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得知Tom Felton的自傳出版,連書的簡介跟大綱都沒看(當然還是有看一下價格),就不假思索的下單了,也是出於這種理所當然。然而出乎意料的,《Beyond The Wand》帶給我極少在閱讀中經歷的溫暖、單純與開心。看著Tom從小與三個哥哥相愛相殺、成為小童星,直到重頭戲──接獲霍格華茲的入學通知,嘴角總不自覺浮現媽媽的微笑。
當然,觀眾都曉得在故事的後半段,死亡與混亂取代了魔法界的奇幻與童趣;是非黑白撼動瓦解,紅光與綠影交錯之中,照亮了跩哥實際上是個悲傷的角色。他害怕父親、害怕佛地魔、害怕展現出害怕的樣子;他藉著魯休思.馬份的勢力享盡特權,也卻被迫承擔父親的失敗及未完的任務。跩哥的悲劇甚至延伸到了「麻瓜」世界中,連洗白的戲份,都被魔法史上最大工具人賽佛勒斯.石內卜搶去了九成風采。 誠如當年劇組選角的理念,他們不是要找人來演跩哥.馬份,而是要在成千上百個試鏡者中找出跩哥.馬份本人。倘若Tom就是跩哥,《Beyond the Wand》所揭露的拍攝幕後、刪減片段,以及馬份一舉一動所蘊藏的細膩情感,無疑都讓這個角色更加渾厚立體。 例如在結局的霍格華茲大戰中,兩派人馬在靜默中,注視著馬份離開霍格華茲的學生與教授,但他走向的其實不是佛地魔與食死人,而是他的母親──由已逝的Helen Mccrory所飾演,為了救他而向佛地魔說謊,只將愛與溫柔留給兒子的水仙.馬份。而在電影未收錄的場景中,當哈利「起死回生」自海格懷中掙脫,與佛地魔正面對決的那一瞬間,是馬份將哈利的魔杖拋給了他。同樣被剪輯掉的,還有馬份一家三口趁亂離去之際,他回頭看了城堡的最後一眼。
不免俗地,在《哈利波特》劇終人散後,Tom經歷了人生的低潮。他決定到好萊塢發展,卻發現自己不想再重新試鏡與演戲,並逃遁進酒精帶來的麻痺感中,直到當時的女友、經紀人與律師聯手逼他勒戒。我無意說那些「物質使人迷失」、「成名的代價」之類的話;我們都曾迷失,出於根本不是旁人所以為或能夠理解的原因。與其重複這些陳腔濫調,更不可思議的,不如說是他逃出勒戒所的那個夜裡。 Tom狼狽潦倒地遊蕩在公路上,身無分文,一邊害怕被發現、一邊試圖借錢回到好萊塢。路過加油站時,他遇到了一名男子。男子將身上僅存20美元都掏出來給了他,然後問道:「你富有嗎?」( Are you a rich man? )
這種心靈哲思電影才會出現的情節與奇人,果然是巫師才能有的魔幻際遇吧。
《Beyond the Wand》是本特別的自傳,作者不欲自我宣傳或辯解,所呈現的毋寧更貼近他的真實樣貌;在字裡行間,能深刻地感受出,Tom Felton是個極為體貼與真誠的人。他彷彿懂得大家想看到什麼,慷慨地帶領讀者重返斜角巷、霍格華茲、魁地奇球場,以及禁忌森林,重溫當時的花絮與互動,並將大多數篇幅用來記敘周遭的人──家人、前輩與同儕演員、導演、造型師、特技替身,甚至是瘋狂粉絲。他以幽默而細膩的文字,一一感謝與緬懷所有的相遇相知,並將自己的成果都歸功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