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口。
黃河落差最大的瀑布。
故老相傳,鯉魚若能於此逆流而上,便可成龍登天。
率領五百騎兵的李世民,即使攀了上去,黃河兩岸亦皆是峽谷,渡河那是指望不上的。
所幸義軍中的突厥朋友們,對晉陝峽谷甚為熟稔,建議李世民等人折返霍邑,向東而行,可至呂梁。
呂梁西郊,便是渡過黃河的上好所在。
但山路難行,這五百騎自須非常精銳。
領軍副將,要求更高。
李世民先是揀了柴紹相伴。
即使父親表示不能盡信,但柴紹有勇有謀,精擅馬術,遇事更能以對外為先,李世民以為此時別無他選。
另一個副將,則是劉文靜暗中要李世民挑的。
卻是突厥人,特勒大奈。
論馬術,太原義軍中沒有比突厥人更厲害的了。加上這路線是突厥人提供,總是需要嚮導。
既有突厥副將,李世民的五百精兵中,自然也多是突厥騎士。特勒大奈更是突厥人中少有的學者。
嚴格說起來,特勒並非姓氏,而是官名,內典機要,外掌邦交。對於突厥境內大小汗國的情況,都要有所了解。
特勒大奈雖是東突厥人士,對西域突厥祖源也頗有涉獵。
加上他多次入隋,漢人的語言文化更是難他不倒。
一路上,特勒大奈與李世民多說西域風土,傳奇故事,時光也不是那麼難熬。
渡過黃河轉而南下,這日,探路斥侯來報:「前方當地人稱桃花峪,再行五十里,便可至禹門口。」
特勒大奈道:「突厥舊稱中國『桃花石』,意思便是過了此地,便不再是突厥人的地方。大奈的領路工作,也該功成身退了。」
李世民擺手道:「不妨事。你等先行一步,去探知情況,只希望孫華他們還安好。」
後半句自然是與斥侯說的。
若是大軍開進,五十里路也要走上一天。
但李世民等輕裝簡行,又是全員騎兵,不消半天,便已出谷與斥侯會合。
此時孫華等人,駐紮於韓城北面灘上,正等候任瑰消息。
李世民略微思索,要眾人清點食糧,確認還能再撐上一兩天,便決定退回谷中暫歇。
「依大將軍所料,河東城必定會派兵攻打孫華等人。」李世民道:「如今看來一切尚稱和平。世民見識淺薄,想聽聽二位意見,再做定奪。」
柴紹點點頭:「我已派人勘查附近地形與孫華等的布陣,繪製成圖,大夥參詳參詳。」
說這話時,柴紹面帶微笑,特勒大奈心照不宣。
李世民看了地形圖,不禁皺起眉頭。
「這般布陣,只防敵軍自水上攻來,只怕不妥。柴長史,我們是否應該派人提醒一下?」
柴紹道:「當前局勢,實難論定孫華等人是否已在敵軍掌握之中。若我等前去接頭,恐怕被一網打盡,還是靜觀其變為上。」
「我軍不過五百騎,若孫華一行與敵軍為均勢,方有奇襲之效。」李世民道:「在戰局一面倒的情況下,五百騎恐難以逆轉啊。」
柴紹又道:「所以此刻我們才必須研究,敵軍可能從哪邊進攻,該如何發揮手中騎兵的最大效益。」
兩人聲量越來越大,眼看就要發展成意氣之爭時,特勒大奈舉起了手。
「觀此地形,屬下倒有一計。」
李世民與柴紹聞言,一齊看向了特勒大奈。
特勒大奈道:「我突厥先祖,曾率四萬兵馬,大破敵國六十萬大軍。當時的地形,與此處甚為相似。」
李世民問道:「也是奇襲戰術嗎?」
特勒大奈搖搖頭:「不,是正面對決。當時的可汗,名為阿力山多羅思汗,他命左翼部隊緊貼河岸前進,避免敵軍包抄。」
柴紹也是懂兵之人,看了看,道:「但右翼仍有足夠空間,此舉反將己方逼入背水之陣。」
特勒大奈道:「多羅思汗也明白這個道理,將右翼展開分做兩隊,往後延伸入山林之間。」
李世民不假思索,讚道:「妙計,於林間放箭,令敵軍難辨,自不敢輕易展開包圍。」
柴紹也點了點頭:「如此布陣,在敵軍眼中,右翼呈現在外的部隊,反倒會被視為左軍。若我等有五百兵在外,敵將至少估計我軍有近三千之譜。」
特勒大奈笑道:「兩位都是行家,不過疑兵之計,自難致勝,頂多是拖延時間罷了。事實上,多羅思汗還安排了一股騎兵在左翼後方,借敵軍注意力被吸引之時,沿河繞至後方突襲。」
李世民跟柴紹互看一眼,也都笑了。
「我軍要拆出足夠兵馬奇襲,自是不足。但當此局勢,只要能沿河連繫上孫華等軍,自有足夠實力反擊。」
特勒大奈道:「是的,河東部隊此時要大軍渡河,已無可能。不出意外,他們應該也是數千精兵埋伏在附近等待。只要我軍站穩陣腳,左右包抄,實無不勝之理。」
柴紹也道:「此計應是當下最佳選擇了。多羅思汗真神人也。」
特勒大奈拱手道:「當年多羅思汗東征西討,建立了比今時更廣大的突厥汗國,其經典戰術戰役,尚有許多。若有機會,大奈可以再一一說與兩位知曉。」
李世民究竟是青年人心性,忍不住問道:「但我讀史書,只知西域有匈奴、大秦等大國,卻未聞多羅思汗國?」
柴紹一愣,他自然知道這問題相當失禮。
但特勒大奈並不生氣,緩緩道:「阿力山多羅思汗國建立的時間,比匈奴大秦來得更早。當時多羅思汗過世,其繼業者相互爭鬥,誰也不服誰,這天下第一大汗國,就此分崩離析。」
「中國史書上所知的條支國,安息國,便是多羅思汗繼業者所建立的。」
李世民跟柴紹都是讀過書的,自然知道這兩者是過去西域實力跟領地都非常巨大的國家。
這樣想想,阿力山多羅思汗國說是當時的天下第一,看來是當之無愧。
三人閒談已畢,再討論一些調度細節,便分頭忙碌去了。
是夜,果不其然,孫華陣營冒出沖天火光,遭到敵軍夜襲。
李世民這邊按照計謀行事,只是略做變動。
先撥出百人隊為步兵,敲鑼打鼓,慢慢往戰場推進。空出的一百匹馬,則背負著一早趕製的火把架,在山林附近緩慢移動,以增加疑兵威勢。
說到底,疑兵之計對李世民來說,也是駕輕就熟了。
隋軍將領桑顯和本以為夜襲十拿九穩,見到叛軍有援,也不慌亂,隨即兵分二路行事。
但黑夜之中,特勒大奈率領的突厥弓騎兵神出鬼沒,讓隋軍還未能與叛軍短兵相接,便死傷狼藉,要求援兵。
桑顯和正尋思該如何安排時,柴紹帶領的一百騎兵,已然殺到。
「晉州柴紹在此!太原義軍莫慌,右都督援軍已至!」
柴紹揮舞馬槊,四下救援友軍。凡見看似指揮校尉者,一槍便挑掉一個。
隋軍陣腳大亂,而孫華等四將也終於穩住部隊,開始反攻。桑顯和見勢不妙,連忙下令撤退。
天色漸明,戰鬥告終。
太原義軍一邊打掃戰場,四將來見李世民,才知援軍不過五百騎兵,紛紛讚揚李世民用兵如神。
但只有李世民等三人才知道,阿力山多羅思汗的戰陣精妙之處,根本還發揮不到一半呢。
竟有過如此偉大的將領,不禁令李世民心馳神往。
也就在此時,韓城的城門開了。
任瑰帶著縣令與數百兵馬,一派輕鬆的來到營地。
李世民坐在首位,接受韓城縣令的投降。
他開始懂了。
戰爭不可能不犧牲任何人,而父親也不是空口說白話。
一切的戰略,都應從減少犧牲開始策劃。
犧牲越少,得利越大。
李世民的眼光,望向了西邊。
渭北平原,下一個戰場。
或是更遠的西方。
更古老的時空。
策馬奔騰於蒼茫的廣闊大陸上,在秦漢之前建立巨大帝國的……
那個男人的身影,彷彿就在李世民的眼前。
阿力山多羅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