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想寫一篇大約五百字的小短篇而已,沒想到一查資料發現這小傢伙故事還挺多的,乾脆做個完整的介紹吧 (´・ω・`)!
穿上睡衣,晚上開趴 ヽ(●´∀`●)ノ
帶紋長鬚貓鯊 ( Poroderma africanum, Striped catshark ) 是常見於南非沿岸的小型貓鯊,除了貓鯊科經典的外型:細長的瞳孔、眼睛有順膜、吻端用來感應的肉質鬚外,帶紋長鬚貓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莫過於是體背上顯眼的縱向黑色條紋,讓人聯想到睡前穿的條紋睡衣,因此他也有個很 chill 的外號:睡衣鯊 ( Pajama shark,或稱睡袍鯊 )。
睡衣鯊雖然睡衣不離身,但牠其實個不折不扣的夜貓子,白天時會躲在洞穴、岩縫裂隙或是海草叢中休息,等到晚上肚子餓了的時候再出來覓食。
睡衣鯊生活的南非海域是生態組成非常豐富的礁岩海域,還有大片的海藻林 ( kelp forest ) 滋養著形形色色的生物,因此在吃這方面睡衣鯊也不怎麼費心,平日的菜單上有小魚小蝦、章魚、魷魚、更小的鯊魚、甲殼類、雙殼類、多毛綱等等。
睡衣鯊在覓食方面還有個小祕技,當嘴巴在咬住獵物以後便會透過扭動身體、將獵物的組織咬下變成比較入口的大小,再吞入腹中,有點類似鱷魚的「死亡翻滾」。
透過這招,睡衣鯊不但可以把黏在礁岩上的螺貝給「扒」下來,還可以把章魚觸手一根一根咬下吃掉,避免一口氣吃太大口噎到自己。
( 🎥 無碼
連結:一群睡衣鯊用死亡翻滾分屍章魚的畫面 )
睡衣鯊雖然是礁岩帶中敏捷精明的獵人,但同時也是別人眼中可口的獵物,身長至多只有一公尺的牠,便常常被這片海域的另一個霸主:扁頭哈那鯊 ( Notorynchus cepedianus, Broadnose sevengill shark ) 作為盤中飧。
遇到危險時,睡衣鯊會彎曲身體,凹成一個甜甜圈的形狀,並把頭藏在尾巴下,有點鴕鳥心態的感覺。
雖然不清楚這樣做有什麼效益 ( 可以嚇到敵人?不好入口? ),但看到瑟瑟發抖的小睡衣鯊的這副模樣,我只想......抱緊處理 (´▽`ʃ♡ƪ)"
危機四伏的童年生涯
身為貓鯊科的一員,睡衣鯊同樣是卵生,每年可產下兩個俗稱「美人魚錢包 Mermaid's purse」的卵鞘,小鯊魚在卵鞘的保護下,約耗費半年到 9 個月時間發育成熟。
當準備產卵時,睡衣鯊媽媽會先找個「風水寶地」,比如海藻叢、珊瑚、礁岩縫隙之類的地方,一邊產下卵鞘,一邊「繞圈圈」,把連接卵鞘的捲鬚纏繞在固著物上,避免卵鞘隨波逐流的沖走。
雖然小鯊魚胚胎外有深色卵鞘保護,但發育的過程仍然是危機重重,畢竟肚子上的卵黃便當可說是自然界裡高濃縮的營養精華,任何掠食者都無法抵禦這香濃的誘惑 (๑´ㅂ`๑)。
當地就有一種峨螺科 (Burnupena papyracea),可說是他的天敵,牠的口器可以刺穿外面的卵鞘,偷吃小鯊魚的卵黃,嚴重的話可能直接小鯊魚的夭折 இдஇ。
可恥!光天化日下竟突襲臨盆婦女 ヽ(`Д´)ノ
前面提到睡衣鯊是標準的夜貓子,晚上轟趴早上補覺,不過唯有一件事情是這個熬夜仔犧牲寶貴的睡眠時間也不能錯過的,那就是 -- 美味的魷魚饗宴!
在每年的10 月到 12 月,是南非海域的一種魷魚 chokka squid ( Loligo reynaudii ) 的繁殖季,牠們會在近郊海岸聚集、求偶、交配,並在海床上產下大量的卵,形成卵叢 ( Egg bed,目前想不到更好的翻譯 ´ー` ) 的構造。
由於母魷魚 (這段好繞口XD) 習慣在既有的卵叢周圍產下自己的卵,這就給了那些虎視眈眈的掠食者們絕佳的捕食時機,比如章魚、沙虎鯊、角鯊、南非小鯛、海豹,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睡衣鯊。
強忍著白天睡意的睡衣鯊,在 chokka 游魚交配季時,會以頭下尾上的姿勢,潛伏在卵叢中;生物學家推測,睡衣鯊身上的直線斑紋與身形平行的特性,有助於在視覺上破壞祂的輪廓,讓魷魚即使看到了睡衣鯊的斑紋,也難以從外觀上識別出這是一個整體,一個虎視眈眈的危機。
等到有待產的母魷魚在卵叢旁逡巡、準備產卵時,睡衣鯊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偷襲大腹便便的母魷魚!
雖然本粉專在堅持女性魷魚關懷主義的立場,強烈譴責睡衣鯊同學這種襲擊懷孕婦女的可恥行徑 (メ ゚皿゚)メ,但作為擁有呆萌外表與有趣習性的睡衣鯊,本粉專偏心的在此宣判:睡衣鯊鯊可愛無罪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