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心得】不要再被演算法綁架了!2023必知IG社群行銷趨勢

你是否發現近年來自媒體越來越難做,尤其對於創作新手而言,製作出來的內容基本上愛心、留言趨近於零(又或是根本為零)?已經調整心態也遵守用戶增長框架,好不容易累積一點粉絲基數,透過抽獎、免費活動等方式換來的依舊只是親友團的應援,實際上品牌能見度還是非常之低?
常聽人說內容為王、內容感動行銷,但究竟何種「內容」才能引起閱聽者共鳴,進而提高轉換率?是因為內容含金量真的不夠高嗎?還是苦心製作出來的內容吸引不了人?又或是其實,你的粉絲根本不是你的 TA? 聽完 S 風格社群工作室 思葒 (S編) 的斜槓救援計畫講座,其實不難發現,隨著短影音大量引入各式平台,多數用戶的「耐煩」程度愈來愈低;那對於以知識型內容為主的自媒體(像是我們怪獸科技公司 😎)而言,面對這樣的改變,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正如「趨勢」係指從過去平台內累積不同用戶使用行為後,歸納最佳策略選擇作為演進的方向,創作者更需要了解平台方之發展策略與受眾的需求,作為後續和以因應的策略——儘管環境不斷變動,到底哪些是不變的準則?演算法會改,那創作者究竟應該如何鞏固客群,應該要大網撒魚順應平台規則追求曝光,抑或必須避開演算法限制,自己替自己開出一條新的路?

IG Reels 是流量首選,但你真的會做對的短影音嗎?

(圖源:擷取自 S 風格社群工作室)
(圖源:擷取自 S 風格社群工作室)
只要是有用社群平台經營品牌的自媒體,應該都有發覺到一個現象,就是短影音的區塊和比重越來越大,加上 Meta App 力推這塊是會提供額外觸及的,這樣的優勢確實讓人眼紅;但事實上,觸及就只是比較高的數字,互動率、轉化率還是難以因此而有所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你拍了很多 Reels,依舊還是沒有漲粉的一大原因。

那具體而言到底應該要怎麼做短影音?
簡單一句話概括,必須掌握行銷目的、帳號一致性和個人特色。
回到行銷的本質,你拍片的目的是什麼,是要漲粉、還是養粉?再來,內容是會打到觀眾痛點的嗎?夠吸睛嗎?提供給受眾的誘因是什麼?
也就是說,一味跟風想藉平台提供的觸及優勢增加轉換率,只會徒勞無功。如何營造「人性的渴望」,刺激用戶的互動行為會是塑造高轉換率短影音需要的一大關鍵。而即使是知識型創作者、內容為重的短影音,講座就有提到,透過吸睛開場白和核心的實用內容,一樣是可以透過短影音成功行銷的。
然而這樣還不夠,像這樣把短影音做好,確實能吸引更多受眾進入主頁,但要提升轉換率,不只是短影音的「內容」做好而已,還有個需要掌握的重點,就是 CTA(Call to Action,行動呼籲)。

一直以來你可能誤解 CTA 了
CTA 已經是社群行銷標配,但為何時常沒有作用,還是吸引不了用戶創造互動行為?也正是因為它是標配,大家的內容多數相似,難以創造差異化策略創造利基;以短影音來說,影片的秒數不夠更是讓 CTA 的成效大大扣分,對主題熱衷度不高、耐煩程度不高的觀眾就直接跑了。
換言之,不管是上述提到漲粉還是養粉用的短影音,除了如何吸引觀眾把時間給你,不可忽略的就是影片最後的 CTA,能不能轉換成用戶互動行為,當然前提是影片要做的好看讓人看完:)

訊息行銷X小群行銷 > email 行銷

透過「私訊」作為品牌與受眾間溝通的橋樑,滿足現代人追求「快速」解決問題的方式,已經成為全球社群趨勢。

和客戶傳訊息吧!精準行銷,創造回頭率
相較於傳統貼文鼓勵「留言」互動的形式,愈來愈多使用者選擇透過「私訊」的方式獲取情報,這點也體現在目前 Meta 的創作者建議指南裡頭。
相比 email,其實更多人是願意回覆私訊的,而運用 Chatbot 不但可以加強私訊的「互動」行為(一來一往的方式也符合等價交換關係),進而促進導流。或者,運用定期推播的方式定期和受眾互動,提供資訊抑或是優惠給用戶,讓粉絲互動(如留言、追蹤、限時標記等)後觸發機器人自動回覆功能,從而收集帳號名單,另結合 EDM 掌握用戶 email 相關情報,也是促進精準行銷的一大策略。

小群行銷更是終極王道
當然除了藉由短影音、私訊這些既有的平台功能找到客群,也可以脫離平台本身,經營其他小群;這些小群軟體(如 LINE 社群、Discord)相較於社交媒體有個重要的特性,在於其不受演算法限制,除了保留一對一私訊的好處,還能更有彈性地掌握客群。
亦即與其在「帳號海」中脫穎而出,苦苦在社群內追求品牌能見度,不如讓同好彼此互動,促成鐵粉養成,也能結合內容重複曝光、藉不同平台二次行銷的優勢,透過小群分眾輔以訊息行銷,更精準地提升轉換率。

與其追求追蹤數,不如親民互動創造轉換率

號召力=黏著度X互動率X轉換率,在人人都是專家的自媒體時代,消費者更傾向具備熟悉感、親切感以及信任感的品牌。

量化很重要,但不是首要業務
我們很常被數字綁架(包括我個人到現在都還是),非常在意這些量化指標的重要性。量化指標固然可以透過數值和公式具體衡量成效,然而,相較於追求冷冰冰的數字,其實對於自媒體而言,或許除了透過「內容」鼓勵「互動」,還要加點「人味」,持續耕耘雙向、乃至於多邊的互動行為。

你的粉絲,不是你的粉絲
(圖源:擷取自 S 風格社群工作室)
對於明星偶像,我們總像傻子一樣,即使偶像不理你的私訊,你依舊會死心踏地的追,原因就是明星和網紅有個人魅力而且需要服務大眾,不可能做到一對一,但多數自媒體沒有這樣的困擾(?),更有籌碼能藉由互動率提高能見度。
因此,對於多數創作者來說要做到的,應該是思考如何讓追蹤者變成支持者,進而成為活躍鐵粉,讓號召力轉換為影響力,如此一來,即使你不是 KOL,依然有機會在自己的市場坐擁一定的優勢地位。
總的來說,就多數人眼球注意力非常短,連追蹤、按讚、留言這些一鍵都不會輕易給你的當代環境而言,創作者對於粉絲的定義應該要變成「真正會和你互動的人」,那些追蹤你卻不互動的人,實際上和非追蹤者是一樣的,唯有促進互動、創造黏著度才是關鍵
雖然現在經營怪獸科技公司才三個月,而且我們的主業務是 Podcast 和文章,原先社群對我們來說比較像是一種加分利器,殊不知這塊的經營也變成我們的黃金三角XD 但無論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創造品牌價值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也期待看到這裡的你,也能在創作這條路上持續努力,我們一起加油!
★喜歡給愛心,有共鳴請留言,也不要忘了追蹤我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怪獸科技公司✖️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