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課本沒說的真相:唐景崧真的如此無能嗎?

    每每在課堂上提到「唐景崧」的名字,臺下總是不免傳來陣陣訕笑,說他是「落跑總統」、「十日總統」。而說到丘逢甲,則多為正面的評價。臺灣更有以其命名的大學──逢甲大學。
    然而,歷史上的真相究竟為何?唐景崧真的像大家想的那麼懦弱、丘逢甲才是真英雄嗎?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那一年,甲午戰爭爆發,臺灣的命運即將面臨重大的轉變。
    該年九月,唐景崧出任臺灣巡撫,面對日軍襲來,他整頓軍備,任命劉永福鎮守臺南、林朝棟負責防守臺中。然而隔年的春天,日軍攻破澎湖,清兵潰不成軍,最終派遣李鴻章赴日求和,簽訂《馬關條約》,正式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消息一傳回臺,民眾群情激憤,紛紛上書唐景崧,表達寧死不屈之意。
    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之手,不願死於倭人手。
    然而割讓一事已成定局,再多的抗議也無法撤銷此決議。1895年五月,唐景崧出任由丘逢甲等仕紳創立的「臺灣民主國」總統一職。
    故事至此,似乎和我們所熟知的發展雷同。然而課本並沒有告訴我們,唐景崧身為清廷派遣的巡撫,這可是正式命官,理應服從中央號令。而事實上,清廷在條約簽署後,也解除了唐景崧的職務,要他帶著一班文官內渡。為何他會和百姓一同「抗命」,成立新的政權來對抗日本?
    原來,在臺灣民主國成立當天,唐景崧身穿清朝朝服,遙向京城的方向謝罪,最終是哭著「接受」總統一職。
    因為丘逢甲等人,拿著槍枝要脅,強迫他必須就任。
    什麼!丘逢甲在課本上不是正義之士的形象嗎?怎麼做出這般流氓行徑?
    故事還沒有結束。
    「臺灣民主國」國旗
    「臺灣民主國」國旗
    「臺灣民主國」雖看似新的政權,但和今日所稱的「臺灣獨立」可是相去甚遠。首先,它的國號為「永清」,即「永戴聖清」;再者,「藍地黃虎旗」的設計理念,也代表著不敢僭越清朝的「黃地青龍旗」。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從來不是爭取臺灣這塊土地的獨立。而是希望能夠脫離日本統治,一旦成功,將會即刻回歸清廷的懷抱。因此,即使是被迫上任,唐景崧仍勉強可以接受這樣的理念。在就職後,他也曾經試圖力挽狂瀾,但無奈軍備實力差距甚大。試想,坐擁整片中國江山的大清都不敵擁有強大武力的日本帝國,身為棄子的臺灣百姓,縱使有滿腔熱血,終究仍必須面對敗北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登臺後,唐景崧曾經兩次派電報「千急速速赴援」、「萬急速速赴援」要求丘逢甲北上支援,但最終丘逢甲並未前往救援。究竟當時是兵力吃緊,還是有其他理由?現已不得而知。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唐景崧並非就任後就消極地準備隨時潛逃,至少他仍有嘗試著做點什麼。
    另外亦有謠言,丘逢甲在內渡之前,亦有盜用軍餉十萬白銀作為己用之事。然而此貪汙傳言並未存在鐵證,至今仍有不同的說法,僅供參考。
    最後做個簡單的總結:就客觀層面而言,唐景崧最終確實選擇逃往廈門,但他被以性命要脅才就任總統的事實、期間仍嘗試以「總統」身分做的努力,也不應該被忽視;相對的,丘逢甲作為抗日義士,為了自身理念流血流汗的精神確實值得尊敬,但其用錯誤的方式威嚇長官卻也是值得檢討的。
    況且,若要以「落跑」一事嘲諷唐景崧,大家可別忘了,丘逢甲也沒有真的和日本人血戰至死。得知大勢已去後,他留下了〈離臺詩〉一首,最終同樣離開了臺灣,返回中國。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沒有人是完美的,在評價別人之前,或許可以多思考一下:惡名昭彰的人物可能有不為人知的背景,而大家所歌頌的英雄,也可能有其黑暗的一面。
    或許有那麼一天,我們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關於「十日總統」唐景崧的真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