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在他的名著《選股戰略》中,特別用一個章節的篇幅討論「盈餘」,他提到有許多因素會讓公司具有價值,其中他最看重的因素就是盈餘,而盈餘從何而來呢?就是從今天要介紹的綜合損益表而來的。
綜合損益表主要在表達公司特定期間的經營成果,可以讓我們評估公司當期的績效,由於它反映了「一段期間」的績效變化,所以屬於流量的概念。而長期股價表現往往會反映營收與獲利的變化,所以這張表是投資大眾最好的輔助工具。少了它,你將會像踢屁股比賽中的獨腿人,將絕佳優勢拱手讓人唷。
綜合損益表的四大架構
我們其實可以由這張表的名稱推論出它的組成與架構,首先,「損益」其實就是以前影片提過5大會計要素中的收益與費損,收益包括收入與利益,費損包括費用與損失,若收益大於費損,最後會得到利益;若收益小於費損,最後會得到損失。另外由「綜合」這個名詞可知此報表並非僅有一個部分所組成,它是由下面幾個部分組成:
- 第一是公司可控制且與主要業務有關的「營業活動」,也就是本業的部份。
- 第二是公司可控制但與主要業務無關的「非營業活動」,也就是業外的部分。
- 第三是停業單位損益,這是指公司某個可區分的部分,未來年度已不再經營,於當年度所產生的損益,為了與其他繼續經營部分區分,停業單位損益須單獨列示。
- 第四則是導因於公司較無法控制的因素,如匯率、證券價格波動造成資產或負債價值上產生的未實現損益,又稱「其他綜合損益」。
到這裡簡單歸納一下,綜合損益表的架構可簡略分為:本業、業外、停業與其他部分。
綜合損益表的細部架構
掌握了上面的骨幹後,下面就按照這4個部分帶大家瀏覽整體的細部架構,後面再逐項說明,慢慢讓大家透過理解逐漸開花結果。為了讓說明方便,我們假設收益皆大於費損,所以後續收入減去費用的淨額皆為正數(但實際上若是收益小於費損,淨額則會變成負數喔,要特別注意一下)
- 首先營業收入減掉營業成本會得到營業毛利。
- 營業毛利減掉營業費用後,會得到營業利益。
- 營業利益加上營業外收益減去營業外費損後,會得到繼續營業單位稅前淨利。
- 繼續營業單位稅前淨利減掉所得稅費用後,會得到繼續營業單位淨利。
- 繼續營業單位淨利加上停業單位損益會得到本期淨利。
- 本期淨利加上其他綜合損益,會得到最後的「本期綜合損益」。
營業利益以上部分就是公司本業所產生的損益;營業外的收益與費損就是公司業外所產生的損益;停業單位損益部分不一應會有,要看當期有沒有停業單位而定,最後就是其他綜合損益的部分,上面就是整體的細部架構,雖然稍微有點繁雜,但原則就是一個持續往下減的過程,大家要好好記住喔。
相關項目定義
下面開始就各個項目說明它們的定義囉!
1.營業收入(簡稱營收)。
這是指公司由主要營業活動獲得的收入。營業活動可以是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營收是綜合損益表第一項科目,它可說是盈餘的基礎,營收夠大,盈餘才可能夠多;營收若太小,若沒有業外收入挹注,盈餘勢必會很少,所以營業收入可說是公司成長的動力,它通常也是影響股價短期變動的因素之一。
而營業收入扣除銷貨折扣與銷貨退回及折讓後,會得到「營業收入淨額」,這個數字是後續計算各種利潤率的「分母」,需要特別留意唷。
2.營業成本
這是指在獲得營業收入的過程中,隨同發生的「直接成本」,直接的意思在於是否與商品生產或勞務提供直接有關。若是買賣業,就是指相關商品的成本;若是技術服務業,就是指相關勞務的成本。大家要知道,成本是殺手,若是可以合理壓低成本,才可以避免在經營過程中被謀殺。
3.營業毛利
這是指上述的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後的剩餘利潤。它是評估公司獲利能力高低的關鍵,要使毛利提高就只能透過兩個方式,
- 第一是努力提高營業收入。
- 第二是設法降低營業成本。
透過將營業毛利除以營業收入淨額,會得到「毛利率」,若毛利率比同業高出許多,就表示我們的產品組合具有較好的競爭力唷。
4.營業費用
這是指在獲得營業收入過程中,必要的間接、經常性費用。間接與經常性的意思在於,它並非與產品或勞務直接有關,而是具有輔助公司運作的功能,少了它是不行的,它需要經常性地投入。主要可以分為三塊:
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與研發費用,簡稱銷管研。
營業費用所彰顯的是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若公司規模不變,但營業費用卻逐年增加,可能就要檢視公司經營管理政策,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費用畢竟還是要花在刀口上,讓付出的每一元創造最大的價值。
5.營業淨利
它是由營業毛利扣除營業費用後,得到的剩餘利潤,象徵公司靠著本業經營得到的獲利成果。投資人當然會希望公司能專注本業並靠本業賺取利潤。
將營業淨利除以營業收入淨額,可以得到營業淨利率,有時候公司會低估營業成本,並高估營業費用,目的是要使毛利率的數字好看,這時我們若再額外檢視營業淨利率,就可避免被美化的毛利率所誤導。
6.營業外收益與費損
若符合下面其中一項條件,通常就會將它歸屬於營業外項目,
- 第一是與主要營業活動無直接關聯,
- 第二是非經常性。
像利息收入或費用雖然很常發生,但若與公司主要經營活動無關,就會被歸類於營業外項目。另外像處分資產若與營業活動有關,但因為它並不屬於經常性,所以也會被歸類於營業外項目。公司當年營業外收益若很好,固然可以為盈餘錦上添花,但因它通常屬於一次性獲利,因此在評估價值時,切記不能因此過分樂觀唷!
7.稅前淨利
將營業淨利加上營業外收益並扣除營業外費損後的金額。它所反映的是公司在可控制範圍內的經營成果,但尚未扣除要給付給政府的所得稅費用。
8.所得稅費用
公司若依稅法規定有相關課稅所得,就必須依規定計算所得稅費用申報繳納。
9.停業單位損益
若公司某個可明確區分的部分,例如某分公司或某部門,已在當期處分或符合若干條件被分類為待出售部分,就歸類為停業單位。這不是常態性的項目,有停業單位才會有停業單位損益,它相關的損益分為下列幾項:
- 第一是營業損益,這是指該停業單位當期從開始日到處分日止,透過營運賺得的收入扣除成本後的金額。
- 第二是處分損益,這是就已經賣掉的停業單位而言,賣價跟原本帳面成本的差額。
- 第三是評價損益,這就針對還沒賣掉的停業單位而言,看目前市場價格跟帳面成本的差額。
10.本期淨利
指稅前淨利扣除所得稅費用後的金額。它表達公司本業、業外、調整停業單位與完稅後的經營成果。可以說是「最終」的經營結果。
將本期淨利除以營業收入淨額,可以得到本期淨利率。上面提到的毛利率、營業淨利率、再加上本期淨利率,就是投資人常常關注的「三率」,報章雜誌也常常會看到「三率三升」的字眼,這就表示這三項利潤率相對於去年同期是處於成長的狀態,這是一種正向的基本面訊號唷。
11.其他綜合損益
這是導因於公司較無法控制的因素,如匯率、證券價格波動造成資產或負債價值上的變動,這些變動會造成帳上未實現損益,具有些許隱蔽躲藏的味道,若沒有特別被列出來,一般投資人通常不會知道,它屬於國際財務報導準則規定應列示,但又不同於傳統損益所具有明顯、已實現的特質,所以才稱為其他綜合損益。它主要包括:
- 資產重估增值、
- 確定福利計畫精算損益、
- 國外營運機構財報換算損益、
- 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
- 現金流量避險調整損益。
這些項目大概有個印象就可以了。其他綜合損益更進一步地揭露了公司資產與負債的價值變動,這是過往不曾關注的面向,但卻是投資人形成判斷的重要關鍵,所以也是一項必要的檢查項目唷!
12.每股盈餘(EPS)
盈餘是綜合損益表淬鍊出來最重要的產物。長期而言能影響股價的,除了盈餘還是盈餘。這裡僅先提簡單每股盈餘,它的計算方式為:
(本期淨利-特別股股利)/普通股流通在外加權平均股數
它是指當期每股普通股股東可以分得的淨利。每個人都會想知道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想當然,這對股東而言是無敵重要的資訊。
到這裡就約略將綜合損益表的架構與項目定義解說完畢了,若大家還有不懂的地方,建議可以再重頭看一次,相信會有更深的體會與了解,將這些基礎知識內化到自己的思維中,一定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請幫我點愛心與拍拍手五下(下方),這將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如果覺得內容不錯,也歡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知道,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