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講古篇4--從前從前的廁所

抽水馬桶這玩意兒雖然早在十七世紀已經發明了,但幼年的我在鄉下窮人家長大,卻不曾看過,直到前往都市求學才認識。至於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政見所提的「免治馬桶」,當然是完全不存在的概念。在此且來搭上流行話題,談談我小時候廁所的模樣。
茅廁  (示意圖,取自網路)
茅廁 (示意圖,取自網路)
那時我家的廁所就是一間小小又簡陋的竹管屋,搭配用竹篾編成的門板,跟農村裡眾多普通人家一樣,設在住宅外的角落。而更「散赤」(註1)的鄰居沒有廁所,便會過來借用。廁所內沒電燈,因此夜間如廁便是對膽量的挑戰。於是房屋內室會放一個尿桶,以解決上小號的問題。假若要上大號,須帶著手電筒,找另一個人陪同壯膽。
廁所內部有甚麼設備?諸位讀友不妨先發揮想像力一下。
小時候,父親曾出一道謎題讓我猜(請用河洛語讀): 「雙腳踏雙橋,  手提無字票,  也無擔重,也無擔輕,  蹬(註2)價咿哦叫」 說的就是上廁所的情形。那麼看倌們腦中浮現出具體形象了嗎?
糞便對農家而言,是值得珍惜的有機肥,不能輕易沖掉。所以古早的廁所是在地上挖個大坑,放入一個大水泥缸,以便貯留排泄物,在水泥缸上架著兩片厚木板,中間留一道縫隙。使用時,雙腳各踩一片木板,蹲下即可。這就是謎語第一句的意思。
要擦屁股嗎?廢話,難道想沾褲子?不過彼時衛生紙並不普及,而是用竹篾或劈開的黃麻桿刮。小時候還曾做過斬劈黃麻桿這檔家事,劈好了,丟入畚箕,置於廁所內備用。後來進步到使用粗紙,黃黃厚厚的,大概是用稻草或竹纖維製造的,裁切成方形。這就是謎語第二句的意思,因為粗紙就像未印刷文字的票券。最後再進化,改用柔軟的衛生紙。
這樣的廁所最嚴重的缺點就是衛生極差,散發惡臭並且孳生蚊、蠅。踏入廁所必須忍耐臭味,別奢望靠暫時停止呼吸撐過去,低頭除了可目睹到萬蛆蠕動的景象,尚須對抗大量蚊、蠅襲擾。今天如果讓用慣抽水馬桶的人進這樣的廁所,恐怕會當場昏倒吧。
當然,隨著家庭經濟條件改善,以及衛生意識提升,我家的廁所起了變化。先是改建成有水泥地板的磚造小屋,地板中間一個蹲式馬桶,而糞缸隱藏在下方。於是環境更乾淨,臭味稍減。再後來,因為年輕一輩到了都市,見過世面,父母親終於跟隨時代的腳步,在浴室裝置現代化的抽水馬桶,提高了生活品質。但那時仍未聽說過「免治馬桶」這種名堂。
佛陀紀念館裡巴士造型的公廁 (陳傳義 拍攝)
註1: 散赤--河洛話詞彙,「貧窮」之意用字依據[王俊明]編著《臺語常用字彙集》註2: --依《臺語常用字彙集》,讀ㄉㄧ。┐ㄉㄝ。┐ (。表鼻音, ┐表上去調,聲音下沉),意義是使力排出大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