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五大皆空」知多少:婦產科醫師人數逆勢成長,是雨過天晴還是海市蜃樓?(2022更新版)

知名作家張愛玲曾說過:「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對實習醫師而言,正是因為一旦決定踏進一個科別,就代表著要把整輩子的青春擲在那兒了,生命正當盛夏的年輕學子,才會歷經思量,思咐著每一個可能。
婦產科黃金時代:在沒有健保的箝制之前,身為婦產科醫師走路有風、宛若鍍金
猶記得實習的時候,如劉姥姥逛大觀園一般,帶著走馬看花的心態且戰且走著,平心而論,沒有特別對哪一個科別有過特別的熱忱,也沒特別擔心過要在哪裡紮根、甚至安身立命。直到,走到了婦產科,在當時也算是當間醫院的招牌科別之一。且今非昔比,當時一個晚上都是接生五、六個新生兒以上的節奏,再加上其他雜事,整夜片段的睡眠也幾乎等於沒睡。當時尚且沒有如今的「工時」制度,常常一上班就是連上個三十小時以上,但人人皆如此的狀況下,苦⋯⋯似乎也就沒那麼苦了。
在婦產科實習的日子裡,總感覺跟往常不同。在寶寶哇哇墜地之時,不論時間多晚,整個接生室總會在那一霎那安靜下來,時光仿若凍結,而後隨著新生兒寶寶的啼哭,世界才再度活動起來。
當時有一位女婦產科主治醫師,帶著我這個傻楞楞的小實習醫師到處亂跑,讓我隨意問著問題也不發火。永遠忘不了的是那個清晨上午,她帶著我到了接生室,一位媽媽即將臨盆,在寶寶的頭將出欲出之際,她把我的手拉了過去,口裡唸著「先把前肩膀拉出來、再生後肩膀,接著轉正——突然一個濕淋淋的寶寶就在我的手中——溫熱、力大又充滿了生命力!早在他啼哭之前,我內心就震動不已, 而在哭聲劃穿耳膜之時,我心中好像就有個聲音對我說:「是這個了吧!」
歷經了一番波折動盪的我,現在終於站在了婦產科的行列之中。
常常聽著前輩說著那些光輝的歲月,在血淋淋的生活中赴湯蹈火著,當時內、外、婦、兒科等第一線的救命科,是醫學系班上的頂尖學霸才有資格觸及的天,在沒有健保的箝制之前,一個月動輒接生五、六十個新生兒以上是基本的常態,在當時說出自己是婦產科醫師,是猶如鍍了金般的,令人感到驕傲的時刻。
醫療糾紛興訟氾濫,人人對婦產科避之唯恐不及
萬里無雲的日子逝去時是沒有預警的,隨著醫療變得廉價、訴訟發生率節節上升,救人不再只是單純的志業,而是必須算計到「這是否是跑法院的前兆?」,婦產科跌落谷底的時間一算就長達十年,幾曾何時「五大皆空」也早已是大家朗朗上口的詞彙。
2012年,當時的衛生署長特別發布「婦產科醫師荒原因及解決方案專案報告」,提到婦產科在當時的人力十年成長率僅為16%,遠低於內科45%、外科30%跟兒科54%。曾經一票難求的婦產科住院醫師名額,變成無人敢接的燙手山芋。更誇張的是,在總共的22個專科當中,光婦產科的醫療訴訟就高達15%,難道是婦產科醫師比較不上心嗎?還是整個制度出了什麼問題?
「產科醫師荒」報告方針方向弔詭,逼迫他科下降訓練醫師容額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年浩浩蕩蕩提出的解決方案中,榮登第一條的「調整專科醫師容額與分配」,竟然是把其他科別的訓練容額下降,逼得其他畢業醫學生無路可走,只能選擇非他們志向的科別,確確實實的「挖東牆補西牆」的政策就這麼頒布了。
惟第二條「生育事故補助」確為良策之一,針對生育中各種不預期的死亡、傷殘,給予到最高200萬的補助,但民眾依然可以自由地對醫師提出刑事及民事上訴,可怕的不是醫師本身處置失當被告,而是在繁忙的行醫生活中,被逼迫的得頻頻跑法院,所以大多數醫師都選擇和解了事,若是為了正確的處置而必須付錢了事,試問大家心中燃燒著那把⋯⋯救人救命的火,能夠燃燒多久而不熄滅呢?
公費醫師制度,根本提薪救火
另一項被提及的公費制度,更是醫界行內人看了只會頻搖頭的制度。因為國家要拉攏的是那一群「崇尚著醫師光環、但又不知道公費路途險惡的無知高中生們」。
讓大象醫師簡述一番,所謂的公費生活,就是在專科訓練完成之後,讓國家決定他們的落腳之處,償還至少七年以上的服務時間,若不從,則罰錢加上沒收醫師執照,看似合理,但請試想,我們先撇開偏鄉的收入及資源不如城市、醫師的家人在偏鄉的教育問題等,最重要的是偏鄉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在學了一身的技藝,風塵僕僕到了當地偏鄉,尤其是需要開刀的外科系,不用兩三年,功夫早已廢了大半。
追根究柢,若政府願意加強整個偏鄉極度缺乏的醫療資源,在合理的人力、收入之下,我不相信醫師會如此不願意下鄉服務!
大象醫師詳查了2019年全國的婦產科醫師執業人數,全台灣共2583名婦產科醫師,光雙北、台中、高雄就佔了1545名婦產科醫師,而台東只有20位、花蓮34位、澎湖9位跟金門9位,真正印證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更公平的分配資源挹注偏鄉,絕非誘騙公費生強制下鄉等粗糙的手法能夠解決的!
婦產科經驗傳承恐有斷層、醫療糾紛層出不窮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部2583位醫師中,61歲以上的醫師共有1146位,占比高達44%,代表在未來十年當中,有將近一半的醫師要帶著可能無法傳承的技藝離開醫界了,令人遺憾且不勝唏噓。
在提到最後一項改革之前,我想先複習一下今(2021)年2月在新竹馬偕婦產科的新聞,細節就不細談,兩名「疑似」誤診的醫師共被判決要判賠2198萬元,其實醫界人看了判決書都知道這所謂的「誤診」根本是誤談!臨床上根本不可能每一個病人都用電腦斷層等高階檢查來執行,所以在當時引起了醫界強烈反彈,但就算在不論「誤診」的前提下,如此天價賠償金額,近乎等同於殺人犯的賠償,更加顯現了台灣法律在醫療這塊的保護實在不足,就算願意走婦產科的醫師,也會為了自保而遠離需要人才跟心血挹注的高危險次專科。
終於要來說說最後一項改革了「調整健保給付」,我想不需要我多說了,就算一個病人多給付了一萬元,只要遇到一次黑天鵝事件,所有夜不成眠的日子、熬夜苦戰的疲乏、帶著雄心壯志踏上這條不歸路的決心,都會在一夕之間大半化為烏有,這些種種的改革不只是杯水車薪,更是搔不著癢處的體現。
近年台灣生育率下降,反造成婦產科醫師人數逆勢成長?
但,近年來婦產科的熱門度,不減反增,看完上半部的讀者可能很納悶「為什麼?」,深究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有幾間大型診所,真正帶著醫療走出了廉價的窠臼,如今很多人一輩子就生一個寶寶,稀缺性帶來的是精品化醫療的興盛,醫療以外的月子中心等等的附加價值也帶著婦產科一路水漲船高。
原因之二,在高危險的區塊以外,婦產科能有更多的著墨之處,近年紅極一時的《未來媽媽》電視劇中的不孕症就是一塊。這些高度專業化的不孕症諮詢及治療,也將婦產科的籌碼更往上推了一把。最後,未來的醫療走向已非救命如此一言以蔽之,雖然不若大多數人對醫療的想像,但⋯⋯能讓人們增添自信的美容醫療,難道不也是拯救了一個人的生活嗎?且自費導向的自由市場競爭,也吸引走了一批優秀的婦產科醫師,人各有志,其實大象醫師對此是抱著樂觀的態度的。
時至今日的2022年,大象醫師綜觀選科人潮的情勢變化,申請婦產科的人數又開始節節下滑了,而幾間有名的大型診所的生育率也在逐漸下滑中。這個不可逆的滑落,在我的影片中有提到幾個原因。基本上這是一個"現象",而不是一個問題,就很多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其實是一個地球的氣候循環,如果真如所言,那做再多努力,也可能成效有限。
逆勢成長?海市蜃樓?
但在樂觀的另一面,大象醫師也不禁嘆息,雖然有以上種種醫界自行帶來的改革,帶著婦產科走向了另一個新的巔峰,但只要台灣的健保制度、資源分配政策、司法改革不真正落實,那些用生命守護在大醫院間、鄉間,內心對救命仍抱持期待的醫師們,該如何看到未來,且若近年來回溫的婦產科熱度,未來訓練出的醫師都只是走向非救急的專科,那復甦的景況也只是海市蜃樓的一場夢,但我們該怪的是醫師保命的現實?還是制度面的殘缺不堪?
大象醫師仍夢想著,未來站在第一線替產婦、胎兒甚至婦科癌症等救命科把關的醫師們,卸下肉身的疲憊跟內心的無奈後,仍舊能夠驕傲的說出「我是一名婦產科醫師」。
最後,若對我的觀點有興趣
除了追蹤我的IG之外 : 大象醫師IG
也可以加入我的電子報 : 大象電子報
有各式最新的婦產科相關新知、或是大象醫師的活動,都會第一手告訴你唷!

參考資料
  1. 提高自然產支付能否降低剖腹產比例? 韓幸紋.連賢明
  2.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
  3. 衛生福利部生產事故救濟專區
  4. 婦產科醫師荒原因及解決方案專案報告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邱文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