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冬天雖然沒有烏克蘭那般的寒冷,但真到霸王寒流來襲時,凍刺入骨的狠勁還是挺折騰人的!
在老大尚在繦褓時期,我便開始替他添購禦寒手套!
考量舒適感受,多以毛線針織樣式的居多。
小小孩的衣物總是做的特別可愛,洋娃娃般式的,總常讓我陷入選擇障礙!
隨著老二老三的到來、年紀的增長,櫃裡的手套幾乎快佔了收納空間的一半!
該斷捨離的時刻總會到來,孩子們卻常常在我準備扔進回收箱的前一刻精確阻擋:不行!這是我的!我要留下!~~
於是乎家裡的手套樣式應有盡有,足以開個手套賣場😅
也因此當我看到這本來自烏克蘭的「手套」,倍感親切!
故事裡的手套,某天不小心被主人遺丟在路上!
在那個嚴寒的季節裏,毛呼呼的手套是ㄧ個溫暖的存在!
老鼠看見了它、小青蛙看見了它、小兔子看見了它、狐狸看見了它、野狼看見了它、小山豬看見了它,大家通通一起擠進手套。
眼見裡頭的動物們已經動彈不得了,最後卻又來了隻大熊!
「誰住在裡面啊?天氣那麼冷,我也要進去!!」
沒辦法,大家商議了一會兒,最後還是讓大熊進來。這下子手套可是擠了7隻動物啊!
看到這裡覺得相當有趣,這麼多隻動物究竟要怎樣擠進小小的手套?
牠們的位置該如何分配才不會打架?
手套不會被撐破嗎?!
延伸出的疑問,讓我忍不住想趕快知道結局!
手套的主人再度登場,原來他終於發現自己的手套不見了,急忙回頭沿路找啊找!
最終在狗兒的吠叫聲中,動物們稀哩呼嚕地逃竄出來,衝回森林。
手套也回到了主人的身邊。
《手套》這本經典的繪本,在不同時期及國家(譬如捷克),都可見不同的版本及畫風。
我在圖書館幸運找到兩種版本,好奇兩者的差異,於是一併借回賞讀。
左邊版本是羅馬娜.洛瑪尼斯跟安德瑞.雷西夫的合作。(他們同時也是《看見聲音》系列的雙人組作者)
右邊則是拉裘夫的繪畫作品。
兩者畫風有極大不同:拉裘夫偏向細膩、寫實,並將動物予以擬人化,繪上傳統的民族服飾。
左邊的版本偏向簡潔,利用毛線意像拼貼ㄧ隻隻的動物。
至於我對手套裡該怎麼分配空間的疑問,羅馬娜也在書裏的插圖中說明了一切!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也忍不住一一細究其空間的巧妙安排,一切都是這麼的妥帖適宜,饒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