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衡鑑時質與量的拿捏策略!|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開始成為心理師的時候,剛畢業很期待能在醫院裏大顯身手一番,以免不負研究所繳交的學費和學校吸收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一旦在真的在實際衡鑑時忘記做什麼,忘記問什麼,還會深切的反省下一次不要再犯了,再把測驗手冊拿起來好好地重新複習。時間上也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地把所有學校所學『貢獻』出來,所以把很多下班的時間拿來打報告,分析測驗結果。以生產者角度把品質做到最好。所以一篇報告需要耗時好幾個小時才能繳交,這是新進的心理師自己所期待的過程。
在職多年後,醫院的期待不一樣了(特別是換主管了,而主管又不見得理解心理師的作業流程),我們應該已經有很多經驗了,不需要也不應該花那麼多時間去處理一個個案,所以一方面醫院會要求量產衡鑑,特別的是因為限制做個案的時間(以便每天或每個月都能夠達到上級所期待的數量),另一方面有部分的醫師會要求快一點上報告,也逼著我們快點把報告繳交出去。所以很多經常心理師會遇到要顧量還是顧品質,似乎這兩者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極。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醫院思維固然不錯,熟能生巧這是『科學的思維』,每個個案都會因為熟悉做法、可以簡化某些可被忽略的問題!然而,就心理師的觀點,很多問題不詢問仔細是無法找到真正的答案,這是『哲學思維』!所以無法藉由大量生產報告
與縮減個案衡鑑的時間而得到期待中的結果。 心理師為了小心衡鑑,更徹底的找出個案真正的問題,卻為了因應機構體制的生存,造成量產衡鑑,會出現矛盾的情形。這都是站在生產者的角度看到的問題。然而醫院是經營者,他們需要做整體性、系統性的考量。這樣的情形長期存在機構中,我們可以怎麼因應呢?
相信很多心理師不贊同我的想法。所以這是我自私的想法是,在多年的衡鑑背後學到的是什麼,是讓自己執行衡鑑的技術更快,還是更容易知道問題的癥結或是常見的個案行為模式? 前者是單單從衡鑑的技巧思考(自己執行衡鑑的技術更快),這是醫院所認為熟能生巧,多做當然更快速的完成個案; 而後者(更容易知道問題的癥結或是常見的個案行為模式)則是跳脫測驗內容的思維,不見得需要做完測驗才能知道個案的反應是什麼?
我們很容易陷入過去的學習模式中,過去書本中的模式,常是國外的研究、用國外的模式去進行施測,固然有了中文版的跨文化的調整,但是因為我們進入社會,有可能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做必要的調整,也需要更多的去理解我們社區裡面常見的個案樣貌,以便能真正的衡鑑出我們自己的個案的問題,這樣才容易跳脫測驗的束縛,能夠真正的測出合乎我們個案的模式,也合乎醫院對我們的期
臉書加入『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