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透過影像 留下部分的地方記憶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 / 種種影像
種種是一個專注用影像說故事的影像團隊,落腳在嘉義市三年,創作了數十隻自製的地方短紀錄片影像,近百隻地方形象廣告,數百則地方觀察專題,數十場地放影像創作坊。回過頭檢視這一路拼命完成的作品或案件,其實最初就只是想留下些什麼而已。
在回來嘉義之前,我們是在中國杭州的二更影視公司底下的導演部門。二更影視公司是出產地方紀錄影像起家的公司。在那裡看到二更公司如何透過影像連結在地能量,在每晚的二更時間,生產出一則地方人文故事。運用影像凝聚在地意識,同時用故事行銷在地文史。當時一邊做一邊想,這樣的過程如果發生在台灣,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一直從事影像工作的我們,當回到地方,站在故鄉的地上時,那會是更有意義的事嗎?帶著這樣猜測與懷想,我們回到了故鄉嘉義。
嘉義的一切就像是它的街巷地景一樣,是一張被層疊了許多細節的精美摺紙,必須深入裡面,在其中迷路,在得以看到隱藏在街巷裡的街巷,得以看到一個深具人文底蘊的城市心臟。也因為如此,我們做了很多時間進行拍攝前的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嘉義留下的人文相關資料其實相當的稀少,需多資料需要再次的進行地方的實察與探索,這提示了我們,如果要做一個對地方有意義的影像團隊,要做的事除了拍出好的影像,更重要的事是,如何留下這些故事,讓更多人能被看到。
「自媒體營運地方內容,想像影像作為一種載體,被地方需要。」
我們透過社群成立了種種影像的粉專,每個月定時定期的更新社群內容。內容多為5-8分鐘的地方影像紀錄短片及文字與攝影組成的專題報導。以社群的方式與我們的粉絲群眾,分享我們所見的觀點與我們踏查的地方資料。
短紀錄部分,我們為應合現今社群媒體觀賞的特性,將過往紀錄片的形式,加以改變其敘事結構與節奏,以一杯咖啡的時間,一段等車的空檔,一個晚上放空的片刻,運用一點時間,閱讀一個地方的故事。比如之前嘉義的一間二輪老戲院要結束,我們提早兩個月到現場進行空間的拍攝與人物的紀錄,人物上我們選擇了一個一生都在老戲院放映電影的老放映師,老放映師因為戲院關閉,也無戲院聘用,於是乎結束自己電影的人生。後來許多人反饋,在那邊看了這麼久的電影,才知道原來在他們背後放電影的人,竟然是一個70歲猶如電影《新天堂樂園》裡的老放映師。我們也是透過拍攝地方的紀錄片,才發現許多地方的日常其實都如同電影一般在捲動著。
文字與平面攝影的專題報導源自於我們拍攝影片前的田野調查。田調時,我們會觀察地方的光影,擷取人物的故事,顯影背後的文史。一般這樣的文字與影像過程,我們會收納在場景的事件簿子裡。但我們轉念一想,如若能將我們觀察到的分享出來,能不能讓後面回來的工作者或創作者更好的運用呢?而為了在社群媒體上具閱讀性,於是乎我們把這樣的地方探詢過程,運用報導性文學及紀實攝影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些內容有許多包含地方的冷知識、地方的趣事、地方的秘密基地、還有不為人知的奇人異聞。
現在社群每個月固定吸引大概10k-12k群眾點閱,種種運用這樣的社群能量,試著去討論出影像於地方的角色定位。影像除了傳播的性質外,能夠為這樣的受眾群體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這樣的群體包含著在地民眾、地方關係人口,我們也許要滿足的並不只是資訊的傳達,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記憶匯整的平台,如何透過種種交織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會是我們嘗試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十分重視每一則在貼文底下民眾的回覆,這這些互動的內容中,就是一同參與地方記憶的過程。試想,原先在電影院放映紀錄片完後,便再無連結的觀眾,如今在社群媒體上,成了我們的「線民」,讓我們得以往下一個創作主題前進。透過社群影像,大家像是在共編共創一隻地方的長片,這部影片娓娓道來關於一個地方的前世今生。
「讓我們一起拍一部影片,讓場域Action。」
雖然我們論述影像生產的過程,看似抱有許多積極與嘗試,但不得不說,一直以來地方影像的價值,即是一個被動性的、附加性的產物。官方撥出一筆費用多半是用於一場活動的紀錄、一個專案的結案報告、一個城市的觀光預算。在這樣的過程裡,影像的性質一直處於某種商品性的存在。
我們嘗試透過不同形式找出影像參與地方的其他可能。於是今年我們與嘉義市智慧科技處合作,透過製作地方創生的影像行銷,同時連動到種種在地方拍攝過程中所串聯的地方夥伴們,舉辦了六場青年小聚。將影像的客體性質轉變為主體,六場青年活動連結著地方創生影片的主題性,開展出線上議題發聲,線下議題討論的形式,將影像裡面我們時常喊的「Action」轉變為場域的擾動。
同時我們進行一系列的教育工作坊,如:草草影展青年工作坊。培養大眾影像的美感欣賞與素養養成。透過課程期待地方的非專業人士,也能夠一起參與到地方影像製作的行列中,運用簡單的影像技術,也能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學員在課程中走入地方,進行探查與連結,過程中重新思考自己與地方的關係,並試圖與之對話。最終其作品產出自地方,也會在地方進行展出,這樣的一個過程,讓地方民眾能有機會從鏡頭裡看到自己,在這過程中重新找到對地方的認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們是由教育工作者及地方工作者組成的教育平台,協助媒合及提供種類豐富的能力培育課程。我們也是家庭培(陪)學的教育平台,培育及陪伴親子共同學習、成長,以「創業教育」及「服務學習」為兩大主軸培養學生108課綱的九大素養能力。陪伴家長更有能力了解並面對孩子的教養及學習問題,陪伴孩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是一位國際公益管理師,也是一位實驗教育工作者,因為和申請個人自學的孩子們共學共成長,成為一個關心永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也創建自己的品牌努力著朝願景前進。一直對雜學校的蘇仰志(地瓜校長)很感佩,因為從一位關心教育的設計人,到現今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領頭羊,這樣跨領域的神奇角色
文 / 微光盒子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歸屬在哪 那就來我們這裡吧 這裡不是家 這裡不是學校 這裡是一個讓孩子 重新找到歸屬的地方」 微光盒子成立於2018年,是由政大USR計畫的學生團隊發起,我們從安康社區的街頭認識孩子,逐漸聚集一群在外遊蕩的兒少,並成立了兒少據點的雛型,安康大挑戰。透過遊戲和共餐,
文 / 微光盒子 本次很開心能夠代表微光盒子參與普列斯製造共識營的北區場次,在這緊湊的兩天當中,包含精彩的演講以及充實的討論,更重要的是能夠認識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用不同方式關注著教育的夥伴,以下是我自己在兩天的過程中,從分享與討論中的心得。 體制內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天結束後的夜晚,我們幾個團隊聚集在
文 / 奧斯丁教育OURSTEAM 奧斯丁是BBC micro:bit官方授權台灣直營代理商,並同步代理經銷多項國際STEAM教育品牌商品,提供教育單位從幼教小教、國高中、大專院校乃至師培等各階段所需之全系列產品服務。 除了實體產品販售更提供官方中文化課程教案、相關STEAM教學創意教案、跨領域應用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們是由教育工作者及地方工作者組成的教育平台,協助媒合及提供種類豐富的能力培育課程。我們也是家庭培(陪)學的教育平台,培育及陪伴親子共同學習、成長,以「創業教育」及「服務學習」為兩大主軸培養學生108課綱的九大素養能力。陪伴家長更有能力了解並面對孩子的教養及學習問題,陪伴孩
文 / 熊塾雲端生涯顧問 我是一位國際公益管理師,也是一位實驗教育工作者,因為和申請個人自學的孩子們共學共成長,成為一個關心永續發展的教育工作者,也創建自己的品牌努力著朝願景前進。一直對雜學校的蘇仰志(地瓜校長)很感佩,因為從一位關心教育的設計人,到現今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的領頭羊,這樣跨領域的神奇角色
文 / 微光盒子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歸屬在哪 那就來我們這裡吧 這裡不是家 這裡不是學校 這裡是一個讓孩子 重新找到歸屬的地方」 微光盒子成立於2018年,是由政大USR計畫的學生團隊發起,我們從安康社區的街頭認識孩子,逐漸聚集一群在外遊蕩的兒少,並成立了兒少據點的雛型,安康大挑戰。透過遊戲和共餐,
文 / 微光盒子 本次很開心能夠代表微光盒子參與普列斯製造共識營的北區場次,在這緊湊的兩天當中,包含精彩的演講以及充實的討論,更重要的是能夠認識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用不同方式關注著教育的夥伴,以下是我自己在兩天的過程中,從分享與討論中的心得。 體制內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天結束後的夜晚,我們幾個團隊聚集在
文 / 奧斯丁教育OURSTEAM 奧斯丁是BBC micro:bit官方授權台灣直營代理商,並同步代理經銷多項國際STEAM教育品牌商品,提供教育單位從幼教小教、國高中、大專院校乃至師培等各階段所需之全系列產品服務。 除了實體產品販售更提供官方中文化課程教案、相關STEAM教學創意教案、跨領域應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太保東勢寮 嘉義太保東勢寮的老宅和周邊地區,因為距離故宮南院不遠,因此常被遊客忽略。然而,這裡卻有著獨特的鄉村風貌和歷史韻味。老宅區的鄉村小路蜿蜒曲折,兩旁是各式各樣的民宅,有的充滿生機,有的則已顯得有些凋零。 回憶和歷史 這些老宅,有的可能已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承載了當地居民的回憶和歷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很精彩,我恰巧有空看了開場第一場《自畫像:47公里2020》,一部長達190分鐘。導演用二十四節氣講述中國農村的生活,以及回觀自己的成長,還有所謂家鄉的內涵。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繼上一篇介紹城鄉共學這個活動之後,在1/24(三)出發了! 若還不知道城鄉共學是什麼,請點連結~ 學員約25人,小導演5人,隨隊家長約10人,包下一節車廂,從桃園出發到玉里車站。在桃園車站,身為小導演的我們,工作已經開始。 大約4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玉里。 在火車上,小學員們都很期待部落長什
Thumbnail
前陣子曾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前輩謝三泰出版了「街頭劇場」攝影集,在報導者的Podcast上,謝三泰說,即便是街頭攝影,也希望要有主題,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代在做什麼事」。我深深的認同這句話。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太保東勢寮 嘉義太保東勢寮的老宅和周邊地區,因為距離故宮南院不遠,因此常被遊客忽略。然而,這裡卻有著獨特的鄉村風貌和歷史韻味。老宅區的鄉村小路蜿蜒曲折,兩旁是各式各樣的民宅,有的充滿生機,有的則已顯得有些凋零。 回憶和歷史 這些老宅,有的可能已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承載了當地居民的回憶和歷
Thumbnail
放眼台灣各地有許多文創園區。文創園區地成立目的在於聚集文化平台、又依托一個場域和空間,其背後都不免與歷史產生聯系。而空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再不同時光具焦,就成為園區說故事的元素,也成為園區文創產品創作的元素。換言之;每個文創園區前身用途都不同,但就是要讓舊友空間聚焦於文化平台之再次利用。這篇介紹在桃
Thumbnail
今年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很精彩,我恰巧有空看了開場第一場《自畫像:47公里2020》,一部長達190分鐘。導演用二十四節氣講述中國農村的生活,以及回觀自己的成長,還有所謂家鄉的內涵。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繼上一篇介紹城鄉共學這個活動之後,在1/24(三)出發了! 若還不知道城鄉共學是什麼,請點連結~ 學員約25人,小導演5人,隨隊家長約10人,包下一節車廂,從桃園出發到玉里車站。在桃園車站,身為小導演的我們,工作已經開始。 大約4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玉里。 在火車上,小學員們都很期待部落長什
Thumbnail
前陣子曾擔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的前輩謝三泰出版了「街頭劇場」攝影集,在報導者的Podcast上,謝三泰說,即便是街頭攝影,也希望要有主題,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代在做什麼事」。我深深的認同這句話。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