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Facebook-財報公布後,如何評估這家廣告媒體公司?

原本是要寫Meta公布財報後的財報解讀,結果寫完發現一點都不像財報解讀。雖然我非常愛看數字,但分享的內容,還是希望避免太多數字出現。因為連我自己在看別人的報告時,數字很多還是會讓我昏迷。而且更重要的,資訊解讀完之後,無論正確與否,有看法跟判斷我們認為是重要的。以下是我們對Meta的心得與看法。
雖然公司已經改名叫Meta,但還是覺得用Facebook來稱呼比較直覺,跟我們討論的內容也比較連結的上。Facebook是一家廣告收入為主業的公司,它象徵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於資訊接收渠道的改變,造就了Facebook如今的強大。但正如他的崛起一般,他現在也面臨著其他更為創新公司的崛起,挑戰他的地位。
人們最早從電視、報章雜誌接受資訊,接著開始上網搜尋,而後Facebook出現了,他是一種新的短圖文影音模式的資訊傳遞模式。Facebook是第一家這樣型態的社交媒體,所以他成功了。但現在,相信所有作媒體跟行銷的人都會認同,Facebook已經是一家老了的公司。老了是指這已經不是現在站在時代潮流上的媒體或行銷渠道,行銷效果比以往差很多。TikTok的崛起大大的威脅了Facebook的地位,但其實,TikTok威脅了所有傳統電子商務銷售。
Meta的收入情況與會遇到的瓶頸,為了方便大家了解,用一個營運過網路銷售的過來人身分,從廣路廣告營運的角度來說明。
Facebook在台灣的滲透率已經達到頂端,不會再更高了。即使用者增加了幾萬了,那些人只會是以下三種
  1. 假帳號。
  2. 沒註冊過FB上了年紀的人。
  3. 剛擁有手機的學生。
在FB上要打廣告,就要判斷受眾有沒有打廣告的價值。很遺憾,上面三種受眾都沒什麼價值。FB上有價值的受眾,是在FB上常常互動,而且會透過FB的廣告買東西的人。這樣的受眾,在台灣有300萬個。這300萬個受眾,是在網路上會買東西的人,所以是廣告主想要吸引的對象。
但這300萬人的購買力是有限的,假設這300萬人每年在網路上花的錢,總金額是100億。那每個在FB上投廣告的人,就是拿錢給FB打廣告,想辦法瓜分這100億的營業額。假設FB總共收到10億的廣告費,意思是廣告費佔總體營業額的10%。這時候經營網路銷售的廣告主就會覺得,行銷費用只要10%,花10萬的廣告費可以換到100萬的營業額,好便宜!如果花100萬的廣告費,那是不是可以取得1000萬的營業額?所以廣告預算就不停的加上去,FB的收入就不斷的成長。台灣300萬個有購買力的帳號消費能力依然維持100億,如果FB收入提高到20億,也就是廣告成本佔比20%。這時候廣告成效下降了,但20%的廣告費用依然是低的,依然還有網路銷售業者持續不斷的投入預算做行銷。
只要在FB投廣告是賺錢的,網路銷售業者就會持續投入FB廣告。可是若FB的營業額上升到30億,甚至是40億了呢?此時廣告費用上升到30%~40%,還會覺得在FB投廣告很好做嗎?另一方面來看,FB的廣告收入還有辦法上升嗎?由於台灣人的數量是固定的,台灣人的購買力也幾乎是固定的,而FB的收入是所有廣路銷售業者的支出。這就是Facebook成長的瓶頸,Facebook的收入會是零售銷售的一個比例,當在零售銷售額站比高到一個程度,那就沒有再往上的空間了。
所以應該有非常多行銷人員與廣告投手覺得以前FB廣告很容易賺錢,但FB廣告越來越貴,網路行銷越來越不容易做了。未來,FB廣告只會更難做。FB的廣告費是每個廣告主彼此競價的結果,無論是出於成本低或者是追求更高銷售額的原因,只要有人能接受更低的利潤或者更高的廣告費佔比,廣告費就會被拉上去。平均廣告費用將會上升到網路銷售利潤稍微大於零的水準。此時,也是Facebook達到收入頂點的時候。

收入情況

Meta在台灣時間10/27早上公布了2022Q3財報。我們將營收成長情況整理如下表,包含過去三年的營收成長,以及今年每季的營收成長。
Meta的營收,從地區上看,歐洲區Q3大幅衰退17%,這也在反映歐洲區消費衰退跟零售衰退。整體營收情況,前兩年的營收維持著20%~30%的成長,但到了今年Q2,營收年增率已經轉為負,Q3則是衰退得更多。歐美地區佔Meta整體收入的70%,這幾年使用人數的成長已經停止成長,如果沒有創意的行銷方式,相信歐美地區已經面臨我們前述的成長瓶頸。
Meta營收年增率

獲利情況

將去年與今年的獲利情況整理如下表。其中很明顯的變化是研發費用的大幅上升,這是元宇宙支出提升所致。今年Q1以來,研發費用就大幅提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營業利益率從過去38%~40%,降到今年Q3只剩20%。獲利剩下原本一半,影響非常大。所以財報一出來,Meta盤後交易價格就跌了19%。

大股東的建議

對於Meta的情況,Meta 長期以來的股東 Altimeter Capital 的 CEO Brad Gerstner,在一封給 Meta 的公開信中有給出一些建議。具體建議包括
  • 2023 年 1 月前刪減至少 20% 的人事支出
  • 每年資本支出 annual capex 減少至少 50 億美元(從每年 300 億美元至 250 億美元)
  • 縮減對元宇宙的投資(包括 VR 軟體和硬體等項目),壓縮 Reality Labs 的花費至每年 50 億美元內。
人員方面:Gerstner 表示在四年內員工數量就成長了 3 倍(從25000人至 85000人),而 Gerstner 也提醒 Meta 由於資本成本和利率的升高,花費不能再如同往昔,而從矽谷的各大科技巨頭可看出,擁有更少的員工仍可達到理想的營收。縮減 20% 人事預算後,Meta 將回到去年的員工數量。
資本支出方面:Meta 過去 3 年大幅增加資本支出,扣除在元宇宙的花費後,支出仍從 2018 年的每年 150 億美元至 2022 年的 300 億美元。Gerstner 也表示他們相信 AI 是不可或缺的發展,而Meta 將對 AI 未來有大的影響力,不過每年 200 億至 25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應足夠發展 AI。
元宇宙方面:Meta 應低調的做研發工作,讓投資者著重在核心事業和 AI 突破技術上,但 Meta 卻選擇每年投入 100 億至 150 億美元在元宇宙項目中,這些項目皆可能需 10 年才會看到成果。因此每年 50 億美元在開發元宇宙上應已綽綽有餘。
Meta大股東的信,已經清楚的說明最新財報所反映的現況。但,當公司業務與管理方面的建議,不是去開拓市場,而只剩下縮減支出時,這在本質上已經一個問題。

投資的概念

Meta對於元宇宙的投入,犯了一個投資上的錯誤。因為元宇宙未來最終會長什麼樣子,還沒出現之前,都沒有人知道。在面對未知的情況,花大錢投資是風險非常高的。一般很有把握的事,那就自己跳下來做;沒有把握的事,創一家新公司,上市募資用別人的錢來做。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所有的大企業,都需要持續研發,以維持本身的競爭力。但就像所有的大藥廠一樣,他們本身也投入了資源進行研發,但更重要的,是當看到有哪一家新創公司研發出了新藥,譬如可以治療癌症,那就直接把它買下來。
所以對於元宇宙的投資,就跟投資所有新創生意一樣。有一個古老的投資諺語
投資10家公司,然後睡個覺。十年之後,會發現有8家倒閉了,1家跟原本價值一樣,還有1家飆到天上去,超過了其餘8公司的損失。如果10家不行,那就100家吧!

總結

股票投資上,成長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沒有成長,如何享有高本益比?收入不成長,支出卻非常容易成長,因為競爭者總是越來越多。Meta的本業是廣告收入,無論從線上行銷費用支出佔企業總行銷預算的比例,或者是TikTok等競爭者瓜分市場,Meta都面臨收入成長的瓶頸。
而元宇宙對現階段的Meta來說是個燒錢的投資,如果Meta堅持大筆投資元宇宙,Meta的本益比很快就會降到低於10以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