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的全面,如同人類身心靈的提升。而這過程當中,我自己的領悟是,個體化的影響力逐漸的被重視,那便會是創生的伊始。而地瓜校長也指出解決永續發展的變革條件就是「人才」,故在整個去中心化思考脈絡下,分化而開展的個體價值,都會成為一個地方,豐富的適性生態。
反觀,如若只糾結在一個年齡階層,抑或指定的受體上,如:返鄉青年、留鄉青年,那麼就會易於陷入在創生的桎梏之中。其中陳美伶老師所提出的「壯世代」,我覺得相當具有啟發性的點出了這個思考。
老年人口能重新開啟新的價值
我的家鄉,嘉義,是全台老年人口比,最高的地方。這些人口一直被賦予一個負面的價值觀感,好像老與年輕,是一個優與劣的極值。但陳美伶老師的話語,重新定義了一個概念,在數位轉型的影響下,老年人口能夠重新開啟新的價值,有機會形成「老年創業」的人生第二春。這想法極具創意性,同時也有更有效率,與思考如合吸引外流人口回返相比,如何讓在地的居住者,產生價值,如雜學校的使命:賦能創變者,共創影響力推動社會變革這般,運用其本身的獨特性,改變在地生態,這會是一個新的嘗試可能。
在來共識營前,我提出了地方集體記憶資料庫的想法。當時我思考的方向是,如何透過影像教育,讓在地的青壯年人口運用影像的紀錄性質,產生影像新的賦能,將完成的影像作品其中的素材,上傳至記憶資料庫的雲端,讓更多人可以下載使用,也就是「共享影像」的概念。當時鎖定的族群是青壯年的影像素人。然而經過共識營後,我重新思考這整套系統,發現我忽略了最有價值的一塊,是在「壯世代」的這個區塊。
透過「壯世代」帶動的影像創變的風潮
這個區塊的人口擁有最充裕的時間,能夠進行長時間的紀錄拍攝,也擁有最豐富的資源,能夠無罣礙的全心意的發揮熱忱。如若影像教育能夠引導他們,成為一名影像freelancer,他們能夠販售他們拍攝的影像素材,來獲得成就感,同時成為記憶資料庫的支持系統。而透過「壯世代」帶動的影像創變的風潮,是否也能成為一種更為有機的吸引力,讓外流的人口重新看見,這些他們普遍認為窮、老、殘的地方意象,其實具備著生猛而蓬勃的能量?我們不能忽略掉各年齡層及階層都將有社會實踐的夢想與野心。
在這樣去中心化的大脈絡構想裡面,隨著共識營課程的持續進行,也衍伸出了幾個可支撐的較為實際的思考。比如「資料的搜集」,未來可轉換運用的交易方式,便是Data的交易。然而如何讓這些資料具有價值,並且被看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故事化」。透過故事系統去整編資訊,行銷資訊,儲存資訊,我認為是最有效益的方式。故我在思考影像教育在地方能做到的事情時,我思考到影像教育便是一個教導學員,如何有脈絡「說故事」的課程。推動影像教育並不是進行一個技術性的複製,而是美感的養成、社會的同理、個體的成長、一個全人的思考,我們需要在課程裡教會我們的學員,這套說故事的方式,不只限於影像上,而是影像是當前較好的資訊載體而已。
影像是地方創生的最好串編者
另一個思考是地瓜校長所說的去殖民化及去全球化的推動下,地方開始長出自己獨有的肌理及輪廓。然而如何去實踐地方文化的全球在地化,需要有一個導引向前的動力,及一個可被回返觀測的性質存在。我覺得這是地方很缺乏的,往往我們在嘗試及實驗的過程中,少去了合理的動機,比如我們時常舉辦的城市音樂節,我們很清楚音樂節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卻少了與當地連結的深層動機。我認為如何導引,需要的是IP的思考。形塑IP的過程,必定要去爬梳過往的資料,及往後看到更遠的未來性,有策略的進行事件的編排。而IP個過程,更需要故事作為有機質,讓內在的動機更為完整,而影像參與在這個過程裡面,就是最好的串編者。過往我們進行城市影像的拍攝,往往是為了滿足府方行銷的需求,然而當我們能夠導入IP的思考,將影像的風格統一化,並策略的執行影像的敘事,最後能夠做成一個較永續的推動,我覺得那會是一個影像重新介入在創生裡面的新樣貌。
在最後運用李惠銘校長在分享會上說的一句話:「有事故,才有故事。」在地方上做這些很有創意的事,其實要難上非常非常的多,仍有許多考驗在前方,但此次共識營,在聽了許多老師們的「故事」後,不知不覺對「事故」多了一些期待,期待能夠說成「故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