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課時,題目正好出現文天祥的名字,便和同學們分享了他的故事。南宋滅亡後,忽必烈極力想拉攏文天祥入閣,但他秉持著赤膽忠心,不願為之效力,最後留下了著名的詩句,慷慨赴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歷史上寧死不屈的例證很多,但選擇投降換取一線生機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司馬遷的好友──李陵,在攻打匈奴時失利,最終選擇暫且投降。未料漢武帝為之震怒,甚至斬殺了李陵的家眷,離替他求情的司馬遷都遭到遷怒,最後被施以宮刑。
而在三國時期,有兩位知名的將領,在同一場戰役中,各自選擇了不同的結局。而這樣的決定,也影響了他們未來在世人眼中的評價。他們便是隸屬曹魏的龐德以及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領大軍攻打由曹仁駐守的樊城。當時曹操立即派遣「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前往救援。接著,曹仁便令龐德和于禁駐派在樊城以北。未料,接連下起了數日的大雨,關羽便趁著水勢高漲,一舉擊敗了魏軍,這便是著名的「水淹七軍」。
魏軍戰敗後,龐德和于禁被帶到了關羽面前。龐德寧死不降,捨身取義;于禁選擇了放下自尊,向蜀軍俯首稱臣。而後孫權襲擊了關羽,于禁又輾轉來到吳國。雖然受到孫權的禮遇,但遭受到其他大臣的冷嘲熱諷亦沒有少。尤其是騎都尉虞翻,不僅看不起于禁,更多次上諫要孫權將之斬首示眾,以告示吳軍士兵忠義之人不應抱有苟活之心。
最終,孫權並未處死于禁,而是將他遣返回魏。于禁或許也沒料到,短短三年之間,魏國人事已非,老長官曹操去世,返國時已是由其子曹丕掌權。曹丕見到這位追隨父親多年、白髮蒼蒼的老將回國,並未追究其投降一事,更任命于禁為安遠將軍。而後,曹丕要于禁到曹操的墓前拜謁,于禁奉命前往,然而等著他的,卻是老將從未想見的光景。
原來曹丕遣人畫了一幅壁畫,畫作內容正是當年龐德慷慨就義,而自己乞求關羽放自己一條生路一事。于禁看了以後,羞憤不已,沒多久就因此病逝。于禁死後,曹丕對他的羞辱仍未結束,他封于禁為「厲侯」,這在古代是充滿貶抑的諡號。
北宋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對曹丕的行為十分不滿,認為這並非一名君主該有的作為。
我們不妨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看這個故事──課本裡總是不斷地灌輸我們「盡忠、盡孝」的觀念。但于禁選擇投降,犧牲自己的名譽,讓手下部將得以倖存,也未必不是一個權衡之計。當然,或許他的動機僅僅是為了保全性命這樣的自私理由,但在亂世當中,想留下一條命回家探望親人,難道有錯嗎?
文天祥願意為了自我理想付出性命,固然有其值得尊敬之處;但在遇到危機時,選擇妥協、退讓,也是可以考慮的做法。
只可惜于禁沒有算到的是,老長官曹操這麼早就離開了。若是曹操仍在,見到歷劫歸來的老部屬,作法或許會和曹丕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