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跟著爸媽來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那裡藍藍的、鹹鹹的,還有很多海洋生物,那是水族館,那是個很像海的地方。隔著厚重的玻璃,小男孩與海豚相望,等回過神來,已不見爸媽蹤影。
慌亂的小男孩,到處遊走,四處張望,可是就是找不到爸媽,在擁擠的人潮中,害怕的他更顯孤單。隨著人群來到動物表演劇場,海豚表演時,他想著:「表演結束後,是不是就能回到爸媽身邊?」企鵝登場時,他覺得企鵝看起來跟他一樣緊張;在觸摸池前,終於有人發現了落單的小男孩,可是他不喜歡跟陌生人接觸,他只想回家!
小男孩好想哭,偌大水族館每個地方看起來都好像,到底哪裡是出口?他想爸媽找不到他,一定也很著急。終於在某個魚池的前面,他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是爸爸媽媽!終於可以回家了!
回家的火車上,小男孩看著窗外的藍藍天空,雲幻化成鯨鯊、海豚和小丑魚的形狀,又是一個像海的地方。還是他們應該回到一個真正叫做海的地方?
作者/林柏廷;遠流出版。我們在一個接近海的地方,讀著《一個像海的地方》,站在黑框這邊的我們很安全又很舒適地想像著海洋的美好,那黑框那邊的牠們呢?
初見《一個像海的地方》是在《夢境漫遊:繪本藝術展》上,展場的布置很美,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回頭找書來看,卻是全然不同的體會。
黑藍分明的剪影,粗細不一的線條,類似於版畫的質感,不僅細膩地呈現出水族館裡的景象,連動物們的動作和表情也彷彿在與小男孩互動,似乎很有靈性。極度理性的人也許會認為那些聲稱動物有靈性、有感情的感性人類,太會腦補以至於過度解讀。但不就正因為人類能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動物身上,從而同理他們,愛護之心才油然而生的嗎?類似的爭論經常出現在咪咪家,當我擬人化愛貓咪咪的行為時,總會換來動物醫生的好爸不置可否的白眼。究竟,要如何才能做到「既不理盲,也不濫情」呢?
書中的文字很特別,每一句都像雙關,一方面在講小男孩與父母失散、自覺離開「家」的心情,另一方面亦傳達了海洋動物被迫離家的心聲,他們從真正的海搬到了一個「像海的地方」,那裡像家但又永遠不是家。作者用「走丟」這個常見的主題,巧妙地串起整個故事的發展,帶出沉重的議題,可以感受到作者努力用圖文激出大問號的用心,然闔上書本後,怎麼為一道道沒有標準答案的待答問題,創造對話的空間又是另一個難題。不過,又是雙關文字、又是沉重提問,多大的孩子能懂呢?身為帶領親子共讀的家長的我,該怎麼引導?又該深入到什麼程度?真是一次極具挑戰性親子共讀。
最近我們一家到花蓮旅行,特別安排了出海賞鯨的行程,我們全家都期待不已,出發前幾天就開始祈禱能看到鯨魚,還每天都刻意抱抱鯨鯊玩偶。我們出海的那一天,天氣不冷不熱,海象平穩,更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飛旋海豚、花紋海豚和弗氏海豚,他們可愛的身影,讓全船的人感動驚呼,一句句「好可愛喔!」,絲毫不掩飾我們融化的內心。即使咪咪和好好都因暈船而吐了,仍覺得不虛此行。
我們帶著《一個像海的地方》去旅行,旅行回來後,咪咪決定結合賞鯨的體驗帶著好好討論這本繪本。
「好好,你知道書中寫的地方在哪裡嗎?」
「知道啊,水族館嘛!媽馬你看,這些動物好像在跟小男孩揮手和講話耶!」
「對呀,你有發現耶!」
「我還發現他爸爸媽媽幾乎都有出現在畫面裡喔!只是他都沒看到。」
「你看得很仔細唷!書裡有出現海豚,我們這次去花蓮賞鯨也有看到海豚,你還記得是哪幾種嗎?」
「好像有三種,但我忘記名字了......」
「是飛旋海豚、花紋海豚和弗氏海豚,我有上網找照片要給你看。」
這本書的圖文關係有著沒說破的微妙雙關,媽馬沒有期待好好能聽出敘事文句上的,但好好至少從圖上看出小男孩和動物的互動,他隱約發現了小男孩和動物彼此心意相通。幾年後,等好好能自行閱讀的時候,也許他就能發現這個饒富興味的秘密了。
「我們在海上看到的那些海豚,他們的家在哪裡?」
「在大海裡呀!」
「書裡面那些鯨豚的家在哪裡?」
「當然是在水族館裡啊!」
「那你再想想水族館裡那些魚是怎麼來的?」
「嗯,應該是工作人員撿到魚的蛋,他把蛋帶回水族館,然後就孵出來,變小魚,再變大魚,然後生寶寶,寶寶又生寶寶,所以才有這麼多。」
「有一部分的魚可能是這樣來的,可是也有很多是從外面海洋抓進來的。你覺得那些被抓進來的動物會覺得他的家在哪裡?」
「⋯⋯」
「不然你先想想看大海跟魚缸哪個比較大?海豚住哪邊會比較開心?」
「大海,大海才是海豚的家。」
「那你覺得家是什麼?哪裡叫做家?」
「就是找一個舒服、喜歡的地方住下來,那就是家啦!那媽馬覺得什麼才是家呢?」
「我覺得是一個舒服放鬆,然後可能跟家人住在一起的地方。」
雖然媽馬還沒點破故事裡的雙關,但我還是可以問好好關於家的想像和對海豚家在何處的看法。我發現當好好碰上以前沒想過的問題時,他會努力用既有的知識去發展一套自己的解釋,不會馬上說「我不會」,這是他一個重要的特質,而這樣的他更需要耐心引導。
「好好,如果把水族館的鯨豚都放回大海,讓他們回家,這樣好嗎?」
「好啊!我可以坐船去看他們。」
「可是這樣你每次都要忍受暈船、嘔吐,而且還不一定能看到耶,這樣怎麼辦?」
「那可不可以把他們帶來,我看一下再把他們放回去呢?」
「可以啊,不過你想喔,你看半小時、同學老師也每個人都看半小時的話,這樣就要用掉一整天了,動物會不會肚子餓?會不會想上廁所呢?」
「會⋯⋯」
「所以這是動物園和水族館會存在的一個原因。請你想想如果我們讓動物們都回家,這個世界以後都沒有動物園和水族館,那會怎麼樣?你要怎麼辦?」
「就只看自己住的地方的動物就好了。」好好愣了一下才回答
「那像我們住在這大概就只能看貓咪和狗狗囉?」
「要看其他動物的話,就上網找圖片和影片吧!」
「這的確是個解決辦法,只不過這樣就沒辦法親眼看到動物了,你能接受嗎?」
「可以吧!」
好好的年紀尚小,他所接收到的知識或對事物的看法,絕大部分都是大人單一面向灌輸給他的。繪本所提出的沉重的議題,並無標準答案,且每個答案背後都代表一種立場,目前好好當然還無法提出完整論述,但媽馬仍想多刺激好好思考,所以不斷提出反面意見,為的就是讓他想一想別的立場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做、衡量選擇的機會成本及試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們剛剛一起看了海豚幫大自然做了很多事,所以我們要保護他們。你也說要應該送海豚回大海的家,可是現在大海變成什麼樣子了呢?你幫我翻到後蝴蝶頁看看。」
「海灘上有垃圾,我在花蓮的海邊也有看到垃圾,坐船出去的時候還看到一個白色袋子飄在海上。」
「所以現在海豚回家可能也開心不起來了。你記不記得以前我們在博物館看過一個展覽,用海洋垃圾拼成一隻鯨魚⋯⋯我找照片給你看。」
也許未來某一天,真的像好好說的一樣,動物們都能回到牠們真正的家,希望到時候牠們的家還是舒服乾淨的樣子。
親子共讀小技巧:用問題引導孩子思考重大議題
有些繪本談的是重大的議題,背後牽涉多方立場,影響生存或重大利益。這類議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選擇」,不管是基於利益、信念還是價值觀做出的選擇,都要承受結果。
面對此一類型的繪本,咪咪還是選擇跟孩子開放地聊,以一層一層的狀況題引導孩子去思考「選擇」,而不馬上把書裡的立場灌輸給孩子,幾經思量和掙扎的選擇,才會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