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兩個孩子正處於愛發問的年紀,每當孩子問了「為什麼」,我便開始想該如何解釋他們才聽得懂,因為很多詞他們目前還不懂(驚覺「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實用性:如何讓7歲小孩聽得懂),因此,迫使我擠出最淺白的詞來解釋,通常搭配舉例比喻更容易懂。有時,我順著他們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想想看為什麼,他們總是可以很快就說出一些有趣的觀點,雖然通常都不是正解,但這樣最好,因為這就是我的目的。我希望他們思考,並把他們的想法提出一起討論,縱使是天馬行空也無妨,畢竟現在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多數的發想者或發明者在當初揮灑創意之時,是不被當代所理解的。

看著樂於發問的孩子,不只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還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並且解釋一套自己的邏輯(雖然有時候真的講太久,讓我微微的失去耐性),其實我很感動,因為這正是我最缺乏的特質。印象中,從小到大我幾乎不發問(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忘了),大人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對生活中的大小事無感,自然也不好奇,更不用談興趣、專長了,久而久之,越來越不會、也越來越不敢嘗試新事物(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每到新環境要自我介紹興趣及專長)。小時候唯一愛做的事,就是玩電腦遊戲「三國志4」以及「三國志武將爭霸」,就這樣慢慢長大了。除了遊戲不斷推陳出新之外,基本上沒什麼變,我還是我。

我從小就「討厭」看書,真的是到討厭的地步,因為看書就代表著考試,但我知道我對歷史故事有興趣,小時候很愛看連續劇「三國演義」。直到開始工作以後,會抽空去圖書館借歷史故事來看,看著看著,也開始看起其他領域的書籍,甚至可以挑戰完全陌生的領域。至此,總算是培養了一項興趣,而且是可以陪伴我度過一生的興趣。如此看來,其實我是有好奇心的,而不是天生無感,至少對於「歷史人物」感到好奇,但為什麼到了工作後才開發這個興趣呢?從小時候愛看三國演義以及玩三國志電玩,應該很容易可發現自己的興趣在此,為什麼不從小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呢?我認為答案就是「討厭」看書,也許那時的我已存在「框架效應」,將考試框架的眼鏡戴上了吧。

而開始工作之後,我也慢慢調適自己的心態,強迫自己去做以前不曾做過的事。想想,打鼓看起來很好玩,所以去學了一年半的爵士鼓,也組了個樂團(雖然幾個月就夭折),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有趣且受益良多,學習到的不僅是鼓技,還有團隊合作,如何選曲、編曲、演奏才能取得各樂器的平衡?這個經驗也影響至今,事務所內工作的安排,如何達到平衡?如何讓有限人力達到最高效率,而不會造成有人忙碌有人閒(如同編曲失衡,貝斯很忙,鼓手很閒)?

對了,因為太常被孩子們問為什麼了,而有時真的想不出如何解釋給孩子聽,以至於常常需要google找資料,索性就買了一小套的「十萬個為什麼」,讓孩子自由的探索書中世界,也希望未來可以聽到孩子對於書本內容的分享,甚至提出不同的觀點或是經驗,那麼,這套書就太值了!

avatar-img
聖彥學堂
53會員
211內容數
『打造財稅腦,創業沒煩惱』 協助你「建立財稅思維,避開創業地雷」,解決創業的財稅問題,讓你專注發展事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聖彥學堂 的其他內容
專注力是現代的稀缺資源,管理者應該保護團隊的時間與注意力,以提升工作效率與產出價值,也可以有效降低員工的壓力。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需要識別高價值任務,並理解機會成本的影響,選擇專注於最具價值的工作,而非隨意多工。專注於核心業務與當前任務,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多工作業常被視為提高效率的方式。然而,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需要認知能力的任務,只能進行任務切換。研究顯示,多工反而使得每項任務的效率降低,因此,專注於單一任務可能更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讓我們擺脫多工迷思吧!
在開放式辦公室中,專注工作成為一大挑戰,外部干擾如同事的談話和手機的便利性使得人們難以全心投入。然而,透過明確的意圖以及適當的狀態管理,我們可以提升做事的專注力,並且增強對工作的熱情。
專注力是現代的稀缺資源,管理者應該保護團隊的時間與注意力,以提升工作效率與產出價值,也可以有效降低員工的壓力。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需要識別高價值任務,並理解機會成本的影響,選擇專注於最具價值的工作,而非隨意多工。專注於核心業務與當前任務,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多工作業常被視為提高效率的方式。然而,大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需要認知能力的任務,只能進行任務切換。研究顯示,多工反而使得每項任務的效率降低,因此,專注於單一任務可能更能提升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讓我們擺脫多工迷思吧!
在開放式辦公室中,專注工作成為一大挑戰,外部干擾如同事的談話和手機的便利性使得人們難以全心投入。然而,透過明確的意圖以及適當的狀態管理,我們可以提升做事的專注力,並且增強對工作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