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電視上先後看到有關珊瑚、螃蟹產卵的新聞,主播卻都把「卵」字錯讀成「ㄖㄨㄢˇ」。這麼唸的人似乎並不稀少,在油管(Youtube)的影片中,也看過外國人抱怨,明明唸對了,卻被台灣人糾謬。最新見諸報端的例子,是有「阮」姓消費者去買星巴克咖啡,店員問過姓氏後,在杯上寫下「卵’s」。想必店員也是把「卵」讀成「ㄖㄨㄢˇ」。
我查過家裡幾本大大小小的字辭典,「卵」字的注音有三:ㄌㄨㄢˇ、ㄌㄢˇ、ㄌㄨㄛˇ,並無讀作「ㄖㄨㄢˇ」的;而電腦注音輸入ㄖㄨㄢˇ,待選字裡面也沒有「卵」。難道世代進化,教育部又改讀音了嗎?上網查閱字典網站,「卵」也仍讀「ㄌㄨㄢˇ」,並非「ㄖㄨㄢˇ」。
我認為一般人讀音錯了,影響不大,包涵包涵倒也無妨。但對於電視主播,我們必須有較嚴格的要求,因為他們是經過篩選的專業人士,大眾自然把他們當成基準,又他們的說話透過媒體散入廣大人群的耳裡,所以說錯了將貽誤觀眾,影響匪淺。這一點,教育部以及NCC應該關注一下。
ㄌ被錯讀成ㄖ,除了「卵」這個字,我未遇過其他的。但反過來,ㄖ被發音成ㄌ,就比較常見,有些以河洛話(許多人稱為「台語」)為母語的人,便屢屢把「人」讀成「ㄌㄣˊ」,「熱」唸做「ㄌㄜˋ」,「如果」說成「盧果」,「孔融」變「恐龍」。倘若你聽到「好樂喔,一身臭汗,真不舒服」,你必須在腦袋裡自行修正,才不會覺得矛盾。
ㄖ音對很多外國人和台灣人造成困難,發音不準容易變成ㄌ。但其實兩者舌頭的位置差異很大,發ㄌ音時,舌尖先抵住上牙齦,出聲的同時舌尖撥下來;而ㄖ音與ㄓ、ㄔ、ㄕ都是翹舌音,舌尖要捲起放在上顎的中、後段。不易分辨的讀友們,可在網路上查找一些教學的影音資料,仔細研究,認真糾正一番。否則在以注音查字典或電腦輸入時,可能會找不到字,更切莫因不清晰的發音,鬧出笑話,甚至引起聽者誤會而壞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