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來的生活,是現在的你造成的。

你將來的生活,是現在的你造成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前天大叔才在《這篇文章》隨便推算了主動投資人的財富範圍,大叔是這樣描述的:

(主動投資)長期間的績效QC直通率有多差呢?以專業共同基金為例,在25年統計期間內能勝出指數型基金的只有小於10%的主動型基金。

經過越多次績效QC失敗的投資人年化報酬率越差,在經過複利效果的作用下,25年後你的總資產價值會遠遠落後市場報酬來到25%~40%左右。

當一個買進並持有市值加權ETF的投資人,經過多年的堅持順利獲取1000萬資產時,花了更多時間作主動投資的你,有90%的機率只能取得600~750萬的資產。

如果再加上你不敢全部投入自己的資金於投資使用,最後你大約只能得到指數化投資人的30%左右的資產,也就是300萬左右吧。

剛好昨天就在這篇【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富邦投信合作完成2022年「國人安心樂活享退調查」】中看到這段調查數據,該文章是這樣說的:

已退休族群平均累積690萬元退休金(不含房地產價值),平均預期需964萬元才能安心退休;未退休族群平均累積250萬元退休金,平均預期需1212 萬元才能安心退休。可見國人對於退休準備和其所預期的退休所需安全金額,仍有一段差距。

先解釋一下大叔當時的推算方法。

首先,根據之前大叔讀過的各種統計資料顯示,全體主動投資人因為交易成本的關係,績效平均會落後指數績效2%左右,如果再考慮上交易失誤等問題,兩者之間的落差至少會來到3.5%左右。

假設同期間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為8%,那多數主動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將落後指數2%-3.5%之間,所以大叔當時設定主動投資人的年化報酬率大多會落在年化報酬率4.5%~6%之間。

同時我們從下圖就可以得知,統計2001-2020期間,標普500的年化報酬率為7.5%,股債比60/40資產配置的年化報酬率為6.4%,同期間主動投資人的平均年化報酬率僅為2.9%。

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落後大盤4.6%,落後股債比60/40的績效是3.5%。

raw-image

在有了以上這樣些數據的基礎後,我就假設過去的25年間,如果指數的年化報酬率是8%,有一位指數化投資人每月可以定期定額一萬五千元,然後持續進行了25年的時間,最後的資產總值應該有多少?

同時如果是全體主動投資人,其平均報酬率在落後大盤2%-3.5%之後,他們的平均資產總值又應該是多少呢?

當時推算出來的數值是:

全體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財富會落後指數化投資人25%~40%之間,如果指數化投資人可以取得1000萬的財富,那全體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財富會介於600~750萬的資產之間。

我們都知道投資人可儲蓄的金額會隨著年齡增長,收入與開銷會一直改變,但是這不會影響以上的試算結果,因為兩方參考的年化報酬率相關關係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這邊是指主動投資人會穩定的落後大盤指數)。

如果指數化投資人在接近的收入條件可以取得1200萬以面對自己的退休需求,套用上圖DALBAR Inc統計標普500後的實際數據,同期間的全體主動投資人的平均財富將會僅達指數化投資人54%左右,大約是648萬。

所以大叔才敢這麼大聲的跟你說【當一個買進並持有市值加權ETF的投資人,經過多年的堅持順利獲取1000萬資產時,花了更多時間作主動投資的你,有90%的機率只能取得600~750萬的資產。】。

我們再回顧一下「國人安心樂活享退調查」的調查數據,【已退休族群平均累積690萬元退休金(不含房地產價值),但是平均預期需1212 萬元才能安心退休。】

你當然不可能用定投3000元就想得到定投3萬的相同資產水準,可是如果你有辦法用儲蓄率20%或是更高比率去進行指數化投資,在經過30年的複利效應後,20%的儲蓄率就有機會變成100%以上的所的替代率。

例如:每月收入5萬,儲蓄率20%投資1萬元,經過30年年化6.4%的複利後,該本金將成長至6.4萬元,所得替代率為128%。

無論你投入的本金高或低,我們指數化投資人的報酬率都是接近的,你能投入5千元,他就會給你一樣的複利效應,如果你能投入五萬元,他也會給你同樣的複利效應。

最終的所得替代率是一樣的,也就是說...

你將來的生活,是現在的你造成的。

你隨便問一個指數仔的預計資產目標,690萬的目標在我們眼中是高還低?而上面的1200萬資產目標僅是以25年來試算,如果是更早開始的投資人呢?

多數投資人只要定期定額指數化投資,從30歲到60歲退休,時間至少都能超過30年,就算你經歷買車買房的關卡,你說要突破【平均預期需1212萬元】的難度會很高嗎?

當然,退休資產的高低會受市場報酬率與主動收入影響,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有幾千萬的投資組合退休,可是我們的報酬率都是一樣的,我們都用現在的薪資水準想辦法過著自己滿足的生活。

這就是指數化投資人一直跟你說的一件事,我們想贏得人生,他們只是想贏得辯論。


avatar-img
中老年fc的指數化奇幻漂流
602會員
287內容數
中老年fc的指數化奇幻漂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5)至少每月儲蓄30%的收入,並且開始指數化投資,把節省下來時間用於設法增加自己的主動收入,約五年後可考慮生小孩,因為兩位至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了,似乎是可以真的能在一起且長長久久。 最後,大叔跟兩位說:學會放下,會活得比較自在。
資產配置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策略,從股債比開始到各區塊ETF的標的選擇,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與計畫。 個股投資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策略,從財報分析或技術線形的一種選股技巧,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與計畫。 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投資策略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
前幾天跟年輕同事分享了這張圖,然後我們討論了幾個問題: 1、傳統上都習慣從股債8:2出發,因為可以降低資產波動,不過你還不到30歲,波動對你而言會有什麼問題? 2.如果再仔細比較[最大跌幅],股100%時 -22.15%與 80:20 時19.59%,對你又有什麼差異?
幾年前大叔也想過這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碎碎念的心得,不一定是100%正確,因為大叔只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打工仔,不是投資達人專家。 大叔以前也是三分天下ETF(還是四分天下..忘了),後來改成VT一檔打天下(複委託也照樣賣光買VT,海外券商也換成VT),原因不是麻煩或手續費之類的,大叔要算清楚這些
聽過這個例子嗎?「假如真有神,你損失了什麼?」。意思大略是指: 如果神不存在,而你正好相信祂,就算神並不存在,對你並沒有什麽損失。 如果神存在,而你不相信祂,萬一你死後發現神真的存在,你可能會下地獄。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把四種可能結果整理成下圖。
最近終於把台灣各主要的報酬指數都整理好了,有了這些資料當然就要來比看看了,首先我把每個指數每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的指數排在一起。 然後就能計算出每年的報酬率了,例如: 同樣的,我把該時間區段裡表現最好的類股,背景設定為紅色,表現最差的設定為綠色。 簡單說明【指數成立至今】,其他時間區段就自己看了。
(5)至少每月儲蓄30%的收入,並且開始指數化投資,把節省下來時間用於設法增加自己的主動收入,約五年後可考慮生小孩,因為兩位至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了,似乎是可以真的能在一起且長長久久。 最後,大叔跟兩位說:學會放下,會活得比較自在。
資產配置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策略,從股債比開始到各區塊ETF的標的選擇,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與計畫。 個股投資是一種由下而上的策略,從財報分析或技術線形的一種選股技巧,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與計畫。 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投資策略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
前幾天跟年輕同事分享了這張圖,然後我們討論了幾個問題: 1、傳統上都習慣從股債8:2出發,因為可以降低資產波動,不過你還不到30歲,波動對你而言會有什麼問題? 2.如果再仔細比較[最大跌幅],股100%時 -22.15%與 80:20 時19.59%,對你又有什麼差異?
幾年前大叔也想過這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碎碎念的心得,不一定是100%正確,因為大叔只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打工仔,不是投資達人專家。 大叔以前也是三分天下ETF(還是四分天下..忘了),後來改成VT一檔打天下(複委託也照樣賣光買VT,海外券商也換成VT),原因不是麻煩或手續費之類的,大叔要算清楚這些
聽過這個例子嗎?「假如真有神,你損失了什麼?」。意思大略是指: 如果神不存在,而你正好相信祂,就算神並不存在,對你並沒有什麽損失。 如果神存在,而你不相信祂,萬一你死後發現神真的存在,你可能會下地獄。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把四種可能結果整理成下圖。
最近終於把台灣各主要的報酬指數都整理好了,有了這些資料當然就要來比看看了,首先我把每個指數每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的的指數排在一起。 然後就能計算出每年的報酬率了,例如: 同樣的,我把該時間區段裡表現最好的類股,背景設定為紅色,表現最差的設定為綠色。 簡單說明【指數成立至今】,其他時間區段就自己看了。