒有觸及妳的自我認同。​
​如果對方已經滿足前面兩個要素,也就是有「成就有可證的品質」、「不管你喜不喜歡,跟妳又蠻熟的」​
​如果這時候,她展現成就的方向,又剛好在妳「自我認同的確認領域中」那麼傷害妳自尊的機會就會超級大。​
​接下來,妳大腦就會進入這四種狀態。​

​潛意識挽救自尊受傷,延伸的四個行動

​當妳前面三個要素都滿足了,從「自我評價維護理論」來看,就容易進入「比較過程」。​
​進入「比較過程」,妳開始不爽、妳開始忌妒後,潛意識為了保護妳那薄如蟬翼的小小自尊,會引發妳的意識產生四種行為:​

​1.良性競爭,更加努力的增進自我,反超對手。​

​2.用一些惡意的手段,打壓、抹黑、或是暗算對手。​

​3.拉遠親疏關係,把這個對手變成妳不熟識的人,降低聯繫。​

​4.保持親疏關係,但妳開始漸漸對這項領域失去興趣、轉向投入其他領域找尋自尊。​

​後面兩種,是這種感受還比較淺薄、還停留在潛意識感覺到不舒服、但仍然有較多彈性空間時,人容易做出的行為。​
​前面兩種,則是比較外顯的情緒,多半搭配著無法脫離的環境。例如妳不想換工作的職場、家裡的手足、一群朋友間的共同好友。​
​前兩者的前提下,改變擅長領域或是遠離這個人的改變成本都太大,只能聚焦在現狀的改變。​
​在這情況下意識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尊受到傷害或挑戰,督促妳立刻做出修正​

​結語​

​大家比較沒有認知到的是,在生活小康還過得去的前提下,大部分的人對於金錢的追求,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強烈。​
​身而為人,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追求自我認同的建立、以及自尊的維護。​
​現在以「NLP」、「自我評價維護理論」的角度來切入判讀,妳就能更清楚的看出,為什麼有些人會做出類似玉石俱焚、我不好過妳也別想好過的行為​
對於他人任何看似荒誕的行為,妳如果從常理來判斷不可解,那麼,往她內在的心理動機、往自尊、往正向意圖去挖掘,往往都能一目了然。​
​把這段內容分享給妳,記得幫我收藏這篇文章、或分享給妳身邊,正在遭受「自尊受傷」的朋友,讓她知道她的大腦怎麼了吧!​

​也許你會想要認識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NLP、心理學出發 看到生活中 所有瘋狂跟浪漫 都跟大腦的非理性運算有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