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種情感失衡父母類型#子康學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經常聽到催眠個案會聊到原生家庭的議題,父母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小孩許多的學習都來自於父母,然而父母有很多種,怎樣的父母叫失衡呢?簡單分成十二種類型:
一、權威型父母
所有一切都有孩子聽話照做,經常說的就是「這樣才是對的」「你必須要⋯」「你應該⋯」,小孩不必問,父母一定是對的
二、放縱型父母
無論孩子怎麼做都是對的,不能限制孩子的思考,不容易拒絕孩子,經常說的是「要給孩子自由」「孩子都是對的」「童年很短暫⋯」
三、情緒型父母
活在過去的傷痛當中,世界裡都是過去的對象,過去的事件,走不出情緒,有些憂鬱、有些焦慮易怒
四、面子型父母
孩子表現好不好很重要,在意旁邊人的看法,例如孩子的外在、成績、是否生的是兒子,小孩不能丟臉,小孩的呈現代表了自己的成敗
五、奔波型父母
每日都在外面忙碌,覺得要賺到錢,有成就才是王道,事業有成就可以扭轉一切,經常想的是「如果有一天⋯」「我都是為了家」,陪伴時間很少
六、完美型父母
對於自己及孩子都是高標準、高要求,孩子不能犯錯,需完成父母期望的成就,經常說的是「不可以這樣⋯」「你要更好」「這樣還不夠」「不能鬆懈」
七、逃避型父母
害怕承擔責任,經常見不到人、或飲酒、賭博、睡覺、遠離家中,有時害怕自己做不好,經常自責
八、玩樂型父母
父母很追求自己的生活,喜歡學習,郊遊,吃喝玩樂,或透過家人來幫忙照顧,比孩子更像孩子
九、沈默型父母
不太懂得如何表達,只知道給孩子吃飯,時間到睡覺,感情表達是件困難的事
十、犧牲型父母
自己省吃儉用,過的極度辛苦,所有最好的只給孩子;還有另一種犧牲奉獻是對外,在外做許多公益、付出,卻忽略照顧家中孩子
十一、緊張型父母
小孩無論去哪裡,都會過度保護,擔心被拐、擔心交通意外,一定要保護很好,不能亂交朋友
十二、暴力型父母
不太懂得如何教育,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生活或管教不順遂時,拳頭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常說「言教不如身教」,一個權威的父母,孩童容易學會的就是權威,一個總是犧牲自己的父母,孩子學會的就是犧牲自己
我經常說,無論你如何做,孩子的童年,都還是會有受傷的時候,做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如何做個好父母,答案都在自己身上,當自己成長時,孩子自然就會成長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的一生,幾乎都在思考如何賺到錢,我們會找尋方法、找尋機會,讓自己富有,去學習投資,找人合夥、找更好的工作…但有沒有人發現,好像跟方法沒有直接的關係? 多年前,某大師級的買房專家,開課訓練教你如何投資買房,學費不少,跟的人也很多,但真的所有跟他學習的學生都賺到錢?富有一輩子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最後
許多人對於神通或提升感知力十分好奇,只要聽到誰可以幫你開眼、提升感知,就會很想學習。 在心靈療癒的領域久了,就會發現很多憂鬱、創傷、情緒卡住的朋友,很多都是感知力高敏感族群。感知力的提升,換句話就是放大自身的感受,甚至是接收他人的感受,如果平常不知如何面對或處理感受的人,放大感受只會讓自己更執著、更
在地藏經第一品中,有位婆羅門女,因為母親生前惡果,死後去了地獄,婆羅門女念佛行善累積功德,最終母親超脫地獄往生天道 但為何現在人的業力如此難改變? 是因為心的工夫不夠,力量不夠,首先行願的功力不夠,沒有發大願,其次是慈悲心不足,還在拘泥於自己好,最後是沒有精進的心。婆羅門女,也就是後來的地藏王菩薩,
很多人都遇過鬼壓床,大部分的狀況是腦袋部分意識清醒,但身體不能動,只有少部分人會看到鬼,鬼壓床在睡眠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是指在睡覺時突然意識變清醒,而肌肉神經還未醒,就會出現神志清晰,但身體無法動彈的現象。這時不用驚慌,只要專注的念誦六字大明咒,或佛菩薩
很多人講到催眠,就會想到前世回溯、觀元辰宮、動物溝通、靈性溝通、瞬間催眠等,有些催眠師會表演搭人橋、忘掉數字、其實這些都只是催眠的技術,目的都是用於療癒的,當然,這些技術真的很炫,不過並非催眠的主要目的。 催眠其實是一個很科學的東西,他結合了心理學、心理治療、腦神經學,有許多重要的學術理論,曾有許多
疫情期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了,是否會感覺提不起勁?失去了動力?又或者是睡不好?或偶爾感受憂鬱或煩躁呢? 其實身體與心理是互相影響的,行動被限制住,再加上工作、家庭的互動方式起了很大的改變,溝通從實體轉到線上、要學習新的視訊軟體,還要配合公司彈性調整時間,嚴重的還影響到了收入或前景,心情怎麼能
人的一生,幾乎都在思考如何賺到錢,我們會找尋方法、找尋機會,讓自己富有,去學習投資,找人合夥、找更好的工作…但有沒有人發現,好像跟方法沒有直接的關係? 多年前,某大師級的買房專家,開課訓練教你如何投資買房,學費不少,跟的人也很多,但真的所有跟他學習的學生都賺到錢?富有一輩子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最後
許多人對於神通或提升感知力十分好奇,只要聽到誰可以幫你開眼、提升感知,就會很想學習。 在心靈療癒的領域久了,就會發現很多憂鬱、創傷、情緒卡住的朋友,很多都是感知力高敏感族群。感知力的提升,換句話就是放大自身的感受,甚至是接收他人的感受,如果平常不知如何面對或處理感受的人,放大感受只會讓自己更執著、更
在地藏經第一品中,有位婆羅門女,因為母親生前惡果,死後去了地獄,婆羅門女念佛行善累積功德,最終母親超脫地獄往生天道 但為何現在人的業力如此難改變? 是因為心的工夫不夠,力量不夠,首先行願的功力不夠,沒有發大願,其次是慈悲心不足,還在拘泥於自己好,最後是沒有精進的心。婆羅門女,也就是後來的地藏王菩薩,
很多人都遇過鬼壓床,大部分的狀況是腦袋部分意識清醒,但身體不能動,只有少部分人會看到鬼,鬼壓床在睡眠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睡眠癱瘓」(sleep paralysis),是指在睡覺時突然意識變清醒,而肌肉神經還未醒,就會出現神志清晰,但身體無法動彈的現象。這時不用驚慌,只要專注的念誦六字大明咒,或佛菩薩
很多人講到催眠,就會想到前世回溯、觀元辰宮、動物溝通、靈性溝通、瞬間催眠等,有些催眠師會表演搭人橋、忘掉數字、其實這些都只是催眠的技術,目的都是用於療癒的,當然,這些技術真的很炫,不過並非催眠的主要目的。 催眠其實是一個很科學的東西,他結合了心理學、心理治療、腦神經學,有許多重要的學術理論,曾有許多
疫情期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了,是否會感覺提不起勁?失去了動力?又或者是睡不好?或偶爾感受憂鬱或煩躁呢? 其實身體與心理是互相影響的,行動被限制住,再加上工作、家庭的互動方式起了很大的改變,溝通從實體轉到線上、要學習新的視訊軟體,還要配合公司彈性調整時間,嚴重的還影響到了收入或前景,心情怎麼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情緒不穩和放手的教育方式常常交織在一起,為孩子帶來複雜的挑戰。孩子在應對父母的情緒波動時,必須學會自我獨立,而這樣的成長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的堅強,也可能讓他們感到孤立。本文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平衡,並提供應對父母情緒影響的建議,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世上確有失職的父母(或監護人),棄兒虐兒事件時有所聞,然而,每次看到有人一副為正義發聲的吶喊:為了防止沒資格當父母的人禍害下一代,所以,「當父母要考證照」時,我先搖頭,然後想罵髒話!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情緒不穩和放手的教育方式常常交織在一起,為孩子帶來複雜的挑戰。孩子在應對父母的情緒波動時,必須學會自我獨立,而這樣的成長過程既能培養他們的堅強,也可能讓他們感到孤立。本文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找到平衡,並提供應對父母情緒影響的建議,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世上確有失職的父母(或監護人),棄兒虐兒事件時有所聞,然而,每次看到有人一副為正義發聲的吶喊:為了防止沒資格當父母的人禍害下一代,所以,「當父母要考證照」時,我先搖頭,然後想罵髒話!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