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杜佑《通典》-管仲跟火攻】

孫武說,火攻有五: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墜。
前四種就是,先決定你要燒什麼,第五個就亂槍打鳥了。那相對讀過孫子兵法的,也知道一旦天時地利符合,你就要防這五種火攻。
經典火攻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
意即:先燒自己。
中國最早是用「火兵」戰術,封住人跟馬的嘴巴,讓馬載人揹著點火的木柴衝進敵營敵陣。
馬可能還有一點生機,人是死定的。
所以後來才有火獸陣,神風特攻隊不是天天有的。
那為什麼不是大家都用?動物大多怕明火啊。
魏晉南北朝就改用「艾火」。
其實你想成木炭就好。
把燒紅的木炭裝在容器中,讓禽獸帶著衝刺,等容器壞掉就發火了。
但火弩沒有寫是用艾火還是什麼,以文字邏輯來說應該是明火。想像其實還滿像「把油燈射出去」的感覺。
「以小瓢盛油,冠矢端,射城樓櫓板木上,瓢敗油散,因燒矢鏃內簳中,射油散處,火立然。復以油瓢續之,則樓櫓盡焚。謂之『火箭』。」
油燈一詞大概在北宋才出現。
不過東晉「車胤囊螢」的故事就寫到「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西漢匡衡鑿壁偷的就是燭光。
一開始中國人感覺是不懂榨油的,出現在食材上的都是「膏」,動物性油脂。
魏晉南北朝(包含三國),首先出現的是油跟漆併用。
大概是發現可以防水吧,所以很多都出現在船上,三國志有不少油舩,油船。還有松炬,火把嘛。
同樣也是三國志,其實就會看到麻油。
植物油的買賣,種類,也跟著多起來。
唐代可以看到「猛火煎油」,不知道是不是開始炒菜了。
司農府下面的官員也有掌舂碾米麵油燭之事。
南梁公主出嫁,要備有「酒米魚鮭香油紙燭」。
那說到油的發展,這我沒查,第一個直覺就是絲路跟宗教的引入。
最早看到的也是胡麻油跟胡桃油。
其實我每次在看這些都會想到,發明不會燒到手的火炬的人,應該是滿了不起的。
有這層認識才會知道火箭有多厲害。
喔,我是在看《通典》。
越來越接近唐朝,這種書的參考價值也越來越重要。
比方他有講到,為什麼要追求「仁義之師」,因為兵隊最重要就是服從命令。
用利益來引導的士兵雖然很強,但背叛你的機率也很大。
還有管仲爺爺的軍事論:打仗,首先就是要有錢。
第二是要有好工人,有好工人才能做好器具。
之前有看六韜,這些器具是包含但不限於武器,很多遇山開路逢水造橋攻打城池的工具都要算在內的。
第四是挑選優秀的士兵,第五則是管理教育。
第六是戰技訓練,第七是地形掌握。
第八則是懂算。
你這八樣都能做到無敵的程度,就可以出兵匡正天下了。
很明顯在說給小白聽,那無敵也是他的原文,管仲爺爺也挺中二的嘛。
接下來又講齊國的編制。
首先把齊國分成三軍,也就是姜小白的軍,以及齊國二守:高子跟國子的軍。
其實就是你各位的領地都要出人來服兵役。
挑選優秀的人當軍頭,每軍有五鄉,設行伍卒長。
以打獵來訓練他們熟習軍事,服從命令。
從小到大的編制是: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
每一家出一個人當兵。
所以軌就是五人隊,謂之伍,設軌長。
十伍就是一個小戎隊,設里有司。
四小戎共兩百人,稱卒,「人人十」,兩個人乘以十,在同一個蓋子下,蓋子就是連長。
連長一看就是有車坐了。
十個連,就是鄉良人率領,則稱旅。
一旅兩千人。
五個鄉由一個帥來管理,則萬人為一軍。
注意到管仲為什麼要用這些名詞嗎?
寓兵於民。
齊國的士兵分為兩輪。
春天回去種田的,叫「蒐振旅」;秋天回去種田的,叫「獮治兵」。
大家都是鄰居,家族,同鄉,雖然不住在一起,但是經常一起接受訓練。
當然,齊國禁止他們搬家。
管仲表示,有這三萬訓練有素的狗,我們就足以橫行天下了。
兵制這種東西不是金科玉律,最簡單的到今天我們的軍制其實多是三人為伍,已經不是五人了。
一軍一萬這種也是隨著時代在變。
比較有趣是我不知道管仲其實就在做這些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